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8.1级地震国际救援现场纪实
2019-04-28王念法
王念法
紧急出征 跨国救援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地震发生当天正好是星期六,大部分同志都在休息。收到台网中心12322灾情速报短信后,我火速回到单位5楼指挥大厅,搜救中心领导们已经开始尼泊尔8.1级地震会商会,要求信息保障组立即启动国外强震灾情研判系统,迅速提供伤亡人员预判结果和发震构造、卫星影像、人口、房屋建筑、经济、民族、天气等专题图件,同时收集系统内各单位提供的震感范围、人员伤亡、救援进展、次生灾害等工作成果,参考国内外知名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发布的震区受灾信息,汇编成《国外地震灾情简报》立即上报,为上级部门决策及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同时综合保障组积极准备救援装备、单兵装备、食品和后勤物资,为随时出队做好保障;新闻宣传组也及时与中国地震局办公室沟通联系,在中心门户网站更新地震综合信息及最新震情灾情,为中国地震局网站专题链接编写信息简报,第一时间更新中国国际救援队微博,并接受媒体咨询,截至25日19时30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与搜救中心联系,关注中国国际救援队动态。
4月25日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62人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根据上级指示和要求,搜救中心派出7名队员(指挥协调、现场搜救、后勤保障)赴尼泊尔实施救援,根据任务分工,笔者主要负责搜救方面的工作。
图1 加德满都商场废墟紧急营救,成功救出受困者
4月26日12时1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首都机场。
商厦救援 首战告捷
我们抵达加德满都后,根据任务分工,救援队立即派出12人的搜救分队,携带部分搜救装备,乘坐尼泊尔军方提供的交通车辆,火速赶赴加德满都市中心一商场大门口。
到达商场后,在尼军方向导的带领下,我和另外两名队员前往受困人员被困地点,从外围看建筑物完好,走过通道右拐,看到的是一座5层的砖混结构建筑物垂直坍塌(图1),在建筑物一层,有一名遇难者脸部朝下、三分之二身体被废墟所压埋,遇难者的头部压在一名上身穿黄色衣服的受困者身上,受困者的左臂被倒塌的预制构件所压埋,不能动弹。
到达受困者身边后,因语言沟通不畅,我用手轻轻抚摸该受困者,用最简单直接的话语询问,“hello”,只听到该受困者用非常响亮的声音对我说“hello”,通过声音可以初步判定该受困者生命体征良好。
图2 当地群众发自内心对中国的感谢
针对现场实施营救,我们组织人员分工,三个人一字排开,之间有点距离,因营救空间小,不宜营救人员过多,考虑队员还比较年轻,我首当其冲处在营救最前线。我先组织队员把受困者周围的废墟进行清理并对不稳固的建筑废墟进行支撑,防止余震造成该建筑物二次坍塌。
在废墟清理过程中,我问辅助我们的尼泊尔军人Can you speak English?只看到尼军方不停的摇头,口中不停的说NO、no、no……,语言不通,怎么样才能够让尼泊尔军方人员明白我们需要什么呢?我们急需一块木板,把受困者暴露在外的身体用木板保护起来,防止废墟塌落对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这时我看到有一块小的木板,直接用肢体语言来描述,把木板放在受困者头部,尼泊尔军人看到后,直接说“OK”,等我们把受困者保护好后,接下来该考虑用什么技术装备能把受困者安全营救出来。
该用什么破拆装备?因营救空间狭小,内燃装备虽然破拆功率大,但因空气不流通,排出的烟雾一时无法排走,对我们营救队员和受困者可能造成伤害。电动破拆装备虽然对开创狭小空间营救通道非常实用,但对直接破拆该受困者左臂上的预制构件则无能为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受困者造成伤害,且电动破拆在狭小空间内噪声大,有可能对受困者心理造成二次创伤。在不影响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唯一可以使用的就是用手动破拆装备对受困者的左臂埋压物实施破拆。
营救过程中最担心的是余震、建筑物二次坍塌和受困者的生命体征。在实施破拆过程中,我们不停地和受困者交流,因为语言障碍,只能不间断的说“hello”“ok”,用最简单的英文单词安抚受困者,同时受困者也不停的回复我们“hello”“ok”。这样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和受困者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受困者的内心恐惧,也预示着你好、我好、我们大家好,你出去、我出去、我们都会安全出去的内心想法。
营救过程中,因受困者手臂受伤严重,我们担心倒塌建筑物对受困者造成挤压综合征,就用随身携带的止血带,在受困者左臂上方进行处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压在受困者左臂的预制构件一点一点的减少,忽然发现有一支胳膊牢牢的挎住该受困者的左臂,原来受困者下方还有一名遇难者,地震发生时,他们都往外逃生,因当时晃动剧烈,人几乎无法站立,此时建筑物瞬间坍塌,受困者直接压在遇难者身上,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在旁边辅助我们的尼泊尔军人,用肢体语言告诉我们,可以直接把该遇难者的胳膊锯掉,当时我第一反应是“不行”,因为遇难者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也有尊严。这时我让外围的队友准备好担架,我用手直接抓住遇难者手腕,用力使劲让遇难者的右臂和受困者左臂分开,统一听我口令,一、二、三、在不改变受困者原有姿势的同时,用毛毯把受困者包好,慢慢地把受困者移上担架,该受困者被成功救出。
当受困者被我们队员用担架搬运到通道口时,不知何时周围挤满了围观的当地群众,大家鼓起雷鸣般的掌声并竖起大拇指,他们还不约而同的大声喊着“China”“China”,掌声是对一个生命重生的庆祝,也是对中国政府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的高度赞誉(图2)。
酒店废墟 再立新功
我们营救出第一名幸存者后,正准备撤收营救装备,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在该营救地点不远处,有一座7层酒店,废墟下面有受困者发出求救的信号,此时我们顾不上多想,在当地老百姓的引导下紧急转入第二个营救地点。
到达该酒店营救地点后,眼前是一座7层的建筑物,1至5层向后直接塌落,6至7层整体完好,我们在该建筑物的左侧尼泊尔军队完成破拆的空间内,深入废墟,通过人工喊话的方式,对受困者进行详细定位。确定受困者位置后,我们制订了营救方案,一是从现有的垂直破拆实施营救,二是根据酒店负责人给我们提供的地下室的布局图,破拆到地下室,由上破拆施救(图3)。
确定好方案后,分两组共同实施,困难是在27号凌晨队员轮换完后,现场只有我们几位队员没有轮换,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本来就是寒冷的夜晚,加上夜间的一场大雨,饥饿加上寒冷,我们几个队员身体疲劳到极点,但是营救幸存者的真心永远没有被饥饿和寒冷所压倒,几人轮流休整,席地而坐眯上一会儿。当地昼夜温差比较大,夜间寒冷,我们轮换下来的队员,围着发电机取暖,保存体力避免在现场感冒。
27号上午,在现场对废墟结构进行安全评估的基础上,我与其他队员共同商讨确定了进一步的营救方案,考虑到第二套方案地下室打通后,因废墟已经埋压太实,往上破拆花费时间太久,最终决定采用第一套方案。27日下午,在我们救援队营救的同时,土耳其救援队来到该营救地点,向我们询问救援情况,有意加入我们,一起参与救援,指挥员考虑后同意土耳其救援队加入,一起实施营救。从上往下破拆到倒塌建筑物一层时,听到受困者的声音越来越近,此时受困者在垂直破拆点水平往里大约3米,两侧墙体相互支撑,内部被废墟所填充,这种垂直向下且又在水平深入的营救是最为困难的,只能在两墙体内侧把填充物移除到安全区域。在队友的相互配合下,在困难重重的营救现场,我们找到几个水桶,用绳索吊升的方法,把废墟移除清理。可是,又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该受困者的右腿被倒塌的废墟所压埋。
我爬出废墟后,把受困者的压埋的情况,进行了简单通报,土耳其救援队提出了两种实施方案,一是把墙体凿破,二是用气垫进行顶升。此时生命通道由一个2.5米深的直孔通道和一个3米长的仅一人可进入的水平通道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破拆或顶升都可能导致该废墟建筑物整体坍塌,因而,两种方案均行不通。在反复研究后,针对营救通道的现状,深入废墟实施营救,我们详细观察幸存者受埋压的情况,发现阻碍营救进程的关键是卡在幸存者臀部下方的多层木板。我们首先对受困者周围的废墟进行清理。清理完毕后,再用小型液压多功能钳对压在受困者臀部木板上方的防盗窗进行剪切,其中最棘手的是如何破拆直接压在受困者腿部的木板,权衡再三,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用电动往复锯进行切割。因木板压在该受困者右臀部,担心受困者身体发生异常,由救援队医疗队员深入废墟内对受困者进行前期医疗处置。由于空间太过狭小,实施救援比较困难。
我在废墟内对受困者实施固定,固定完毕后,队员轮流对压在该受困者腿部的废墟进行切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现场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时间4月28日凌晨4时15分被压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图4)。
后来土耳其救援队长找到我们,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他表示通过这次协助救援,我们在方案和技术方面让他们学到了许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土双方在救援方面多多沟通交流,加强合作。
图4 加德满都酒店受困者成功救出
不辱使命 扬我国威
自4月26日至5月8日,救援队经过12天的艰苦工作,成功营救出2名幸存者,定位出多名遇难人员的遗体。此次尼泊尔救援,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历史上出动专业救援队伍最多的一次救援行动。此次尼泊尔地震救援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IER国际重型救援队复测后,首次成功完成的救援任务。我国救援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与其他国际救援队积极开展合作,并参与了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OSOCC)和接待撤离中心(RDC)的工作,这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事务中的影响。
2018年11月9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正式成立,我们始终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授旗时训词,时刻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在应急管理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苦练救援技能,时刻准备着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综合性救援能力,永远做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