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碳排放脱钩效应实证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2019-04-28王兆峰徐爱平
王兆峰,徐爱平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旅游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5年以前会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1]。针对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2018年国家政府再一次指示要助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其中最关键是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力求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新的发展理念,即加强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旅游产业集聚虽是助推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碳减排工作任重道远。因此,厘清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业碳排放间的联系, 便于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发展提出建议。
旅游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国外学者较多关注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如Khalid Zaman 等探讨了旅游交通、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联系[3];Daniel Scott等对旅游业在全球低碳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4]。国内学者则更多地聚焦于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效应等方面。如杨亚萍等基于长江经济带实证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2];王凯等运用“自下而上”法通过测算中国旅游业的CO2排放量探讨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1];王兆峰等从时空维度分析了长株潭旅游圈能源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5];石培华、吴普通过文献研究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估算了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6];陶玉国等依托替代式自下而上法对区域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度[10]。此外,关于旅游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也是成果显著。如王兆峰从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条件、旅游要素集中度和集聚效果三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7];耿长伟等通过空间计量学视角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8];贺小荣等运用推拉理论详细探讨了湖南省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9]。在旅游业脱钩效应研究方面,学者较多关注旅游经济与碳排放领域。如张广海、刘菁基于旅游节能和减排弹性分指标构建模型,分析了2003—2012 年中国沿海区域旅游业与碳排放间的脱钩关系问题[19];易平等将脱钩理论引入地质公园这一微观领域,分析了嵩山地质公园2004—2012年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间的脱钩状态[20]。
综上所述,学者对旅游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旅游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但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间的脱钩效应缺乏探讨。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经济带在出现旅游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旅游活动碳排放量也随之剧增。基于此,本文拟利用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相关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碳排放间的相关度进行实证分析,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一、旅游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理论基础
“脱钩”一词源于物理学,是指两个或多个元素之间由相互关联到逐渐相互摆脱的过程。20世纪末,OECD率先将“脱钩”理论引入农业政策研究,并将其定义明确。此后,各个研究领域相继引入脱钩理论,其也逐步成为测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依据脱钩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应该存在某种库兹涅茨曲线或者其他波状关系,即在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旅游业碳排放量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或其他的波动形式。由此以往,随着国家的进步,二者关系应该是逐渐淡化,甚至最终走向“脱钩”,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无关,甚至在一定既定条件下,旅游产业集聚的水平决定旅游碳排放强度,但是影响程度如何又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厘清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
假定Y表示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划分为N个部,i和t分别表示部门和时间,则:
所以,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碳排放总量共同决定了旅游碳排放强度。换言之,在旅游产业中,碳排放强度高的部门越多,则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也就越大。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11个省市,是一条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连接着不同中心城市的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长江经济带由上中下3个区域组成,上游涵盖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中游涵盖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下游涵盖浙江、江苏、上海。本文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存在的脱钩关系,探讨其2007—2016年二者的相互影响程度。
(二)研究方法
1.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旅游产业集聚指的是旅游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中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技术等相关旅游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密切联系。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区位商[15,18]测算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中程度。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是指一个区域的特定部门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比重之间的比值,由哈盖特首次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是衡量一定地域中某个产业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由计算可得,若区位商小于或等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若区位商大于1则该产业被认为是专业化部门,且区位商越大判定产业聚集程度越高。本文选取区位商系数模型来测度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地区以及产业领域都已确定。上式中的LQij为该区域旅游业区位商;Eij是该区域旅游业总产值,Ei是长江经济带的总产值;Ekj是全国旅游业的总产值,Ek是国家的全国国民总产值。
2.旅游业CO2排放量估算
旅游业CO2排放量系统性的估算方法至今尚未形成[1],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6]。鉴于数据收集的有限性,且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本文借鉴杨亚萍[2]、王凯[1,14]和石培华[6]等的实证研究,采用“自下而上”法来测算旅游业CO2的排放量。计算方式表述为:
式中:Cn为研究区域旅游产业排放的CO2总量;为旅游交通排放CO2的数量;为旅游住宿排放CO2的数量;为其他旅游活动排放的CO2数量。
以上数据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副本和各省区统计年鉴获得,其中民航周转量2013年和2016年的缺失数据通过OSL回归拟合得到。
3.旅游业产业集聚度与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测算
OECD脱钩指数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是现今常用的两种脱钩模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OECD脱钩指数模型和Tapio脱钩状态分析模型是国内外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常用的脱钩模型。OECD模型主要应用于对整体年份的分析,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而Tapio弹性分析方法是将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因素合理定位,可以动态地反映变量间的关系,并将脱钩关系划分为脱钩、负脱钩和耦合三种状态,侧重个体年份的分析,便于观察各个年份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Tapio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间的脱钩状况:若旅游业碳排放量增长和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增长呈正比,且前者慢于后者,则为相对脱钩;若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呈反比,则为绝对脱钩。其具体测算公式为:
式中:e为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间的脱钩弹性;LQ为旅游业的碳排放量;LE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区位商;为旅游业碳排放增长率, ΔL E/LE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增长率。
4.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与时效性,本文时间跨度为2007—2016年,所需数据获取自国家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统计公报、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图1),并且区位商都大于1,表明这10年来长江经济带的旅游产业集群化显著、专业化水平较高。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波动走势趋同。其中个别年份有所变化,应是 “地震”“雪灾”和“经济疲软”等原因,并致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下降。在空间上,上游区域的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优于下游的江浙沪省份和中游地区,这可能是因为沪昆、贵广、成渝、渝万和西成五大高速铁路线的开通带来了大量旅游客流,并且上游地区也有着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二)旅游业碳排放测算
图2为长江经济带区域2007—2016年旅游业CO2排放量的波动形式。一方面,长江经济带10年间旅游业CO2排放量稳健增长,由2007年的102.34万t上升到2016年的422.34万t。下游地区旅游业CO2排放量由2007年的34.28万t上升到2016年的112.11万t;中游地区旅游业CO2排放量则由2007年的25.61万t增长至2016年的151.96万t;上游地区旅游业CO2排放量从2007年的42.44万t增加到2016年的158.27万t。另一方面,2007—2012年下游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高于中游地区,2012—2016年中游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高于下游地区。由此可见,旅游活动的增多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加剧,国家减排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图1 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旅游产业集聚水平
图2 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旅游业碳排放量
(三)旅游碳排放脱钩指数分析
利用长江经济带旅游总收入和旅游碳排放量计算结果,通过上述公式(9)可以得出各年份各地区的CO2脱钩指数e,根据Tapio对脱钩指数的界定(表1),可以确定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间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之间的脱钩情况(表2)。
由表2可见,2007—2016年期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之间脱钩状态呈现强负脱钩和扩张性脱钩,2009—2010年和2015—2016年呈现增长连结。上游区域多呈现强负脱钩,2015—2016年为弱脱钩;中游地区多呈现扩张性脱钩;下游地区多呈现强负脱钩。扩张性脱钩即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提高,旅游业CO2排放量增加,但后者增长速度大于前者;强负脱钩即旅游业CO2排放量增加而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下降,旅游经济处于衰退期;弱脱钩即旅游产业CO2排放量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同时提高,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幅度与旅游业碳排放量相比较快;增长连结即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之间处于未脱钩状态。也就是说,长江经济带2007—2008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和2014—2015年旅游业碳排量增加,旅游经济发展低迷;2008—2009年、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量随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旅游经济稳健发展。从图3可知,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间脱钩状态整体波动较大,但上中下游3个区域波动较为平缓。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CO2排放量间脱钩关系,结论如下: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总体波动增长,但省市间差距较大,上游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处于领先地位,高于下游地区的江浙沪省份和中游地区;而旅游业碳排放总量趋势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大体一致。
表1 碳排放脱钩关系指标
表2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碳排放脱钩关系
图3 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地区脱钩状态趋势
长江经济带旅游业CO2排放总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102.34万t上升到2016年的422.34万t;上游地区CO2排放量则由2007年42.44万t上升到2016年的158.27万t;中游地区则从2007年的25.61万t增加到2016年的151.96万t;下游地区从2007年34.28万t增加到2017年112.11万t,上游地区旅游业CO2排放量高于中下游地区。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2007—2016年期间多呈现强负脱钩状态,上游和下游地区也多呈现强负脱钩状态,而中游地区多呈现扩张性脱钩状态。
(二)讨论
各区域应制定不同的旅游业碳减排策略。下游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引导旅游业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中下游地区应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
加强合作与交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彼此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应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人才,逐步缩小差距,实现旅游业协同发展。
一方面,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因子较多,本文仅遴选旅游总收入与GDP之比来测算,未考虑其他相关指标。另一方面,旅游业碳排放量的测度,本文也仅甄选了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变量,并未考虑旅游经济增速、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环境规制等因子。因此,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碳排量的影响因素体系,对相关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丰富旅游业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