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19-04-27郭贞满
郭贞满
【关键词】 小学生;创新思维;活动;开放性;合作性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72—01
“学思维”活动课程是由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林崇德思维培育理论”,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而编制的。我校将“学思维”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推广,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活动中将掌握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课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关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要求
“学思维” 活动课程是一种系统的和螺旋式发展的课程,每个活动都包括紧紧相扣的 4 个环节。
1.活动导入。活动导入的设计重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每个活动都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活动兴趣及参与操作的愿望,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如一年级的《接着画》一课,是一个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活动,由于活动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导入环节的设计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在导入环节中引入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 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我是用“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导入的:
“我有一个从天上来的消息, 听说王母娘娘要开蟠桃大会了,自从上次孙悟空把蟠桃大会闹得一团糟,王母娘娘就一直想再办一次热热闹闹的蟠桃大会,邀请各路神仙好友,于是王母娘娘就命七仙女摆放鲜美水果。 你们想不想知道七仙女都摆了什么水果,是怎么摆放的呢? ”
学生们对 《西游记 》都有一定的了解 ,对“孙悟空大闹蟠桃大会”这个片断更是耳熟能详,为了知道这次 “蟠桃大会”和孙悟空大闹过的“蟠桃大会”有什么不同 ,他们便跃跃欲试 ,紧随着我的脚步,期待着故事的展开。
2.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是由教师按照活动内部结构,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的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在开放、宽松和安全的环境中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放飞其想象的翅膀,展现其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推理等能力,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如三年级的《一分钟小侦探》活动呈现了4个“案件”,为让学生们体会到分析案件的快乐,培养细心观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我从组织学生们细心聆听案件到小组内的充分讨论,再到小组间的相互辩驳,让大家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最后找出“案件的破绽”,每个过程学生们都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聆听案件时不肯放过每个细节,边听边记录信息;组内讨论时,细心寻找案件的疑点,并寻找支持相关推论的事实或现象,一方面可为己方的观点找到支撑,另一方面可为驳倒其他观点确立证据;每个小组的分析都是有依据的思考,紧紧围绕着案件进行讨论,直到大家都达成一致,得出正确结论为止。
3.活动心得。活动心得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再思考,即元认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引起思维的反刍。在教学主线的引导下,让学生做到及时吸收和内化,对活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建构知识框架,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活动拓展。活动拓展则是不让活动只停留在游戏或活动本身,而是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学习有正迁移性的实质影响。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向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拓展迁移本课学到的思维方法。 这个环节一般以课后素质作业的形式出现。
二、“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学思维”活动是围绕“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障碍,最大限度为学生创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一中心设计的。其5 大教学原则体现对创造思维的影响。
民主性原则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营造了必要的环境: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彼此鼓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的气氛是宽松愉悦、适度紧张的,使得学生能在良好的、积极的和不怕犯错误的心态下学习。
开放性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学思维”活动在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空间 3 个方面均呈开放性 。 如教师设计和提出的问题以开放性、 无标准答案的问题为主。
建构性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开辟了合理的途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是简单接受和重复,而是对知识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积极地鼓励学生独特的、有理有据的见解。
合作性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交流沟通激发创新的思想火花,当两个思维发生交流碰撞,就会有第三种乃至更多思维方法。 在“学思维”活动课堂上,学生之间有实质性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学习合作的技巧,分享他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
个性化原则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增添了活力:鼓勵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有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教师针对学生的潜在优势进行有意的培养和训练。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创新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经过3年的持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业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完全符合学校设置课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