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山区小城市发展策略
2019-04-27刘文沈祖光
刘文 沈祖光
摘 要:通化县地处东北多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近年来面临着建设用地存量不足、产业发展受阻、城区自身定位模糊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通化山地资源及其优势,并探寻山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模糊评判分析法,提出以区域视角破解发展困境,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塑造城市山水特色的总体策略。
关键词:小城市;城乡统筹;生态保护;山水特色
一、引言
山地城市與平原城市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的拓展取决于哪里地势比较平坦,能够以比较低廉的成本进行建设。山地河谷带状城市的可建设用地往往都集中在河流冲积出来的平原地区上,这种平原地区一般在河流和山脉相夹的区域范围内。
通化县即为典型的山地河谷带状城市。其位于长白山南麓,自然特征可概括为“八山半水分半田”,近年来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已形成以医药、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县域包围着通化市区,县城驻地快大茂镇紧临市区,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
二、深入展开现状研究,明确项目重点与难点
(一)城市发展如何定位
通化县城区紧邻通化市区,距通化市属蓝岛工业区更是仅有一河之隔,经多年发展,市区的建设用地存量几近枯竭,市县一体化发展迫在眉睫,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要求通化县城区承担更大的区域职能,分担通化市区的空间压力。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如何协调
通化位于长白山区,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生态环境良好,县域内森林覆盖率近80%。良好的生态环境固然为通化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建设用地存量不足、产业部类选择受限等现实问题。
(三)边远多山地区城镇化进程如何推动
由于山地自然地形的限制,通化适宜的建设用地较少。通化县城区、周边乡镇及通化市区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城镇密集发展的态势,城镇分工、一体化发展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但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进程缓慢且非均衡发展、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等问题。
(四)产业发展如何升级
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是未来通化县发展的一大优势,但由于在资源禀赋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存在不足,周边区域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呈现一定同质化态势。未来如何从中突围,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是需要面对的另一问题。
(五)城市特色如何体现
通化城区所在地,环境优美,周边有山地丘陵围绕,蝲蛄河自城区南侧穿过,空间布局和城市特色是历版规划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但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用地呈现一定无序扩张的势头。如何实现用地的集约利用,如何体现背山面水的自然特色,是在进行城区规划时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针对性提出规划策略,体现地区特色与技术创新
(一)以区域视角破解发展困境,明确城市定位
通化县城区受行政划分的限制和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使得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破解城市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
从通化市层面分析,通化县县域包围通化市区,县城驻地紧邻市区。这一方面成就了通化县有别于通化市域其他县市的区位绝对优势,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通化县处于被动接受市区外溢的现实。通化县必须利用这一优势,吸收来自不同区域的辐射与带动,突出自身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培育内部增长极。提高“中心性”和“辐射力”是首要任务,因此依托现有城区的主导优势产业,在主导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实现“科研—生产—贸易”的一体化发展,拉动并极化城区的发展,培育区域增长极是首要任务。
发挥区域交通优势。创造区域支撑载体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和空间地域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域的空间可达性,而交通基础设施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通化县是市区对外协调的联络点,承担着市区对外实现区域协调的窗口作用,因此,区域交通体系的适度超前建设是实现城市外围区域协调的重要保证。
因此规划提升城区定位为通化市都市区的次中心,以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服务基地,山水宜居城市,并整合县域空间结构为“一心、一轴、两带”,来引导乡镇建设。
(二)开展用地适宜性分析,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1.分析方法与目标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立足于GIS和RS技术,根据对生态景观自身的性质、其所处的空间位置所具有的一些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侵蚀防护等)以及该生态景观与其它生态景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方面信息的解读,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因子(如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生态敏感区等)组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数据的加权叠加分析和计算,实现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
2.用地适宜性分析
综合地形地貌(高程、坡度、坡向)、地被植物、生态敏感区(重要水域、生态保护区)、建设用地(现状、规划)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赋值权重。
应用GIS空间叠置方法进行评价,将规划区土地按适宜性分为四个等级,即不适宜建设区、临界适宜建设区、基本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分布于地势低平、植被稀疏、不涵盖水源保护区的区域,面积为49.23公顷,占总用地的2.03%;基本适宜建设区分布于地势平缓、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面积为214.83公顷,占总用地的8.84%。
(三)加强重点城镇建设,以“触媒”效应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通化县作为边远多山地区的小城市,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城镇化进程存在很大的难度。规划从现有城镇规模、成长潜力、交通通达条件、产业相关性等多个角度对通化县域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对城镇进行等级划分,将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作为重点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由于城区的区域地位提升导致的产业外溢,形成区域发展“触媒”,作为区域的次级增长极,带动整体发展,推动城乡统筹。
一级城镇:具备较好的成长潜力和发展基础,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能够对所在区域内大部分城镇点的发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在产业上具备较好的综合发展基础,能够提供或发展为比较齐备的生产服务体系,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二级城镇: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较好的成长潜力,能够辐射带动本区域或周边城镇点的发展,是区域成长的次一級中心。
(四)强调产业的特色发展,搭建平台促进产业升级
1.完善产业链条
规划在深入分析现状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强主导、两链贯穿、支柱补充”的产业升级方向,实现一产产业化发展、二产优势化发展、三产特色化发展。
“一强主导”:做强医药研发、制造产业,将其作为引导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两链贯穿”:延伸两大产业链条,贯穿三类产业。以流通渠道为导向的产业链条:中草药、绿色食品的规模种植及加工,医药制品及绿色食品的会展、贸易、物流。以保健旅游为导向的产业链条:绿色食品农家乐、康体理疗、休闲疗养、户外运动。
“支柱补充”:以矿产加工、化工建材为补充,提高工艺水平。
2.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城镇功能相协调
调整部分城镇建成区用地结构,减少城区工业企业用地比重,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用地。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城镇建成区,要将与中心区功能不相符的、与城镇未来发展相矛盾以及不能体现级差地租要求的产业逐步外迁,腾出用地,改善城镇环境和城镇功能。
(五)同期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塑造宜居城市
城区沿山谷发育,一直以来城市用地均为沿蝲蛄河轴向拓展,具有典型的带状城市结构特征,各类设施沿团结路及长征路分布。针对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发展基础,为体现山水特色,在总体规划的同时展开了城市设计工作,全面把握城市形态,借助城市设计的直观表达效果来传达总体规划中的关于性质、职能、规模等较为抽象的宏观发展概念。通过规划和设计的手段,不断校核,来解决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宏观战略性问题和微观实施操作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
(一)总体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的融合
总规具有法律效力,而总体城市设计不能作为法定层面的规划,缺乏实施依据,因此总规可以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法定平台,通过对具体景观控制对象进行城市风貌定位和设计,确定城市特色。总规编制中加入城市设计内容,一方面可以指导下层面相关地区的规划,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城市空间要素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城市设计融入总规当中,通过强制性条款来控制建筑高度分区、重点特色空间和主要开敞空间的定位、定量规划和定性规定,用来确定土地用地性质、面积以及使用原则,并对主要景观界面的建筑风格及色彩等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行原则性的确定,同时需要下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深化。
(二)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指标选取
本次规划中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规划等作为评价用地适宜性的因子,但项目组也深知影响适宜性的还远不止这六个因子,还有诸如土地开发政策、市政设施水平、交通条件等很多可以引入的内容,但基于现状资料的收集难度较大,同时项目组还处于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体系研究阶段,更多因子、更准确的评价工作留待以后完善。
(三)边远地区城乡统筹模式
现行的城镇体系规划一般都强调城镇发展的规模等级与职能分工,规划对乡村地区的发展研究不足;所做的“三结构一网络”的研究深度对于城市重点发展地区来说略显不足;同时基于中心地的等级层次结构模式和“行政区门槛”之间也存在矛盾。规划中虽尝试进行创新,但仍未脱离这一体系,在未来的课题研究以及项目中将作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平子英.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侯晓红,张艳华.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3]郑玉英.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王金山.吉林省通化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陶国芳,蒋兆恒.通化市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作者简介:
刘文,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规划设计及研究。
沈祖光,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规划设计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