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期望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9-04-27赵红鹏
赵红鹏
【关键词】 中职生;就业期望;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7—0027—01
一、中职学校毕业生入学动机及就业期望中存在的问题
1.人生目标与现实的反差,充满矛盾和心理困惑。中职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人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反差和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和困惑。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与依赖感共生,使得部分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2.职业目标抉择定位不清。中职生就业是中职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多样的工作环境等多元因素组合的职业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是让每一位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学生们最为困惑的难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
3.依赖心理强,缺乏就业主动性。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与地方的安排,缺乏就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就业自信心不足。大部分中职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表现在就业期望和选择时,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
5.就业选择随意,缺乏个人主见。中职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是忽視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二、应对策略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职能,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法、择业技巧的指导。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向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主动寻求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把握就业机会,务实就业。
3.加强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加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在择业问题上既要考虑个人成长和才智的发挥,又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4.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要引导学生在正视自我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调整择业心态和择业目标,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而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中专学生就业期望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研究论文,课题立项号:〔2018〕PLG743)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