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精品陶(瓷)牛概述

2019-04-27马正芳

丝绸之路 2019年1期

马正芳

[摘要]康乐是一个畜牧大县,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其实,人类对牛的驯养大约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而中国对牛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千百年来,人们以激情和睿智表现牛、赞美牛、讴歌牛、崇拜牛,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康乐县博物馆陈列的各时期不同质地的牛文物,更直观地让世人们了解古代农耕文化,学习牛的精神和品质。

[关键词]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陶牛;瓷牛;农耕文明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158-02

一、前言

康乐县牛文化展覽馆2013年8月建成,是目前甘肃唯一一家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面积300余平方米,展出从汉朝至元代时期的各种质地的精品牛造型文物100余件。众所周知,牛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宝贝,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华文明的根脉便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人类对牛的驯养大约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而中国对牛的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将铸铁牛沉入水底,以镇水患。牛是智慧的化身,“青牛西去” “白马东来 ”正是中华智慧与世界智慧的有机结合。千百年来,人们以激情和睿智表现牛、赞美牛、讴歌牛、崇拜牛,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农耕文明可能会被现代工业文明所替代,但是农耕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根基和血脉永远闪耀光芒,牛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激励现代人开拓前进。

二、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精品陶(瓷)牛列举

(一)汉代彩绘陶牛拉车

汉代为什么出现了各种造型的陶牛拉车而不是陶马拉车,因为东周以来数百年的战乱导致国库空虚和马匹奇缺,“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武帝时期,有些诸侯几乎很难见到马匹,更何况一般的官僚要是乘坐马车来彰显自己那真是天方夜谭。所以,牛车便成了汉代贵族的代步工具,这样乘坐陶(瓷)牛拉车逐渐渐成为此时期的一种时尚。

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汉代牛拉车最典型、最具有代表的属这件彩绘陶牛拉车,泥质陶,高40.2厘米,通长49厘米。整体来看,此件陶牛拉车造型生动逼真,气势雄伟,彩绘完美。陶牛整体圆润,颔下皮肉发达,双角竖立。牛背驾着华丽堂皇的篷车,由硕大的两个车轮支撑着,车身和车篷饰红、黄两彩绘制祥云,边沿镶嵌间隔距离均匀的黄彩小乳丁,如此的装饰使其非常醒目大气。此牛虽拉着那么高大厚重的篷车,但牛头高昂、神态自如,真正体现了“牛之所以为牛,就因其有容物与载物之函养”的本质。

(二)北齐陶站牛

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535年,分裂成东魏、西魏。后来东魏演变成北齐,北魏演变成北周,这些更叠的朝代均为少数名族建立的政权。所以此时期的牛造型及装饰也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

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藏这尊北齐牛,昂首直立,双目圆睁,尖角支起,鼻孔张大,双耳直竖。高仰的头上有络绳,圆润宽厚的脊背饰有缨络,华丽的配饰为其增添了几分华贵之气。颔下皮肉牵连赘生,体格雄健,造型生动传神,姿态优美,让人感觉到它全身充满力量。牛身塑出大略的肌肉体块及几处突出的骨点,四肢稍短,略分开,蹄大,显示出了强悍的阳刚之美。这件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北齐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北齐牛的精品。

(三)唐三彩站牛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彩釉陶器。具体是在陶胚上涤彩釉,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色釉浓淡变化,互相寖润,便形成浅黄、浅绿、深绿等色彩、色彩相互辉映中显示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三彩在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给唐代陶瓷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藏这尊唐三彩牛高78厘米,长83厘米,造型大气优美,釉色自然天成,芝麻开片自然有序,器形完整。此牛显示出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作为国际大都市雍容大度的气魄,是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四)隋朝原始青釉牛拉碌碡

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时期陶瓷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现了南北融合为一体的崭新局面,既继承了南北时期的烧瓷技术与青瓷造型,又有所提高并创造出许多新的器型。隋代青瓷的胎体很坚硬,颜色灰青,比较浅。隋代工艺融铸南北,既有北方刚劲粗狂的风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点。青瓷的出现将隋代陶瓷手工业推到了顶峰。

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藏这件原始青釉,釉色青中泛黄,似将熟之稻谷。牛首高扬,双角竖立,双目微闭,口微微张开,体格健壮,非常圆润。牛背上驮着一个小孩,小孩呈爬状,一手拉着牛脖绳,一手高高抬起,好像在吆喝着牛干活,牛后面拖着碌碡。牛虽然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但整个场面展现出了任劳任怨、憨厚宽容、无私奋献的高贵品格。

(五)元代黑陶卧牛

黑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我国史前文化中即有“黑陶文化”之说。黑陶色泽乌黑、造型稳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有以下五大特点:黑如漆,亮如镜,声如磬,硬如瓷,薄如纸。黑陶充分体现了原始艺术的粗犷、质朴,首先主要得益于原材料的精心选用和加工制作方法。黑陶材质主要有陶土、碳源(主要是木材和煤)、燃料三个方面。我们的先民早在46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通过科学的“熏烟渗碳”技术,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这种“熏烟渗碳法”被载入了世界工艺美术史。

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藏珍藏的这件泥质陶黑陶卧牛高9.4厘米,通长17.5厘米。此牛黑如漆、亮如镜,呈卧状,头微微上仰,双角竖立,眼睛微闭,造型逼真。整体浑厚雄健,给人一种稳重之感。

三、结语

牛以容物与载物之涵养,博得了广大人民对它的赞扬。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劳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牛之性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 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德高如岳,品节如松。”穷尽赞词,难状其功。牛就是中华民族之精神,牛的大度、坚毅、谦虚、忍辱负重的优秀品格,正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优秀品格,也是现代人所需要提倡和弘扬的一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文化也包含着生命的真谛,使人们更乐观地对待他人,更平和地对待荣辱,更睿智地对待人生。我们一定要学习牛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格,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