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贫困大学生“资助与育人”长效机制的探析

2019-04-27刘暖暖胡文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刘暖暖 胡文君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日趋完善,但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基本状况,发现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校构建“资助与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议,以期未来我国资助工作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体现真正价值。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涵盖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校内奖助学金以及困难补助等一系列内容。依据资助条件的差异,可以划分成激励性资助与普适性资助两个层面。其中,激励性资助主要包含了勤工助学以及各类奖助学金等,这一系列资助经费往往具备着较为明显的竞争性,通常只有那些学业、岗位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在评价通过之后才可以顺利获得;而普适性资助主要包含了入学资助、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内容,它属于普适性资助,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困难到某一程度便能够申请获得相应的补助。在上述一系列内容当中,国家助学金与国家助学贷款所占据的比重是最高的,并且受益人数也是最多的。从表1可见,国家助学金的金额和资助学生人數逐年增加,人均受助金额从2653.78元提高到3175.46元。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和资助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人均所能够获得的资助金额从之前的6610.94元逐渐提升至6945.94元,从总体层面而言已经能够符合当下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学费标准。此外,从普通高校大学生全口径的资助金额与人次量表中能够较为明晰的看出,资助总人数、总金额、人均受助金额等一系列指标均呈现出不断上涨的变化态势。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党和政府所提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已经基本得以完成,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当然,这也说明国家的教育事业正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由此可见,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资助政策取得巨大成效,主要可以归集为以下三点:

能够有效满足贫困学子们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使其逐步摆脱上学难、上学贵的困境;第二,有效地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大学生资助政策的顺利推行让贫困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其能够顺利进入正常的社会阶层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第三,对于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有效落实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强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在大学生资助政策取得如此成效的同时,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目前所推行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理念过于落后、资助模式较为单一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落实资助措施的过程中还依旧过于强调物质补助,主要方式就是奖、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这种简单的物质帮助。一方面,这种物质层面的帮扶、资助,会对于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会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会使其产生依赖感,久而久之形成“等、靠、要”的思想。

(二)育人功能不明显

之所以要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相应的资助,主要是为了让其能够不为经济条件烦忧,进而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栋梁之才。然而,针对数量庞大的贫困生人群,怎样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基础上引导其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怎样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至关重要。

(三)贫困生认定准确性不高

就目前而言,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依然较多,但是学校所能够提供的资助服务确实极为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采取一系列更为科学的方法对贫困生予以评定,以保证能够帮助的最需要帮助的人。当前,国内高校尚未制定出较为统一的认定标准,在认定过程中所参考的资料主要是贫困证明、同学间的投票数据等,这些方法很可能致使那些并不贫困的学生占用大量的补助金,使得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由于缺少材料而未能受助。例如骗助现象,则会导致反向育人效果的出现。

三、构建贫困大学生“资助与育人”长效机制

(一)优化资助类型结构

可以进一步增强竞争性特征,因为助学金、助学贷款具有普适性,只要达到贫困条件就可以无偿获得,基于这一特征助学金很难达到“助困、扶志”的成效。然而,与之相似的竞争性资助比方说各级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往往需要申请者在学业成绩、岗位表现上均处于较为优异的状态才能够顺利获得。在笔者看来,可适当提升这类资助所占据的比重,如此一来才能够更有助于学生在校时勤奋学习,走向社会后努力工作,生活中勇于担负家庭和社会责任。

(二)建立资助工作与心理疏导、人格塑造结合机制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所以,在落实经济资助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当更加关注精神层面关怀与照顾。积极落实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让资助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此外,在资助工作中可加入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例如心理专题讲座、优秀贫困生微博微信、健全人格分析等。通过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让贫困生获得心理层面的抚慰,进而逐渐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提升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不再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具备有良好的交际合作能力、组织管理执行能力等。在资助体系中提升勤工助学的地位,有利于扶贫与扶志的结合。提升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保障经费,为勤工助学提供坚强后盾。不论是学校的扩招或是硬件建设的投入需要,都不应当成为影响勤工助学经费的理由,各大高校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定稳定的助学经费比例,并进一步强化对于相关款项的监督。

(2)转变思想,逐步将勤工助学当成教育贫困生的有效措施。深入挖掘勤工助学工作的潜力,确立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共识变“输血型”为“造血型”,不断提升勤工助学的层次。学校可采取必要措施增强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热情,例如对于那些能够参与勤工助学却不愿从事勤工助学或虽参与了勤工助学而不尽职尽责的贫困学生可视情况降低其贫困等级。这一来可以避免受助学生养成“等、靠、要”的不劳而获思想,与此同时,还能够培育学生自立自强、努力奋斗的精神。

(3)健全制度,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基础上,高校制定一套有据可依的书面条例并及时予以修订和补充。高校还可专门设置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计划、组织、控制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对从事勤工助学学生提供必要的岗前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科学认定贫困学生,实现精准帮扶

贫困生认定是高校顺利落实资助工作的重要基础。认定工作的有效落实往往能够让贫困生获得及时而有效的帮助,进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顺利实现。认定时要充分考虑,既要借助生源地的信息也要收集到校后的信息。始终坚持以高校为主体,并充分发挥生源地居委会、村委会的辅助作用,依托银行征信系统与大数据技术组建起经济困难家庭识别模型,从而确保那些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学生获得相应的资助。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贫困家庭指标体系,该体系中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家庭变故等)、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消费行为指标(主要包括食堂消费、超市消费、衣饰电子产品消费等)。此外,就操作层面而言,学校应当制定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惩戒方案,进一步强化对于骗助、不及时偿还贷款等行为的管理与惩戒。

参考文献

[1] 张立英.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与育人”长效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5):P139-140.

[2] 罗冬丽.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7(1):P94-95.

作者简介:刘暖暖(1994.09- ),山东淄博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胡文君(1998.04- ),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