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傲慢与偏见》:以主观话语接近客观形象

2019-04-27杜雨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外国文学奥斯汀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于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呈现方式的特点,并从“多人物视角的形象评价”“油画式的人物形象填充”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的动态平衡”三个角度进行阐释。本文的分析重点为作者以主观话语接近客观人物形象的具体手法,通过话语与语境、作者与读者、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话语 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

一.人物形象的呈现

(一)多人物视角的形象评价

在描摹人物形象时,作者几乎不用段落式文本进行陈述,也不选择客观、冷静的作者或上帝视角,而是借助他人之口,即对话的形式,用彼人物对此人物的评价来呈现形象。威克姆先先生形象的不断完整与伊丽莎白、达西先生、贝内特太太等人对话中对他的片段式评价脱不了干系。因此,《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一开始就由作者设定而成,而是由他者个体独立的话语及语境构成。

从某种程度上讲,《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构建在话语与语境的作用下形成“复调”并成为“破碎的完整体”。此人物的话语勾勒彼人物的形象,而彼人物对其他人物的评价也在勾勒着自我的形象。这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既有自我的个性,又融入他者的个性;既破碎又完整,既片面又客观,既彼此分裂又相互连续,最终形成了多样的人物形象层次。在《傲慢与偏见》全篇中,威克姆对达西先生的话语性描述与评价,不仅直接丰富了达西先生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其话语的修辞运用、陈述方式以及主观的隐含意义也间接显露出威克姆本人的品格与修养。多人物视角的形象评价体系下,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既破碎又完整,形成多样的形象层次。

(二)油画式的人物形象填充

多人物视角下的话语评价体系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独立的话语中看似断裂且彼此无关,但每一段话语评价所包含的又不是人物形象的片段或分支,而是一种垂直式的形象层叠,是人物多层身份的汇融。当我们试图在脑海中回想伊丽莎白的音容笑貌时,不会只将达西、柯林斯、贝内特太太等人对她的评价进行机械性地拼凑。因为这些人物对伊丽莎白的评价式话语如色彩不一的滤镜,而读者将这些滤镜选择性地加进或抽出自己的视野,以便进行全局的审视与独立的判断。随着文本中话语次数的增加,人物形象得以不断丰富并逐渐立体、多彩,并靠近客观;如绘制油画时多次从整体上进行色彩排铺与叠加,最终呈现出光影与色彩的双重饱和的艺术过程。

(三)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的动态平衡

在《傲慢与偏见》中,主次人物的形象塑造都与情节进程存在巧妙的动态平衡。就刻画的频次与力度而言,小说不存在主次人物描摹程度的轻重关系,因为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足够丰富而饱满。而从小说内容与主题来看,伊丽莎白与柯林斯先生之间的确存在主次人物偏差,后者的塑造时而为反衬前者形象服务。而作者之所以能在篇幅較短的小说文本中,呈现出多个饱满的人物形象,且在篇幅上形象的刻画并未充斥全文和挤压情节,是因为小说中的话语系统对主次人物形象塑造的动态平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伊丽莎白默默不语时,玛丽是如此评价莉迪亚的私奔行为的:“这件事对莉迪亚虽属不幸,但我们也可由此引以为鉴:女人一旦失去贞操,便永远无可挽回;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美貌固然不会永驻,名誉又何尝容易保全;对于那些轻薄男子,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在这段不到百字的回答中,作者不仅以玛丽的视角,增加了对莉迪亚、威克姆、伊丽莎白,以及玛丽本人人物形象塑造的认知滤镜,也间接发展小说情节并丰富小说背景,即莉迪亚的私奔在小镇上引起风言风语,也使贝内特一家陷入不安。可见,作者利用话语成功地将形象的丰富与情节的稳步推动并行;这样即使在有限的篇幅中,情节发展不会受到阻碍,人物形象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延展。

二.以主观话语接近客观形象

塞缪尔·早川在《语言学的邀请》中提出一组语言逻辑概念,即“报告”“推论”与“判断”。早川认为,在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使用中,我们的话语往往来自于个体主观的推论与判断,几乎做不到客观的报告。伍尔夫也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描述为“一张悬在空中的蜘蛛网,四个角微妙的悬挂在某些东西上”,她认为:“这张网并不是自然而然在空中织成,而是由人类创造。”人类与文学人物皆将价值判断基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验,这样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感受并形成各异的思维与评价模式。因此当作者选用人物的主观话语来推进形象塑造时,读者便易产生疑问,即当文学话语和语境的主观性较强时,作者又该如何准确地去呈现客观、真实的人物形象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话语与语境,作者与读者,以及作者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

(一)话语与语境

话语与语境这对概念本就强调社会的交际与互动,二者皆是动态且具有张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掺杂主观意识,甚至可能完全被主观意识所领导。在《傲慢与偏见》的第十七章之前,因伊丽莎白人物形象的正面性,其对威克姆人格的主观判断易成为读者推论的导向。

但在小说特定情节中,读者群体对人物,以及文中某人物对其他人物的固有形象的认识也会因对话的深入而逐渐消蚀甚至颠覆。这使得人物形象在主观话语中不断自我更新、充实、饱满,最终接近客观。在《傲慢与偏见》的第十七章之后,随着达西先生、简、加德纳夫人等人话语的加入,伊丽莎白对威克姆的看法逐渐改观,而读者也在正面人物伊丽莎白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威克姆的伪善。正如福柯所强调的那样,作者和读者都应在语境中分析和思考话语:“我们不应该把话语推回到遥远的场外,而是应该在审定的游戏中探讨它。”

(二)作者与读者

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将话题指向了“读者之生”,意味着读者享有独立的作品话语权,成为了作品的二次生产者。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之死”与“读者之生”同样共存。

作者简·奥斯丁将人物形象的塑造几乎全部放在了情节中的主观对话里,即使是作者本人少有的非话语性描写,即具体的描摹,也是以特定人物的视角进行描述,且内容也相对主观,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如在《傲慢与偏见》的第十三章中的非话语性描写,作者站在伊丽莎白的视角,以“毫无顾忌”“肆无忌惮”等词来描述达西先生,而此时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态度并不乐观。

作者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把对人物形象的判断权转让给了读者。这些话语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客观、准确?此人物对彼人物的描述是否过于情感化、是否存在个体偏见?此人物对自己的定位是否属实,还是只不过是自我的虚伪与做作?这一切都由读者来进行自主的推论与判断,由读者来决定自己应视哪段话语为价值主流,视哪段话语为边缘或糟粕。

(三)作者与人物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丁给予人物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权利,但这样的权利仍会受到背景环境隐形权力的控制,而文本中的人物个体却往往不自知。福柯曾说:“话语是权力控制语言的产物。”在小说这一语境下,人物的话语也受小说设定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甚至家庭的权力的影响。

凯瑟琳夫人如此劝诫柯林斯先生成婚:“你应该结婚了,像你这样的牧师应该结婚。好好选个对象。为了我,选个有身份的女人;为了你自己,选个能干管用的人。”凯瑟琳夫人话语中所显出的专制、教条,反映其在思想上对社会规则看似掌控、实则服从的本质,以及其对女性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漠视。而当用人物话语作为小说人物形象判定的标准,又是否需要剥开这层权力、是否能够剥开这层权力?且权力到底是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话语的内核还是外壳?

福柯认为:“话语和沉默一样,并非永远屈服于权力或永远与权力相抗;它既是权力的工具和效力,也是他的障碍和阻力;它负载并生产和加强权力,但它也削弱、暴露权力,使权力变得脆弱并使权力的实施受阻。”作者简·奥斯丁将权力性附加于人物之上,其实并不妨碍其主观话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所谓权力的影响下,主观的偏见往往成为人物形象最客观的映现。在《傲慢与偏见》中,身处同样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家庭环境中的不同人物,有的卑躬屈膝,甚至自我魔幻化;有的只在形式上离经叛道,实则愚蠢浅昧;有的却意识清醒,在行为与认知上均做到对至高权力约束的对立。

(作者介绍:杜雨季,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外国文学奥斯汀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ThePatriarchalSocietyofChinatowninEataBowlofTea
ContrapuntalReadingofJaneEyreandWildSargassoSea
爱与惩罚
父亲的爱与惩罚
让“培根手机”叫你起床
《外国文学动态》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