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白衣寺塔砖雕艺术探析

2019-04-27赵敏瑜

丝绸之路 2019年1期

赵敏瑜

[摘要]兰州白衣寺塔是明代汉藏文化融合的重要实例,砖塔上的浮雕体现了明朝时期 “三教合一”的文化状况。本文从砖雕位置分布、题材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探析砖雕的艺术特色,对进一步了解明代宗教文化、建筑雕刻、文化融合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白衣寺塔;砖雕艺术;汉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132-03

甘肃省兰州市博物馆院内的白衣寺塔,又称“多子塔”,为明代中期所建。白衣寺塔是喇嘛式和楼阁式两种佛塔风格融合的实物见证(图1)。塔通高24.83米,由塔基、塔身(一层为覆钵形制,其上为八角十二级楼阁)及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喇嘛塔束腰须弥样式,四边各长4.8米,高2.6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磨砖枭混和枋组成,枋层浮雕莲花、蝙蝠、灵芝、佛手、葡萄、石榴、卷云等花牙垫墩。中层束腰表面由大小28块砖雕组成,四面为锦云、牡丹、荷花、夔龙等绦环图案,东南与西南折角处浮雕倭角方框为佛教八宝图,东北与西北折角处浮雕倭角方框为暗八仙吉祥图。下层为砖雕座裙,正面浮雕卷云花罩,牙角分角浮雕如意云头,两侧短尾以勾云纹装饰。

一、 砖雕图案现状

白衣寺塔覆钵式塔身龛门,作砖镶砌仿木結构悬山式,由砖雕瓦垄、椽头、拨风板等构成。其上有门柱、额枋、雀替等建筑构件。龛上方镶嵌石匾一块,匾周镶砖雕匾框。石匾镌刻阴文草书 “耸瞻震旦”, 落款为“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太华道人”为明朝末代肃王朱识鋐之别号)。额枋刻有五只蝙蝠卷云纹,中间雕刻蝙蝠口含铜钱,两侧雕刻蝙蝠口含灵芝。两个砖柱外侧枋头均刻口含平安扣的蝙蝠卷云纹,砖柱两侧雕有流云雀替及花牙纹饰。

十二级楼阁式塔身为砖砌仿木结构叠涩出檐,砖雕较为简单,檐角雕鸱吻、卷云、如意云纹等,每侧均为雕壸门佛龛。

束腰须弥座上的砖雕是最具代表性的。塔座下层四面十二角为相同砖雕座裙,牙角分角浮雕如意云头,两侧短尾以勾云纹装饰(图2),塔座中层束腰表面由12块长方形砖和16块方形小砖雕成。每个面均有3块长方形砖雕,四方折角处各有4块方形砖雕。正南面3块长方形砖雕,两边夔龙绦环浮雕(图3)。正东面中间为牡丹绦环雕刻(图4),两边雕刻锦云绦环。正北面中间雕刻有绦环竹梅松,两边为缠绕绦环双夔龙纹(图5)。正西面中间为绦环荷花雕刻纹样,两边为绦环锦云纹。

东南折角处4块面砖浮雕倭角方框佛教八宝图案中的金轮(已残)、海螺、宝伞、胜利幢。西南折角处4块面砖浮雕倭角方框佛教八宝图案中的荷花(已残)、宝瓶(已残)、双鱼(图6)、盘长(图7)。东北折角处4块面砖浮雕倭角方框暗八仙吉祥图案中的宝剑、鱼鼓、阴阳板、花篮(图8)。西北折角处4块面砖浮雕倭角方框暗八仙寓意吉祥图案中的荷花、横笛、葫芦(图9)、团扇。

塔座上层东南角(图10)和西南角各有蝙蝠云砖雕图案,东北角和西北角(图11)雕刻蝙蝠,口含灵芝。南面枋层面有两个不同的莲花花牙垫墩,东面雕刻有两个不同的佛手花牙垫墩,正北面雕刻有两个不同的葡萄花牙垫墩,正西面雕刻有两个不同的石榴花牙垫墩。折角处雕刻灵芝、卷云。

白衣寺塔砖雕有道教暗八仙、藏传佛教八宝及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八仙是传统神话人物形象,在道教文化中也受到推崇。暗八仙只雕刻其法宝表达文化寓意。明清时期,八仙的故事极为流传,其寓意祝颂长寿、吉祥如意、平安福祉的纹样为人们喜闻乐见,也体现了中国道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佛教八宝包括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和盘长,法轮代表佛教大法圆转,万劫不息;法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宝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白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莲花代表出浊世而不染;宝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金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盘长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八宝与暗八仙纹样一样,最初只运用于宗教场所的装饰中,随着宗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成为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常用的装饰纹饰,并与缠枝花卉纹、卷草纹、鸟兽鱼虫等组合使用。

龙纹,远古被人们尊为神灵和祥瑞的象征。塔座中层南面和北面两侧雕刻有夔龙纹,夔龙纹则与传统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权威和尊贵的象征。塔座上层和中层西面出现的莲花,是佛教图式中极为重要的象征符号,象征着圣洁、素雅、崇高、吉祥、贞静、光明等,并赋予其神秘色彩。塔座中层东面的牡丹(富贵)纹饰,具有富丽、华贵和丰茂等寓意。塔座中层正北面雕刻竹、梅、松(岁寒三友)图案。宋代的苏轼、文仝常以“岁寒三友”作为文人画题材。元明时期,陶瓷与建筑上也常用松、竹、梅的图案。

在寺塔砖雕中,蝙蝠作为吉祥物,被大胆地用变形移情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雕刻于塔座上层四角。东南角和西南角出现的两只蝙蝠图案相似,蝠身和蝠翅都翅卷祥云(宏福齐天),风度翩翩,而东北角和西北角两只蝙蝠盘曲自如,口含灵芝(福至)。蝙蝠以两雄(前)两雌(后)雕刻于塔基四角,体现的正是阴与阳的结合。上层雕刻有祥云和灵芝(云芝瑞草)、佛手(多福)、葡萄(多子多福)、石榴(多子)等吉祥纹样,下层是如意祥云,取如意连云之意。

佛塔原是埋藏高僧舍利、供人膜拜的建筑物。传到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以本土建筑,佛塔的功能与意义发生了变化,而且不仅囿于佛塔的概念,道教也修建塔。兰州白衣寺塔塔刹为葫芦形宝瓶,是佛教建筑中国文化融合的结果。葫芦成为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祥物之一,其寓意丰富多样,道教将宝葫芦作为镇观之宝。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合一。至明代,儒、释、道三教中以儒学为中心,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中,互相交游影响,以致佛、道的世俗化及儒学的通俗化。自明太祖朱元璋提倡三教并用以后,儒、释、道三教圣人便共聚一堂、一阁或一图,这一点在民间祠庙中表现最为典型。

三、结语

通过探析白衣寺塔的砖雕,可以看出明代工匠创造了许多技艺精湛的佛教建筑装饰艺术作品。明代雕刻技术承继前代,也有因融入中原文化、地方文化与汉藏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创新。白衣寺塔的砖雕艺术构图丰满、纹饰繁缉、形象生动,刀法浑厚朴实。当时的砖雕匠人多为汉人,他们将汉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包容与仁爱的价值观念。白衣寺塔砖雕艺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社会、宗教、文化、风俗等内容,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兰州市文物编纂委员会编.兰州市志·文物志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山.中国纹样全集宋·元·明·清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3]南怀瑾.南怀瑾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