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8年以来我国高校中政治课的政策变迁研究

2019-04-27明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治课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迁,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许多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的历史轨迹就是其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本科高校 政治课 政策变迁

一.本科高校思想政治课概述

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义上的意义[1]。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按照法定的教学大纲和特定的教材,以学科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成分,以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形式,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

二.我国本科高校中政治课政策变迁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扭转混乱局面,恢复方案61,拨乱反正,确立课程体系。1978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进入了新的局面,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党的反复徘徊中曲折前进的局面[2]。把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会议的精神明晰的指导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建设方向。此阶段高校逐渐恢复正常招生,以怎样的形式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成为尤其重要的问题。1978年6月8日至29日,在武汉召开了高校文科教学研讨会。会议肯定了1961年文科教科书会的原则精神。和六十年代初的课程设置大体相同:一年级:《中国共产党史》;二年级:《政治经济学》;三年级:《辩证唯物主义》;唯一不同的是在四年级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3]

第二阶段(1985~1997.8):适应改革发展要求,实施“85方案”。适应形势需要,实施“85方案”。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等社会变革的需要,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高校政治课改革的通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正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史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改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史”。[4]让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更透彻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基本情况,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三阶段(1997.9至2005年初):进一步加强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中国化的“98计划”。1998年4月23日,高校普遍实行“两课”方案。高校“两课”新课程包括八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式论与政策[5]。1998年4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要求各普通高校从1998年秋季开始,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国革命史》中关于1956 年以后的课程内容融合到这一课程中统一进行讲授。

第四阶段:现实和实际,与“05计划”。2005年以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中共中央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见》指出,高校设置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代汉语大纲历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启。此外,还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环境。经济体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高校的思政教育方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体等为主。随后,出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该体制下,学生出现了多元的价值观,政府积极调整政策,开始关注学生的切实需要;政治体制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变迁。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拥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切以中央精神为指导。例如,1950年的《全国高校夏季政治教学研讨会情况公报和下一学期《政治教学通知》就强调“要根据共同的纲领、文化和教育政策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1970年出,毛主席教导我们培养有科学文化理论武装的工人。[6]2004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贯彻十六大精神”。通过这些政策的变化,我们逐步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个人情感、道德和心里发展;文化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多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劳动改造、工农兵学员学习为主。改革开放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迫使政府积极适应,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基础动力是政府。政府以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其主要的目的。它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来制定政策。例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不满和不安。政府增加了“班级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为了满足阶级斗争的需要。改革开放时,大学生开始探讨“自我”、“生命”和“价值”的真谛。此时,政府结束了阶级斗争教育。从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转变到重视德育、人生观教育的方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受功利化、市场化的影响,学生逐渐暴漏出了“理想淡化”“价值扭曲”等现象。为适应变化,政府提出“校園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平等教育形式”。提出了建立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制定道德教育评价制度和实施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是大学生。政策是为了其目标群体而制定的。如果目标群体能够从中获益,该政策便更容易被接受。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转变的直接动力便是大学生这个目标群体。例如,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崇拜。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毛主席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普遍抱有“重政治不说生”的心态。80年代的大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价值观逐渐流露。20世纪90年代,面对社会出现的腐败、分配不公和就业等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动荡。这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规范、生活的方向发展成为政府努力的新的方向。

四.结论

思想政治课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许多学科建设实际问题。学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但是,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可能彻底解决既有学科建设问题,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因此,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科建设实践的角度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永不完结,历久弥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何频.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学科化偏向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12-

15(5).

[2]魏晓文.田志闯.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和谐关系[J].思想教育理论,2011(3上)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6

[4]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历史考察[J].中国成人教育,2011(6):107-110

[5]郑惠坚.高校”两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1)

[6]胡晓伶.胡斌武.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探索历程和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70-76.

(作者介绍:明静,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政治课
浅析立德树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让高中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心灵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答案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脱节探因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政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