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19-04-27张芳

甘肃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初中

张芳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

重要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067—01

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力倡导“教、学、做合一”。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浓厚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学效果明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进生活化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生活是人生阶段的崭新篇章,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许多新问题,课程内容和人际关系较小学阶段也会更为复杂。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都忽视了生活教育理论的作用,让学生课堂的学习无法和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再加上道德与法治课程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其在课后练习的可行性不强,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无法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灵活富有生动性,将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现实中会遇见的因素和教学知识结合起来,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更贴合实际,更富有灵活性,学生从学习中真正地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成分,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立足生活导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只采用苍白的语言,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阶段,作为教师,要抓住这一点, 努力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贴近生活的问题或者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授《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成长顺序, 准备一些自己与朋友的合影照片,做成ppt展示出来,ppt配上怀旧的音乐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儿时的回忆。这种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学习上,不再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了。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充实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尝试。例如,在学习法治内容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扮演社会经常出现的违法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参与意识、表现意识还较为强烈,采用这样的场景模拟,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一幕幕短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感悟体验,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处理。此外,教师可以尽量选择近来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讨论,进而体现他们的参与性及建设性等。

3.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实施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我在讲授法律常识内容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典型案例,特别是学生熟悉或身边发生的案例;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实践。 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并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4.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课后作业并不一定是传统的纸质作业,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当中灵活地利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后帮父母洗脚,去看望爷爷奶奶等,让学生和家人亲密相处,感受家人之间的爱意。这种形式的课后作业不会让学生感到负担,他们完成这些作业还可以获得满足感,同时也加强了对于学生的德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阅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