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乐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掠影

2019-04-27

丝绸之路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家窑腹围彩陶

一、彩陶

甘肃是中国彩陶分布的中心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中南部。从已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大约在5000多年前康乐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康乐县的彩陶主要分布在虎关乡、流川乡、苏集镇等。虎关乡最早发现了边家林类型彩陶,以细腻的胎质和绝美的纹饰居于史前彩陶巅峰。

康乐县博物馆陈列的陶器文化类型从仰韶文化第四期的石岭下类型到沙井文化,历经六大文化类型,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的确我们触摸彩陶,关键就是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和华夏传统文化的根。因为正是彩陶印证了中国8000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更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最为辉煌的一颗明珠。

康乐县也是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的发祥地。边家林遗址位于康乐县虎关乡关丰村边家林社。遗址控制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425平方米。1981年4月,临夏州文物普查队对此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17座,出土器物1112件,二级骨器65件,骨珠、绿松石珠等装饰品88件,陶器159件(彩陶139件、素陶20件)。其中所出土的彩陶均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打磨光洁,火候较高;素陶多为夹沙陶,陶胎掺黄土,器表大部分被火烧黑,应为炊具。

边家林墓地出土的器物不同于马家窑类型,同时也有区别于半山类型。但其文化内涵承袭了马家窑类型风格,又孕育了半山类型的特征,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至半山类型之间的缺环。边家林彩陶的绘画艺术直接承袭了马家窑类型晚期的饰彩风格,彩陶图案布局和谐,纹饰富于变化,运用相错、重置、间镶等手法,绘画技艺成熟,在马家密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为半山类型彩陶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岭下类型水波纹彩陶瓶

高43厘米,腹围96厘米,泥质橙红陶,长颈,高腹,喇叭口,纯黑彩,腹部至颈部绘有水波纹、平行纹、宽带旋涡纹及圆点纹,瓶身整体有裂缝,复原品,肩部有缺失,以其他陶片代替。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阴线彩陶罐

高36厘米,腹围111厘米,撇口,双腹耳,通体饰黑彩,肩颈部饰平行线纹,腹部至底部饰阴线旋纹,陶罐通体有裂缝,复原品。

马家窑类型对头雁双耳彩陶瓶

高42厘米,腹围94厘米,长颈,撇口,双腹耳,瓶口至上腹部饰黑彩,颈部至肩颈部饰平行线纹,上腹部涡心内饰一对栩栩如生的对头雁子,颈部至底部有裂缝。

马家窑类型八突鋬彩陶瓮

高34厘米,腹围106厘米,口沿至肩颈部饰黑白彩相间的平行纹,肩颈部饰有一圈大三角纹,质地为泥质橙红陶,罐口至底部通体有裂缝。

马家窑类型海鸥纹彩陶缸

高39厘米,腹围121厘米,泥质橙黄陶,敞口,溜肩,双腹耳,上腹部至颈部绘有叶瓣旋涡纹,空白处内填海鸥纹,缸整体有裂缝,下腹部较为严重。

马家窑类型植物纹彩陶缸

高33厘米,腹围108厘米,泥质橙红陶,缸腹部至缸口饰黑彩,肩颈部饰一圈植物纹,腹部饰有三道宽带纹,缸口沿至底部通体有裂缝。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瓶

高45厘米,腹围35厘米,泥质橙黄陶,纯黑彩,长颈,喇叭口,折肩,器型精美,纹饰独特,是一件马家窑类型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马家窑类型叶瓣纹彩陶缸

高32.5厘米,腹围120厘米,泥质橙黄陶,短颈,双腹耳,纯黑彩,肩部至颈部绘有叶瓣纹饰,口沿至底部整体有裂缝,复原品。

马家窑类型白陶直线圆点纹彩陶罐

高32厘米,腹围22厘米,泥质白陶,纯黑彩,器型规矩,纹饰筒单明了。最下层类似鱼钩的纹饰在马家窑早期类型中比较常见。

马家窑类型黑白彩双耳彩陶盆

高12厘米,直径21.5厘米,口沿处饰倒三角纹及直线纹,部分直线纹为白彩,颈部饰宽带纹,腹部饰两个对称的圆圈网格纹。

马家窑类型贝纹、水波纹彩陶瓶

高31厘米,腹围104厘米,泥质橙红陶,纯黑彩,撇口,双附耳。此件彩颈部饰有两道宽带纹,肩部至腹上部饰有数道种子纹饰,腹部饰有水波纹。种子和水为主要纹饰,充分体现出了农耕文明的迹象。而最为奇特的是腹下部饰有“凸”字纹饰,“凸”字纹的应用反映出此时期的先民对灾难有了更高的防御意识。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人面瓶

高40厘米,腹围32厘米,距今约5000年,人头瓶在史前出土的彩陶中凤毛麟角,而马家密类型的人头瓶更是少之又少,该器物纹饰独特,仿佛古人一双大大的明亮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我们。

边家林类型平行锯齿纹彩陶瓮

高41.3厘米,腹围149厘米,泥质橙黃陶,纯黑彩,短颈,敛口,双腹耳,腹部绘有宽带旋涡纹,肩部至颈部绘有宽带锯齿纹及平行纹。

边家林类型直线纹双耳彩陶罐

高40厘米,腹围136厘米,泥质橙红陶,纯黑彩,长颈,哆口,双腹耳,腹部至肩颈部绘有水波纹宽带纹及直线田格纹,颈部绘有平行线纹,整体有裂缝,复原品。

边家林类型旋涡网纹彩陶壶

高47厘米,腹围60厘米,泥质橙红陶。黑红复彩,器型硕大,纹饰独特而精美,集天、地、海的形象表述于一体,大阳照耀,波涛汹涌,彰显了先民们对物象之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整体纹饰浑然一体、妙趣天成。

边家林类型葫芦网格纹彩陶

高55厘米,腹田44厘米,泥质橙红陶。长颈、口沿饰有一对对称的鸡冠状盲耳,是该类型较典型的配饰。该件彩陶器型大,纹饰精美,雍容华贵,大气而硬朗。

二、牛文化

牛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生产工具和文化符号,是农耕时代人类无可替代的得力助手,耕地、拉车、负重都由牛来担当。牛又是人类最早驯养并为人类服务的动物,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使用水牛耕种,进入农耕时代,牛更是重要的畜力。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临夏回族自治州处在黄河上游,地处自治州南部的康乐县群山环拱、河流遍布、林木茂盛、水草丰美,是最理想的天然牧场。世代以农耕为本的康乐人具有畜牧养牛的悠久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牛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畜牧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渗透到民间的文化事项中,是神秘力量的化身和财富、权力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精深奥妙,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丰厚的牛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为人们提供了启迪心灵之门的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文化也饱含生命的真谛,使人类更乐观的对待命运,更宽容地对待他人,更平和地对待荣辱,更睿智地對待人生。

为了传承牛文化、弘扬牛精神,康乐县博物馆建立了大西北唯一一家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馆藏有汉、唐、北魏、北齐、宋等各个朝代的牛文物,将牛所表现出的多重的社会内涵以及蕴藏的各民族深层的文化构成展现在每一位参观者面前。

三、古建文化

古建筑具有丰厚的文化特性,在建筑物的砖、石、瓦、木等物质材料背后隐藏的艺术哲学、设计思想和环境观念就是这一文化特性的表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也有一定的阶段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有功能性和结构性,它们都是古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古建筑,就是研究产生古建筑的各个时代的国家典章制度,社会秩序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文化意识活动。

古建筑不但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英国著名建筑评论家罗杰·斯克鲁登在其《建筑美学》中指出,建筑艺术与建筑美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古代建筑主要为阳宅和阴宅两大类型,其中任何一座建筑物的营建活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在一系列具有文化色彩的规划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屋顶是古建筑最富于装饰性的地方,西方人称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冠冕上有各种装饰,从龙、凤到各种飞禽走兽,从神佛仙道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日月星辰到山川万物,可谓包罗万象,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的生殖崇拜文化,稍近些,则与图腾崇拜文化、祖先崇拜文化有关,并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交织融合,从而产生了千姿百态、富有特色的古建筑的脊饰。

四、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康乐县博物馆收藏的齐家文化铜吹管、铜臂穿,秦汉时期的铜带扣、虎符,汉代至金代的时期铜镜、对研究古代青铜器都有极高的价值。

五、石器

在人类制造、使用生产工具的进程中,使用时间最长的要数石器了,其使用年代从人类诞生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结束,部分还延续到现代,先后经历了几万年时间,期间跨越了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两个阶段。石器按照其用途,可分为砍砸器,尖状器、切割器、投掷器、刮消器和研磨器等几类,器形有、铲、刀、凿、锛、球、锄、杵、臼和磨盘等。进入原始社会晚期以后,先后又出现了钻孔石器。这些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的各种石器,对人类早期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金属工具的普遍使用,曾经辉煌的石器渐渐退岀了历史舞台,逐渐被各种金属工具所替代。

猜你喜欢

马家窑腹围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的差异性
夜读春秋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出生体重的探讨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效果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在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