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大明寺牌楼文化意蕴

2019-04-27夏梦婷张梦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装饰纹样文化意蕴牌楼

夏梦婷 张梦梦

摘 要:扬州大明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始建于南朝大明年间,该寺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由于栖灵塔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因大火被焚,于清朝光绪年间,特修建牌楼以示对栖灵塔的纪念。牌楼上的装饰则融合两朝时期的文化观念,依据当时的装饰审美进行构架组合,并体现区域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及实地调研,分别从牌楼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分析并阐述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大明寺;牌楼;装饰纹样;文化意蕴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x20180910)研究成果。

扬州大明寺牌楼置于扬州大明寺天王殿门口(图1)。牌楼四柱三楹,柱体朱红,楹盖为黑,恢弘气派。正面横匾上题有“栖灵遗址”,背面则题“丰乐名区”。题字皆为篆书,为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古雅质朴且凝重。牌楼雕有装饰纹样,设计中采用不同纹样组合的形象用以传递给观者特定的含义。

该寺庙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后世称之为大明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民间流传有“北造像,南造寺”之说,即指北朝盛造佛像,南朝兴造寺庙。杜牧的《江南春》诗句中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呈现了当时南朝盛造寺庙的场景。大明寺的栖灵塔建造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因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的一场火灾被焚,化为焦土。

后人为纪念这座栖灵塔,在清朝光绪年间建造了这座牌楼。我们现在看到的牌楼,是1949至2011年间多次修缮后的结果。

一、大明寺牌楼

牌楼在古代主要用于观赏,周朝时开始作为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用于表彰、纪念、装饰及标识,一般木质、琉璃質、石质牌楼比较常见。大明寺牌楼是典型的木质牌楼,造型简约,用色素雅大方,有三间三楹四柱,顶部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顶面呈稍有弧度的斜坡状,铺满灰黑色瓦当,是一种庑殿顶建筑。中层由两楼从边柱向内收,但不相接,其中线在正柱顶上,两楼之间另嵌有牌匾。大明寺牌楼表面装饰没有彩画,顶檐高挑朝上,每一个屋角走兽数目只有一个,正脊中间有一个双龙戏珠吻兽,中间的牌匾采用砖雕镂空的表现手法。

因江南为雨多而湿润的地区,木质结构易腐烂,不如石材坚固,所以明代之后,石牌楼的建造逐渐兴起并代替了木质结构的牌楼,当代很多新型牌楼都为石质牌楼。大明寺牌楼早期采用榫卯结构,由于时间流逝,原有的榫卯结构已经不具有必要的支撑能力,在不改变牌楼原貌的基础上,遂加入金属大钉和钢筋嵌入用以结构的支撑加固。

二、牌楼的装饰纹样色彩

区分石质牌楼和木质牌楼还可以通过色彩。石质牌楼保留石材的纯洁,通身洁白。木质牌楼则使用色彩涂表,一般更为亮丽鲜艳,设色多采用红、黄、绿三色。因寺庙为一个神圣的重要场所,牌楼则是通向此地的入口,寺庙牌楼通常修建得高大,以凸显权威及威震四方的气势,能给人心理上的震撼作用。扬州大多数寺庙牌楼在造型上呈协调、柔和之美,设色上会沿用传统的朱红色作为主色调,除此之外还使用黄、绿、白色进行点缀,既给人营造神圣庄严、肃穆也不失其平易亲切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柱体通常设色为一般的朱红色或深褐色,大明寺牌楼柱体也采用朱红色涂饰(图2)。朱红色是中国传统喜庆之色,颜色鲜艳醒目,在传统观念里象征着吉祥、喜庆。朱红色是正色,大色,由于加工技术要求相对高、价格贵,只有富贵人家会用来做装饰。这种颜色气派亮丽,能驱邪避祸,代表祥瑞及为家族祈福。

牌楼上纹样由黄、绿、白色组成。大明寺虽然不是皇家寺庙,但是明清很多帝王都来过这个寺庙烧香祈福,所以在用色上体现皇家寺庙的风格,以显皇家权贵的身份。绿色象征着生机、福禄,体现旺盛的生命力、宁静的氛围。白色象征着素雅,是超凡脱俗的气节,体现佛性洁净无暇,就像白莲常会作为佛的象征,所以白色也经常用于佛教的装饰中。黄色象征着地位、财富,是皇家的专用色,有着特殊的身份。“五行”说认为黄色代表了“土”,在方位上处于中央,代表了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黄色便专用于皇帝宫室、陵墓建筑和寺庙之中。

瓦顶采用灰黑色,和寺庙中其他建筑一致。黑色在传统观念中代表“水”,“水”可压“火”,木质结构的建筑易遭火焚,用黑色压火也可看出人们将这种观念用于设色中,借助色彩的观念避祸祈福,以保平安。

三、牌楼的装饰纹样及文化意蕴

古代建筑上装饰内容基本源于理想化需求的视觉象征,并通过想象与加工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明寺牌楼的装饰纹样亦如此,通过视觉化的装饰来表达寓意吉祥,并祈福未来。

装饰纹样中,多以植物为主,其中也穿插些动物造型和文字造型,不仅使装饰形象得以丰富,也使其表现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其装饰内容的选择与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凸显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图3)。

(一)文字装饰纹样

装饰中,也用抽象的文字进行组合构架。大明寺牌楼瓦当上装饰造型为“寿”字纹样,即为一种文字装饰。“寿”是生命意识,代表着健康及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也是现实追寻的目标之一,体现广泛的社会心理愿望。“寿”本身被赋予的概念形成的社会共识性,指向更加明确,因此,常被用在视觉能察觉到的位置。牌楼的瓦当上饰有“寿”字,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面瓦垄檐口所采取的常规性装饰。一般屋檐最前面的瓦呈圆形或半圆形,被称为“瓦当”,另一种呈三角的如意形连续间隔置于两片瓦当中间,通常称之为“滴水”,大明寺牌楼中两者皆有,在节奏上起规律性的变化,并且都有装饰纹样。

牌楼所用“寿”字纹是简化版的字形结构纹样,要使纹样适用于圆形当中,对“寿”字形进行再设计,重组解构使其趋于图案化和符号化,所以称为团寿纹。团寿纹在装饰中采用灵活的变化,以对称的形式呈现。团寿装饰采用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手法,线条环绕不断,每一笔都被刻意拉长,弯曲并绕成一个弧形朝内的造型,寓意生命轮回与绵延不断,体现平平安安之寓意。由于水滴呈三角形,水滴上的纹样采用为半个“寿”字纹进行装饰。与瓦当纹样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寿字纹饰更为复杂一些。因为水滴主要有便于降雨天气排水的作用,将寿字纹作为水滴瓦的装饰纹样除了和以圆形为主的装饰在内容上取得一致外,在形式上,也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形成疏密排列有序的视觉形式,以彰显生命的律动。

(二)综合应用功能装饰

牌楼庑殿顶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造型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叫做吻兽。大明寺牌楼上一共有十三只吻兽,在佛教里,奇数代表清白,所以在屋脊上装饰的吻兽大多是奇数。大明寺牌楼之上的吻兽类别比较单一,只有海马吻兽和双龙戏珠吻兽。

牌楼屋顶正脊上两条青绿色的龙托举着一颗火红色的球,是双龙戏珠吻兽。龙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而龙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据考证, “双龙戏珠”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佛教中龙珠是被称作摩尼珠的一种宝珠。因佛教东传中也将摩尼珠传入中原,并与中国的龙文化紧密联系,便产生了“双龙戏珠”这样的纹样装饰样式,这是为唐宋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双龙戏珠的造型来表达勇于拼搏、争取美满生活的寓意。

牌楼正脊和垂脊角上的吻兽为绿色的海马造型,在正脊上的海马吻兽也叫做正吻。我们可以称这些吻兽为脊兽,脊兽放垂脊上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物件,借助装饰造型能掩饰其结构上的固定和防水的功能而呈现的凸物形,脊兽造型化解了其结构的缺陷。早期的脊兽造型较为单一,后来这种物件造型逐渐转变为身份象征,房屋垂脊兽的数量,可以表明这户人家的地位高低,古代脊兽的排列也形成了固化的模式。大明寺牌楼的海马吻兽排序第五,之前有龙、凤、狮子、天马,在海马之后,有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海马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身上的纹样也象征着子孙传承不断,并且海马通体设为绿色,代表勃勃的生机,寓意吉祥与福祉,香火不衰。

飞檐下方的一个黄色的狮子头造型物件被称为套兽,是传统建筑常设的脊兽之一,安装在角梁的端头一是为了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的侵蚀,二是为了体现其装饰美观性。套兽的造型多为龙头或者狮子头,大明寺牌楼的套兽为狮子头造型。由于裸露在外,通常这种套兽是采用琉璃瓦制作,所以坚固耐用,能经受得住风吹雨淋。狮子在古代是权威与祥瑞的象征,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骑就为一头威猛的狮子,把狮子作为套兽安装并涂饰黄色,更显示权贵、威震四方。

在牌楼梁与柱的交界处的雀替,本是用来承受上部压力的一个构建,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雀替增加了视觉审美意象的功能,人们会在雀替表面涂饰色彩或加装许多不同造型的物象用以装饰,以图吉祥并达到趋利避祸的功效。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雀替的精美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上好的用材及精巧的工艺,往往能折射其建筑物主人身份高低与财力的大小,所以大户人家会选择上等材料,聘请工钱不菲的能工巧匠把雀替装饰得华美而精致。大明寺曾为皇上造访之地,因而备受地方官府、商贾及寺庙重视,其牌楼雀替自然选择上乘材料及精美装饰。

大明寺牌楼雀替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顶上支撑最大牌楼主梁的雀替,加饰造型是一种涂饰黄色的圆雕,是传说中的神兽——狻猊。狻猊为龙生九子的第五子,外形神似狮子,也被认为是一种威猛的走兽。但是它不像外表一样凶悍,反而生性安静平和,不喜喧闹,又喜欢烟火,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下当了坐骑,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狻猊被置于佛教香炉底座。另一种雀替安装在牌匾梁和柱的交界处,体格较小,表面采用浮雕加饰。除忍冬纹外,主要为鲤鱼形象的装饰纹样,表面涂饰黄色造型的一条鲤鱼头尾朝上,呈包围状。鲤鱼在古代通常代表吉祥如意,前途幸运,象征幸福生活。这个雀替将忍冬和鲤鱼结合,寓意生命不息,幸福生活绵延不断。

在狻猊下面梁和柱的交接处有一块突出的白色祥云状的物件被称为“压跳”。压跳也和雀替有着相似的作用,用于支撑,分解力的作用。压跳传承至今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单调的方形木块,其形态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与丰富。大明寺牌楼的压跳被做成祥云的造型,寓意吉祥、高升。传统装饰中很多神话人物或者佛教人物出场都会伴随着朵朵祥云,祥云也为这些人物增添了神秘与空灵感。祥云纹的线条弯曲柔和,具有柔软、亲和感,所以古代祥云纹的运用空间非常广泛,除建筑装饰、生活器具外,工艺品也常饰有祥云纹。狻猊与祥云纹样的组合非常引人遐想,仿佛可以看到佛祖脚踏祥云,伴随着狻猊缓缓来到人间,为人们带来福祉与美好。

(三)植物装饰纹样

牌楼屋脊上饰有忍冬纹的图案,涂饰与瓦当相同的黑灰色。忍冬属蔓生植物,其纹样是蔓草纹的一种,俗称金银花或是金银藤,也称之为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忍冬图案多为植物枝茎连续波卷,波状线与卷曲线组合起伏,连绵不绝,生动而活跃。因忍冬能跨越严寒而不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忍冬纹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装饰中,比拟灵魂不灭、轮回永生。牌楼的屋脊采用忍冬纹装饰,表现形式的生动与变化,旺盛的、律动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淡化忍冬纹的物象主义表现性,造型上更为简练和概括。

牌楼上更为直观和鲜艳的图纹应属牌匾边上的砖雕装饰。大明寺牌楼的砖雕上是一种变形的莲花纹,通体涂饰洁白,外形类似香炉。莲在佛教装饰中具有美好含义,寓意为超凡脱俗,为佛教的圣花。莲花也被常用作大佛的法器或是宝座,在佛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观音菩萨的宝座便是莲花宝座。牌楼牌匾边采用镂空装饰的莲花纹。从造型上看,牌匾呈长方形状,莲花纹的弧线及圆形造型与方形形成了动静对比,使装饰整体产生对比,变化中便于视觉观察,捕捉装饰中的信息。白色涂饰的莲花纹更易被注目,借以强调莲花装饰的寓意象征。借用莲花装饰之柔进行重组与再构,也是牌楼装饰中采用的策略之一。

牌楼柱础的装饰从上到下分为五行。第一行的图案依稀可以看出是缠枝莲的纹样,三朵莲花和边上的细枝缠绕在一起。第二行纹样是朝上的莲瓣样,这种纹样和第四行朝下的莲瓣为一组对称纹样。柱础的第三行是一排莲子,莲子即莲花的宝物,莲子圆润饱满,状似佛教的珠串,寓意着一颗清净纯洁的心。莲花状的柱础受古代佛教艺术的传播影响,因其状似佛像底部的莲花座,所以在寺庙的柱础上广泛运用。

四、结语

大明寺牌楼的装饰纹样内容基本源于传统装饰纹样内容范围,在特定的历史中被赋予特定的象征与观念。牌楼涂饰中依据特定的体系结构进行重组、再现来表述其文化意蕴,将社会、历史、地域特征美好的寓意祝福通过具有地域特征的视觉表现形式表达,是对传统基础的一次创造性的构想与实践,并通过这类装饰纹样及文化意蕴体现极具自身特征的表现。纹样的重组、叠加与再构本身要求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借助于特定的环境建筑对象得以实施体现,通过对该项目内容的研究,寻找深领域的视觉形式的装饰文化脉络,便于分清传统中值得传承的极具价值的东西,借助于传统来寻找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突破口,用以开启新的创意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汤虎.灵居:解读中国人的建筑智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4]李煜群.潮州传统建筑格局与吉祥图案释义[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陈述

猜你喜欢

装饰纹样文化意蕴牌楼
搭纸牌楼
老北京的牌楼
以纹样观西南民间蜡染艺术之审美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