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家校共育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2019-04-27孙光荣
孙光荣
【关键词】 家校共育;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体系;教
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034—0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校共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利用网络进行家校共育已成趋势。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借用互联网与手机短信平台相结合的家校互助信息化平台,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开辟了家校教育发展新空间。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發展离不开家校合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所以说,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家校合育。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因此,要积极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首先,通过家长课堂,让家长充分认识“核心素养”一词。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其次,可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第三,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和践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更准确、更深入,家长可以将教师提出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方式落实在孩子身上,故而能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调动了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之余,也有利于教师开阔思路,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构建“互联网+”信息化家校共育体系
一是以“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为载体,统筹整合校园网、班班通、家校通联平台、教育QQ群、家委会微信公众号等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家校共育体系。
二是依托家校共育体系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特点,打破时空阻隔限制,畅通家校共育渠道,构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家长关注统一实施、共同进行的适时互动平台。
三是聚焦学生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之上,学校可以适时全面了解把握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状况,家长可以实施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发展状况,学校和教师可适时全面掌握学生离校在家的具体表现,通过信息平台的存储、回放和数据分析功能,以点、线、面和多维空间表现形式,清晰刻画和概述学生的发展状况与成长轨迹,为家校合作共育提供最直接、最现实的平台载体。
三、家、校、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
“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搭建了家校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桥梁,尤其是通过近乎实况的展现和高效便捷的沟通,最大限度强化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消除了对教师的误解,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家长不当教育方式指导点拨的针对性。但是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笔者认为它们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各有其侧重。比如在人文底蕴方面,主要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以学校为主;在科学精神方面,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以学校为主,家校共担;在学会学习方面,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要家校共担,其中信息意识培养可以学校为主;在健康生活方面,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应该家校共担并以家庭为主导,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可以家校共担;在责任担当方面,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内容可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实践创新方面,劳动意识要以家庭为主导,而问题解决中的技术应用则以学校为主。
总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结合起来。教师要积极探索为提升家庭教育而做的家长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中也要加入家长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要注重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社会再加以引导,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2017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共育新模式构建的探索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Z3255)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