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被学生“问倒”的研讨课的思考
2019-04-28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311404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 (311404)
杨志芳
笔者的《一类绝对值含参函数最值问题的探究》研讨课,从绝对值的含义、几何意义、三角不等式知识,利用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参变分离、等价转换等思想方法,对这类绝对值含参问题进行探究,讲得头头是道,方法多样,巧思妙解,然而面对学生的质疑,解释苍白无力,令人遗憾,带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我们的习题教学应更关注什么?是否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问题就是研讨课的一个例题.
1.解法
笔者上课时给出了以下三种解法(略解如下)
(2)当a<1时,b控制图像上下移动,所以不管a取什么值,必须g(x)max=-g(x)min时,f(x)的最大值取到最小,且M(a,b)min=
解法三:根据最大值的定义和三角不等式给出第三种解法如下.
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听课教师反映也很好,知识点“落实”思想方法的“渗透”感觉都比较到位,自己感觉比较“满意”.
2.质疑
学生惊叹老师的解法,有的同学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您讲的方法很“巧妙”,特别是解法三,我是想不到的.我有几个疑问:
①为什么在去绝对值时有的要变号有的不变号?有的要乘以2,有的乘以3再相加?
面对学生质疑,当时只注重几种“妙法”,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只取这三点,当时仅对是否能得到一个常数,等号是否取到给予解释,“搪塞”过去,这个学生(可能代表一批学生)不是很“满意”接受.显然我们讲的“巧思妙解”与学生“一般”的思路有较大的落差,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事后我也把这个“问题”在高三的一次集体备课中提出来,老师们也基本跟我的想法差不多,没有更好的道理使我信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同时督促着我,要把它弄清楚,给同学一个满意的解释.
3.解惑
学生的问题是教学最好的资源,是教师最好的研究课题.疑问不解决,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也就失去了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问题②诠释:为什么取这三个点,老师是怎样想到这三个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想想,即a,b能否用函数值来表示?两个参数是可以用两个函数值来表示.
4.反思
5.结语
解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展示“巧思妙解”的同时,更要关注常规方法,要化神奇为一般,更要贴近学生的思路,揭示整个解题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