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喻愁琐谈

2019-04-27张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美比喻古诗词

张茂

内容摘要:愁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较难形诸笔墨,因为它是一种抽象的、高级的感情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优秀的诗人调动头脑中的生活积累,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赋予愁许许多多具体可感的形象,不但把愁写活了,而且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很多写“愁”的名句,成为永远的艺术经典。

关键词:愁情 古诗词 比喻 艺术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許有了人,也便有了“愁”。愁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而愁思郁结于胸,难免发诸于诗。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说:“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认为诗中写愁是天经地义。古诗词的确有很多是写愁的,而且“愁”的种类齐全,什么“乡愁”“离愁”“春愁”“旅愁”“客愁”“闲愁”“边愁”,不一而足。中国古典诗歌写愁的手法多多,比喻是最常见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

愁绪难写,因为愁是一种抽象的、高级的感情活动,看不见,摸不着,“剪不断,理还乱”。但诗人调动头脑中的生活积累,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赋予愁许许多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把愁写“活”了。一个“愁”字,诗人们巧妙设喻,咏出了多少名句,翻出了多少华章!

一.以山喻愁

且看一例:

春山万里共行色,

客愁浓似春山碧。

——沈端节《菩萨蛮》

万里春山,绵延不绝;座座春山,春绿勃勃。而这不尽的绿色正如诗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客愁,无穷无尽。诗句以春山浓浓的碧色比喻浓浓的客愁,侧重于愁的“浓”。下面一句侧重于愁如山“高”:

有时愁思不可掇,

峥嵘腹中失和气。

——苏舜钦《对酒》

腹中的愁思正如那峥嵘峻拔的高山,横亘在诗人的心中,让他心思难平,郁郁寡欢。同样是以山喻愁,由于诗人的构思角度不同,诗句也便各呈异彩。

二.以水喻愁

水是世上最灵动的存在,小溪与大河不同,池坝与湖泊不同,大海与汪洋不同,浪花与波澜不同,涟漪与狂涛不同。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意”,也有不同的“味”,诗人们根据诗意的需要,将它们纳于自己的笔下,创造了令人神往的艺术之美。以水喻愁,十分常见,大致分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以水的连绵不断比喻愁的连绵不断。如: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是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以上四例,都是喻愁的佳品,各有千秋,各显其妙,形象而生动,深切而隽永,实在难分伯仲,虽然李煜的句子似乎更为著名。以笔者浅见,刘词最为深婉动人,因为“水流无限是侬愁”七个字表达了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六个字的意思,又用“花红易衰似郎意”交待了愁思的来由,而这句话又是另一个令人称奇的精彩比喻。

第二种情况是:以水的深广无尽比喻愁的深广无尽。如:

请量东海水,

看取浅深愁。

——李群玉《雨夜呈长官》

春去也,

落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这两句均以海水的深广喻愁,李诗以“请量东海水”这个无法完成的“动作”,来写愁多而无法测其浅深,而秦词由于“春去也”和“落红万点”的时、景铺垫,“愁如海”的推出就显得自然真切,动人心弦。

第三种情况是:以水波的阵阵泛起比喻愁绪的阵阵泛起。如:

春慵恰似春塘水,

一片縠纹愁。

——范成大《眼儿媚》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姜夔《小重山令》

这种像縠纹和涟漪一样的愁,大概就是古诗词中常说的“轻愁”了,虽然不重,却也恼人,别有滋味。

三.以草喻愁。古人拥抱自然,与草相亲,也因之触发灵感,妙喻纷出

如:

又觉春愁似草生,

何人种在情田里。

——秦韬玉《独坐吟》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愁思如芳草,

去程不断生。

——李敬《清明泊瓜州阻雨》

三个喻例每句都有一个“生”字,它们抓住了春草生机勃勃、无可遏止的生长势态,从而也写出了诗人心中挥之不去或去之又来的难以排遣的愁情,感人至深。这些诗句不但设喻对象相同,而且取喻角度也相同,都是以春回大地时迅速蒙生的春草来比喻日渐增长,日趋浓烈的愁情的。同时借景寄思,以乐景反衬愁怀:万草争荣的美好景象都难以化解诗人的愁情,可见愁怀郁结之深切。

四.以柳喻愁

中国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自然柳也最易触动人们的愁思。但有着奇妙想象的诗人们还要再进一步,以柳喻愁,让柳承担双重的使命,信手拈来,即成妙喻。如:

人言柳叶似愁眉,

更有愁肠似柳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

诗人以常见的柳叶比喻愁眉来铺垫,又创造性地用细长而柔弱的柳丝来比喻愁肠,联想到“愁肠寸断”这个成语,我们会觉得这个比喻既形象又合理,令人叫绝。又如:

客愁看柳色,

日日逐春深。

——温庭筠《客愁》

把悠悠的乡愁比喻成春天一日深似一日的柳色,富有动态,比喻传神,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另外,求新若渴的詩人甚至连“柳絮”都不“放过”,来成就诗意的佳构。且看下面以柳絮喻愁的例子。

楚暗柳何穷,

别愁纷如絮。

——杜牧《题安州浮云寺》

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蝶恋花》

两首诗都以纷乱飘飞的柳丝作喻体。柳絮纷乱既是引人愁思的景象,又是诗人愁绪纷飞的心境的逼真写照,十分贴切动人,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细想又是那么合理,那么有味。

五.以雨喻愁

雨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典型的“中国味儿”。雨的柔和、细密、绵长,雨的清凉、朦胧、迷离,天然地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情感韵味,有时让人悠然神往,有时让人怅然若失。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非比喻,但却说明,秋雨引愁情,愁人遇雨分外愁。请看下例: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晏殊《浣溪沙》

这里,词人把愁绪比喻成飘飘洒洒,绵绵无尽的细细雨丝,十分有味。值得注意的是,晏殊一反常态,以具体的事物作本体,反以抽象的事物作喻体,不说愁似雨,而说雨似愁,出奇制胜。又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此喻极佳。贺铸接连选用江南暮春时节三种代表性的景物作比,景象迷蒙,色调灰暗,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既是对前人咏愁手法的借用,更是一种匠心独运的创造。贺铸因此有了“贺梅子”的雅号。贺铸的这种比喻叫做“博喻”。采用恰当的博喻,可以更加淋漓尽致地传情达意。

山、水、草、柳、雨是古诗词中用得较多的喻体,但诗歌是创新的艺术,诗人们总是在开发新的诗歌领地,也在孜孜不倦地寻找新的意象和新的情感寄托。古诗词中还用另外一些事物来比愁,可以举几个例子。

我当二十不如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诗》

杨柳丝丝寻轻柔,

烟缕织成愁。

——王雱《眼儿媚》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张先《和苏诗》

在这些句子中,李贺以凋谢的枯兰喻愁,在写愁的同时又含着身世之悲,王雱以烟缕暗喻挥之不去的愁情,张先以知夜长的鳏鱼喻孤独难熬的愁心,都想象大胆,新颖别致,读者诸君自可细味。

愁绪万千,妙喻可传。一个“愁”字,让我们走进了五彩缤纷的诗歌世界。我国古典诗歌充满了景物的美、意象的美、想象的美,也充满了修辞的美、发现的美、创造的美。我们在诗意的小船上“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艺术美比喻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买椟dú还珠
猜诗词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