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二级学院教育倾向心理辅导研究

2019-04-27罗泽如张巳如杜环利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辅导员

罗泽如 张巳如 杜环利

内容摘要: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辅导有着明显的不同,心理咨询中心采用医疗倾向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师等待来访者主动求助,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误解和中国文化的因素,学生较少愿意主动求助。二级学院心理辅导采用教育倾向心理辅导,主动渗透、主动干预,契合了中国文化委婉含蓄的特点,不仅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而且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 辅导员 教育倾向心理辅导 中国文化

高校心理辅导具有明显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较为广泛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主动求助的比例很不尽人意。学生跨入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明显存在巨大的压力,仅仅归结于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不够是很难解释这一现象的。大学生新生入学有心理健康测试,开设了心理健康公共课程,每年还有专门的“3.20”心理健康节、“5.25”心理健康宣传月等,但是学生仍然较少愿意主动求助,其中文化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将中国文化的思维习惯和特点融入高校心理辅导,开展有东方特色的心理辅导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高校心理辅导的两级机构

1.1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辅导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的专业性更强,一般采用医疗倾向的心理辅导模式,心理咨询中心有专兼职教师,他们有时又被称为心理医生。学生则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学生被称为来访者,学生的求助过程又会通俗地被称为“看心理医生”,与通常说看病称为“看医生”很类似,这种心理辅导就是医疗倾向心理辅导。

1.2高校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

由心理辅导员或者普通辅导员组织实施(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将心理辅导的理念如积极关注、倾听、理解、信任、欣赏融入学生工作,将团体辅导理念融入班级团队建设,提高学生工作效果。面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提高介入艺术,从谈心谈话、关心学习生活入手,逐步深入而自然地转向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疏导消极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润物无声地达到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心理辅导称之为教育倾向心理辅导。

2.教育倾向心理辅导

2.1内涵

2.1.1医疗倾向心理辅导

教育倾向心理辅导的提出是相对于医疗倾向心理辅导,精神疾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专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般都倾向于采用这种医疗倾向模式,这种心理辅导又叫心理咨询,对于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则进行心理治疗。从业者经过严格的训练,具有相关的医师资格或者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求助者是主动寻求帮助的,咨询师对来访者奉行的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心理辅导与来访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相分离。

2.1.2教育倾向心理辅导

教育倾向心理辅导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之中,在高校里主要存在于高校的二级学院里。为了提高心理辅导效率,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主动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主动将心理辅导理念融入教学和学生管理活动之中,主动发现并干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辅导与关心学习、生活相互配合(在保密前提下),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专业医疗机构。

2.秉持理念

西方人会将看心理医生当做贵族精神,但是中国人一般不会。西方人具有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中国人则具有整体性的思想习惯,不同的思维习惯决定了西方人表达直白,中国人委婉含蓄。西方人往往会承认自己心理问题,中国人往往倾向于回避。有研究显示,超过 50%的大学生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按照大学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显示,大约有20%的学生需要专业心理辅导的帮助,但是心理咨询中心门可罗雀。很多学生带着心理问题进行学生生活,以及后来进入社会和职场。心理辅导需要转变思路,尊重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国人倾向于回避心理问题,将心理问题看成丢脸的事情。“一阴一阳之谓道”,委婉含蓄地将心理辅导融入学生工作之中,对重点心理问题学生提高干预艺术,从关心学习生活入手,真诚地接纳,让学生袒露内心世界,耐心倾听、理解,对取得的进步给予信任和欣赏,自然地转向心理辅导,像曲线一样优美,让学生打消心理顾虑。

3.实施形式

教育倾向心理辅导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渗透性心理辅导和干预性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不同。渗透性心理辅导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干预性心理辅导针对的是存在心理问题的重点学生。

3.1渗透性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需要学习心理辅导的理念,将尊重、倾听、理解、积极关注、信任、欣赏等心理辅导的理念作为基本的教育素养,在课程教育中融入心理辅导的理念可以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在主题教育、朋辈辅导、团队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理念,让学生分享经验、疏导情绪、相互激励,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营造关心爱护、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大学新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系列主题班会中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理念,初始阶段,成员相互介绍,制定班级契约,设计“心有千千结”、“大风吹”、“盲人之旅”等心理游戏融洽氛围;中间阶段,成员相互分享进入大学的心理历程,对可能遇到的学习生活困难相互帮助和鼓励;结束阶段,歌唱《相亲相爱一家人》歌曲进一步凝聚班级。通过渗透性心理辅导,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可以有效避免单向说教的枯燥乏味。

3.2干预性心理辅导

干预性心理辅导针对的是重点学生,由于中国文化思维习惯是委婉含蓄的特点,他们主动求助心理辅导的人数比例是很低的,需要二级学院辅导员或者心理辅导员用心去筛选心理问题学生,筛选途径可以是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也可以从学习困难、睡眠障碍、人际交往问题、宿舍矛盾等表象上发现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3.2.1干预性心理辅导的介入艺术

辅导员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谈话尽量选择温馨场合,营造平等、温暖的氛围,可以选择会客室、休闲驿站、校园长椅等地点,辅导员放低姿态,减轻学生压力。采用人本主义理念,对学生出现的适应困难、学习压力、人际交往问题、宿舍矛盾一般不去批评,往往这样说:“每个同学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大家都是胸怀梦想、对人生怀着美好期许的,你出现了苦恼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我相信背后肯定有原因的,能不能和我说说心里话,我非常希望能够帮助你。请你放心,你和我说的心里话,我会保密的!”。这种低姿态、温暖、和谐的氛围,一般学生都会逐步袒露心声,因為他们内心是有获得心理辅导需求的,只不过对心理辅导不够了解,或者缺乏勇气去主动求助。这时候要鼓励学生放下心理顾虑,告诉他们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是保密原则。同时对他们心理问题根据轻重程度提出建议,问题较轻的可以直接与辅导员保持密切联系,问题较重的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深入咨询。

3.2.2干预性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干预性心理辅导虽然由二级学院辅导员实施的,但是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辅导原则基本是相同的,如保密原则、时间限定原则、价值中立原则、重大决定延期原则、理解支持原则、抚慰与启发原则、积极心态培养原则。干预性心理辅导本质上仍然是心理辅导,只不过契合了中国人的委婉艺术的性格特点和阴阳之道的思维习惯,从生活学习的关心切入,艺术化地转向心理辅导,避开了学生对于心理辅导的误解和敏感。如果将心理辅导比作治病的药丸,那么主动地、艺术化地介入相当于在药丸上裹了一层美丽甜蜜的糖衣,让人容易更接受。

3.2.3干预性心理辅导与一般意义思想教育区别

广义上的思想教育包含心理辅导,这里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教育是摆事实讲道理,所站的角度是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从社会法律、道德伦理出发,综合运用说服教育、赏识激励、批评鞭策等手段,这种思想教育是需要的。但是面对学生个体,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背后是有深刻原因的,如果不能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不能给予耐心的倾听、设身处地的理解,思想教育很难起到深层次的教育转化。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只有站在学生自己的角度,去获得学生的信任,他们才能够开放内心世界,才能帮助他们探寻成长中的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疏导内心积压的负性情绪,调整到积极的认知状态,深层次的教育转化才能实现,因此,干预性心理辅导是更深層次的思想教育。

3.2.4需要协调好心理辅导和教育管理的双重角色

干预性心理辅导实施者是二级学院辅导员,承担着心理辅导和教育管理的双重角色。心理辅导的角色要求辅导员和学生平等,避免居高临下,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蔼、平易近人,这样才能从关心生活学习的谈心谈话中逐步深入到内心世界,学生袒露内心世界才较少压力。而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角色又要求具有权威身份,和学生拉开距离,对学生严格要求,确保教育管理的效率。这两种角色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如何协调好心理辅导和教育管理的角色是干预性心理辅导顺利开展的关键。辅导员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公平公正、形象正派,对学生管理入情入理,在严格管理中让学生体验到关心和爱护。同时加强人格品质的修炼,避免宣泄个人情绪,这样就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两种角色就能较好地协调起来。

4.教育倾向心理辅导与医疗倾向心理辅导的关系

教育倾向心理辅导和医疗倾向心理辅导相互补充,各自发挥优势。医疗倾向心理辅导更专业,可以给来访者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同时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力量培训二级学院辅导员,提高他们心理辅导基本素养,指导二级学院开展教育倾向心理辅导。由于二级学院心理辅导专业水平不足、心理辅导场所限制、辅导员的双重角色等局限,教育倾向心理辅导要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需要深入咨询的同学,向他们解释心理辅导的原则、功能,帮助他们打消顾虑,向他们推荐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咨询,更好地帮助他们。

5.结语

在事实层面上,高校二级学院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积极主动地将心理辅导的理念通过积极渗透和主动干预的形式来帮助学生,但是这种心理辅导缺少权威理论的支撑,因此需要权威心理辅导专家密切关注,对其职责、功能、原则、方法、边界进行研究,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二级学院心理辅导,更好地回应学生对于心理辅导的广泛需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易姝薇,彭娟,庞锐.《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背景下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7(10):1444-1446.

[2]谭彬.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 30(2):78-81.

[3]郑丹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81-83.

[4]文杰.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5]张元洪.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2):121-123.

基金: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辅导医疗倾向与教育倾向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101);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7JSJG229)。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