论《八月的乡村》中的动物书写
2019-04-28贾璐
贾璐
内容摘要: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书写对象。萧军《八月的乡村》中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动物,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一种是作为书写对象的动物,贯穿于行进场景、农家场景与战争场景中,各有特性,是构成场景描写的重要元素;另一种是作为喻体的动物,分为以人类为本体和以事物为本体两类,负载着修饰与认知的功能,丰富着小说的内涵。两种形式的动物书写呈现出地域性、简明性、抒情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萧军 《八月的乡村》 动物书写
关于《八月的乡村》,研究者们多从作品的主题、人物的形象等角度出发进行阐述,成果丰硕。不过,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八月的乡村》中关于动物的书写笔墨颇多,饶有趣味。本文试图对《八月的乡村》中的动物书写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作为书写对象的动物
《八月的乡村》中作为书写对象的动物首先呈现在行进场景中。第一章开头即为代表性段落。作者叙述者选取了蛙、虫子、老鸦们的叫声作为表现方式,配合着东北大野的远山、茂盛的野蒿丛,展示了关外苍莽的风貌,勾勒出一幅救亡路上艰辛跋涉的简笔图。
《八月的乡村》中作为书写对象的动物还出现在农家场景中,主要表现为对家畜的描写,着重阐发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三处:茅草屋爷爷爱怜小狗雏、游击队驻扎王家堡子时动物的群像以及孙二家“大黑”不舍孙二离别的场景中。整体上表现了东北农民的朴实与善良,充盈着绵绵情意。
相较而言,作为书写对象的动物在战争场景中的展现更为多角度。既有战前的描述,又有战时的叙述。除此之外,作者还设置了对比结构来展示战后凄惨的场景。这从王家堡子战争灾变前后可以看出。战前 “猪和小的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孩子们趁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黄瓜啃吃着。”①;战后“没有死尽的狗……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②两相对比,前者描绘的是一片太平祥和的村落中,人畜温情的情景;而后者却呈现出战火侵扰下,凄惨的人畜状况。这种以动物为书写对象的描写,侧面地展示着东北大地上的战火,可谓是血泪交织,悲怆沉重。
《八月的乡村》中作为书写对象的动物,其描写穿插于行进、农家、战争场景中,空间上构成了早期东北游击队员活动的主要范围。不过场景之间本质上还存在着因果关系,宣告了农民们反抗日本侵略的真正缘由。正是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畜生命状态,才使东北的人民泪别村落,勇敢地汇入救亡的时代潮流中。
二.作为喻体的动物
《八月的乡村》中另一种动物书写的方式便是作为喻体的动物,即动物比喻。文本中的动物比喻有两种,分别是以人物为本体的动物比喻和以事物为本体的动物比喻。以人物为本体的动物比喻存在一个丰富的喻体群像。根据所属身份的不同,大致分为以被压迫者为本体和以压迫者为本体的动物比喻。前者选择下层劳苦群众、游击队员们两类作为表现对象,后者选择日本军队以及地主阶级作为表现对象。
在以下层劳苦群众为本体的动物比喻中,作者通过选择承载着传统伦理意义的家畜类动物,比如安贫知命的牛、踏实可怜的狗来喻指东北人们的生命形态,绘制了一幅被压迫的生命图景。在以游击队员为本体的动物比喻中,内容稍显丰富。一方面是以游击队员个体性格、动作作为本体,塑造出了勇敢的铁鹰队长、如两只山兔似的梁兴。这种从不同的动物身上挖掘特性,来把握各异经历的游击队员的性格的手法,让人物颇为生动。另一方面则以游击队整体为本体,将他们的跋涉生活略微显现。比如“像蛤蟆一样地饮水”、“像狼一样疲乏饥饿”。作者通过动物比喻,从游击队员个体特征与整体共性两个角度,将早期多样身份的觉醒者们投身于抗日游击队的精神风貌进行了生动的映现。
《八月的鄉村》中的动物比喻,除了具有修辞作用,还发挥着认知作用。显然动物比喻的反复出现,负载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而这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像动物一样被淫杀、被践踏的现实有关。对此,作者发出了怒火与愤懑,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流露出对百姓生存的悲悯。与此同时,作者也于被压迫民众中发现了“星星之火”,对奋起抗争的同胞给予赞颂。这表现为野马似的队员、熊列似壮大的队伍,都寄寓了作家对东北人民原始性活力再发现的歌颂。而这种精神势必会兴起“燎原之火”。小说中字里行间血气刚健,“这一条条固执的蛇”配合着文中蕴含着象征意义的“流”,表达着中华民族原始性活力暗暗涌动,讲述着中国人民“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的觉醒历程。
而另一种以压迫者为本体的动物比喻,主要在日本军队以及地主阶层身上凸显。且他们喻体都为“狗熊”、“臭虫”,包含贬义,表征着日本军队、地主阶级愚蠢的特征。同理,这样的修辞选择包含着作者的认知观,这是一种吸收左翼文学观、基于反侵略反封建的背景下,肯定民族战争的正义性、肯定阶级斗争的革命性的立场下形成的话语。
不过,以松原为本体的动物比喻在以压迫者为本体的动物比喻中,内涵稍显复杂。一方面,作者集中笔力探讨了人变成野兽的成因。并不是天生冷酷的松原,最后决定凌辱李七嫂,这背后分明有精神支撑。这就源于30年代的日本侵略的野心日益膨胀,使得日本军队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其本国的“荣誉”而侵犯他人。小说中出现的两个信条“忠君爱国”和“长官也一样弄得”便是松原下决心的动力之一。其次,松原热切地渴望融入老兵的冲动,也是造成他冷漠残忍的又一缘由。军队是贯彻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将东北百姓视为低级人。而且军队内部等级严明,通过集体的力量规范个人,使人最终沦为兽,使百姓的生命尊严被践踏。这在日本老兵眼中的像“猎兔”一样的中国女人,在松原口中便是被比作“像母鸡一样”的李七嫂。另一方面,作者还从人类心灵深处出发,探究触发人兽性一面的缘由。作者对待松原,并不是将其身份简化为侵略者,而是投入了人类普遍难题——与欲望搏斗的主题关照。文本中松原虽是怯懦,但却一直询问凌辱中国妇女的话题。而最终凌辱的李七嫂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发泄自己性欲望的表现,是欲望作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