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材料运用时机的探索
2019-04-27林玲
林玲
【摘要】“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材料不仅需要精心准备,更需要配合以恰当的运用时机。现笔者就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四种时机提出相对应的材料运用方式,需启迪思路,用关键材料;需调控方向,用特定材料;需把握层次,用部分材料;需发散思维,用群体材料。笔耕于此,供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实验材料 运用 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68-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综合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活动以一定的材料为基石,材料运用的时机又影响着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当的运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导致对材料操作和研究的不彻底。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把握材料运用时机,把材料用“巧”、用“深”、用“透”。
一、启迪思路——呈现关键材料
探究活动的组织不仅仅在于动手操作部分,操作前的思考和探索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囿于学生认知的不足,由于探究活动的思维难度大,常常出现实验方案“难产”的现象。如何有效“助产”?教师不妨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提前呈现关键性的材料,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先渡过难关,再回过头来究其缘由。
【案例1】在《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意识到需要将肉眼看不到的细微变化变得看得到,但是却一直想不出适当的方法来。因此笔者向学生提示:如果有一把测量体积大小的标尺就好了!并且把实验的关键材料——金属环呈现出来。随后的课堂便顺利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未赘述什么,学生却能根据材料快速思考,明白其中的原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可以借助金属环,更要知道为什么用金属环。循果究因,也不失为一剂良方。
二、调控方向——出具特定材料
一个问题,千种回答;一个实验,百种方案。在學生的奇思妙想里,任何事物都能作为实验的材料,任何高难度的操作都能理想化;可在现实的世界里,安全性、可行性、典型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当课堂趋于“天花乱坠的理想国”时,教师就该着手调控——出示特定的实验材料,使课堂回归正轨。
三、把握层次——分发部分材料
如果在确定科学探究问题后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整齐划一地发放给学生,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从而降低实验的效率。因为科学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一般大多有层次、逐步提出的,所以实验材料的提供时机应该随教学进度依次出现,每组材料的呈现要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
【案例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片段
活动一: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有关吗?
分发第一组材料:苹果、泡沫块、石块、橡皮、回形针、蜡烛、木块进行研究。
生:沉浮可能与物体轻重和体积大小无关。
活动二:物体的沉浮真的与轻重无关吗?
分发第二组材料: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小球。
活动三: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无关吗?
分发第三组材料: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小球。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本身在教材编排上就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教材先是引导学生说出“沉浮与轻重和体积有关”这一模糊的前概念,继而通过第一组材料的沉浮实验结果来进行否定。随后又分别借助第二组和第三组材料对轻重无关论和体积无关论再一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随着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而分批次、有序的分发材料,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
四、发散思维——出示群体材料
一个目的,多种途径。一个探究目的,多种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若是学生能提供多种思路,对其明确探究目的,把握实验难点有着莫大的帮助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示相关的多种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开展头脑风暴。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中学生深受前一课“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很难再突破桎梏。加之空气是无色无味、摸不着抓不着的物质,更是为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大了难度。但随着材料群(水槽、圆底烧瓶、气球、玻璃管<直管和弯管>、红墨水、常温水、热水、冰水、鹌鹑蛋、注射器、橡皮塞、牛奶瓶<瓶壁较厚,不会烫坏扭曲>、密封袋、一元硬币)的出示,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发散开。紧接着对材料进行筛选,逐步制定出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祝海丽. 科学材料,你准备好了吗[J].科学课. 2007(4)
[2]黄健伟.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
[3]李林河.实验材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