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2019-04-27宁幼梅
宁幼梅
【关键词】 图片资料;选择;展示;解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61—01
课堂教学中,图片资料主要有四种功能:一是迅速、清晰、有效地传递历史信息;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对象,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四是直接和阅读者的思维相联系,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进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图片资料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发挥其优势,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起到决定因素的是教师对历史图片的使用以及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下面简要谈谈历史图片在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准确选择图片
作为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数量较多、内容庞杂。教师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就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对各类图片进行筛选,选择出精而简的图片。当然,照片的选取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一般来说,教学所选的图片必须具有目的性。高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紧凑,历史图片在课堂的呈现无论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材料,增强直观感受;或是启迪学生思维,升华情感态度等,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果教师随意地插入与所学内容无关的图片,不仅不能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有所帮助,而且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再者所选的图片必须具有典型性。黄牧航教授说过:“当可以采用多幅图片从不同(或同一)角度说明同一历史内容时,应选用最有说服力(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这里典型性可以理解为“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多方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是历史图片运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展开历史图片教学的第一步。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历史图片,让历史课变得更形象化、生活化,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历史课堂的呈现方式,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图片的展示有简单呈现,主要是发挥历史图片自身形象直观的特点,是实际教学中展示图片的最基本方法。即使只配合文字材料或教师短暂的讲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形象,体现历史图片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价值;多图展示指的是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教学内容,出示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历史图片进行展示说明。在课堂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多张图片,找出多张图片之间的联系,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另一种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张图片的对比,发现不同历史阶段及同一阶段人、事、物的变化,引发学生做出深刻的思考。动态展示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为静态的历史图片转化成动态进行展示,是历史图片一种特殊的展示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一般用于配合史事发展过程的讲述,或用于文字表述的形象化,吸引学生,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动态的图片展示最大的亮点就是“动”,新颖的呈现方式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是巩固其对相应教学内容的记忆。
三、适度运用图片
明确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定位,是合理运用历史图片的前提。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图片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常用史料的一类。对于历史图片自身而言,它具有其它教学资源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但对于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历史教学整体而言,它无法取代文字材料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应当把握好历史图片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找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位置,不能“为用图片而用图片”。过多历史图片的展现往往会喧宾夺主,使历史图片教学流于形式,甚至容易将历史课变为“图片展示”课。学生走马观花地观赏完一连串图片后,往往只是感到了新鲜和热闹,并没有在自身的思维中留下更多的东西,也不能有效、集中地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只有紧扣教学目标,适量使用,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历史图片的功效。当然并不是每张历史图片都必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历史思维,也没有必要对每一张历史图片都进行详尽、深刻的分析和挖掘。因此,教师应当明确历史图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同时明确选用历史图片所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让各不同类型的历史圖片“各司其职”,做到有的放矢。
四、适时解读图片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独占解释图片的“话语权”,忽视学生的感受,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感悟的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理解图片,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限,教师也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挖掘,否则很容易偏离实际的教学目的,影响历史图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有效运用历史图片,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还必须重视自身教学理论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精湛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不断培养自身的历史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将自身多元的知识结构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