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论坛圆满结束
2019-04-27
论坛概况
2018年12月26 -29日,由《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杂志、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文化创意研究所、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中小学书法课程研究所、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教育委员会、浙江省美术名师名校长联盟联合发起的“2018'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论坛及研修活动”在南浔文园如期开展。此次活动由湖州南浔文园、南浔实验小学、练市小学承办,南浔区教育学院协办;活动也得到了浔岚研学、河小象、写而优等书法研学机构大力支持。
此次论坛以书法课程建设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进书法教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汉字文化,还能写上一手好字,更能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论坛在上一期大设计时代“中国创课”论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我省语文、美术学科特级教师、书法名师名校长对于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
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约200多人参加了论坛。受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
张凤民(原教育部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原常务副理事长,现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梦麟(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院长)
李永正(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浙江省美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杨一青(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实验学校研究会会长)
姚建杭(中国篆刻杂志副总编,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李信余(《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杂志主编)
唐郁文(语文特級教师,原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魏建刚(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省师干训中心行政办公室主任,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艺术学科工作室主持导师)
冷 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美术教研员)
洪复旦(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艺术学科工作室主持导师)
余巨力(浙江省余任天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书法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李登峰(安徽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寿 洪(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中小学书法课程研究所所长)
徐 军(浙江省正高级特级教师)
曹建林(省美术特级教师)
曹 峰(南浔实验小学副校长)
尹可磊(浙江复兴国学院教育委员会主任、书画教育杂志总监)
论坛筹备委员会由申瑞宁担任主任,组员由尹可珍、王磊、王利顺、江春蕾、陈迎、徐国家、徐仁达组成。
26日晚,活动组委会开展了论坛筹备会议。会议上,专家们对此次活动表达了肯定,就论坛如何开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27日上午,书法课程建设论坛在南浔实验小学正式开始!由南浔实验小学沈玲莉担任主持人。
首先,张凤民副理事长对《中小学书法课程实施纲要》进行了解读。他生动、细致、全面的解读,让老师们对《书法课程实施纲要》有了系统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让从前朦胧的更为清晰,无绪的更为有绪,实践的步伐也会更加坚定。
随后,在洪复旦老师、寿洪老师的主持下,张凤民、陈梦麟、李永正、唐郁文、冷莹、余巨力进行专家访谈。各位专家的交流和分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份份精彩的案例,让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感受到了汉字和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了在中小学开展书法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27日下午安排了“名师名校长分论坛”和“校外书法教育分论坛”,参与论坛发表的专家有闫东、邵富萍、赵婷、吴建芳、黄晴、黄双丽、许天恩、陈华锋、耿启亮、杨迎山等。
28日上午是书法课堂实践环节,由四位老师展示课堂教学。
第一节:戴月香(湖州南浔实验小学)《竖弯钩的写法》
第二节:王永平(义乌市田心小学) 《上下结构》
第三节:戴泽华(安吉县高禹中学) 《甲骨文探秘》
第四节:邵斌(杭州采荷一小教育集团) 《捺》
四位老师展示了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涉及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从语文、美术、书法学科的角度展示书法课堂教学内容。
杨一青、唐郁文、魏建刚、李登峰、徐军、寿洪老师分别对这四节课进行了点评。
下午 老师们在文园进行书法研学活动。并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
29日 大会进行了最后一天,由魏建刚、寿洪、李登峰三位老师主持,进行书法精品课程建设专题——书法课程教学探索、书法创作实践研修。至此,2018′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论坛圆满结束!
论坛总结
此次论坛汇聚了省内乃至全国的书法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主线,从不同角度,亮明自己的观点。内容丰富、多元、扎实,专家学者们追问书法艺术教育,探究课程建设,研讨课堂技艺,既活跃又深刻,既宽博又严谨。
一、书法课程建设是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要抓手
张凤 民主任对《中小学书法课程实施纲要》进行了解读,他是《纲要》的推动者、制订者之一。诚如他所言:这是他本人参加的全国第一个以“书法课程建设”为主题的论坛;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中小学书法课程研究所”的大学;并指出,研究书法课程建设,是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要抓手,找对了路径。与会专家、学者对此表示赞同。
二、书法课程建设的路线图是书法艺术的课程化
书法课程的建设在理论上,必须要回答简单而又复杂的三个问题,书法艺术——书法是什么?书法艺术的课程化——书法课程是什么?书法课程的建设——书法课程建设的内涵是什么?
只有从根本上认识书法、书法的课程化与书法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书法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科学选择内容,有效实施教学,合理进行评价,才能提高书法课程建设的水平。简单地说,就是将书法艺术的内涵课程化,即将书法的艺术语言、技法体系、工具材料知识、书史书学等内容,依据教育原理和教学原则、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艺术学和美学等相关学科,来界定书法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课程几大要素,确立书法课程规范,构建书法课程体系;书法课程既有渗透性、兼融性,同时要追求独立性、不可替代性。
三、书法课堂教学要落实四大任务
毋庸置疑,书法课堂教学需要完成以下任务: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审美能力、人文素质、文化传承。当下书法课堂教学的课程知识,是否能承载这几大任务?换言之,作为当下的书法课堂教学活动中,界定并传授的那部分“书法学科知识、情景知识、经验知识”,是否能担当完成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审美能力、人文素质和传承文化的四大任务?
四、书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性与仪式感
此次论坛的亮点之一,是书法课堂教学精品课程展示,分别是:戴月香老师(湖州南浔实验小学)执教《竖弯钩的写法》,王永平老师执教(义乌市田心小学)《上下结构》,戴泽华老师执教(安吉县高禹中学)《甲骨文探秘》,邵斌老师执教(杭州采荷一小教育集团)《捺》以及论坛分场由姚焉老师(萧山区靖江第一小学)执教《笔画“一波三折”的奥妙》,他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立场,从语文、美术、书法、综合实践的课程性质出发,演绎出了不同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可谓多元、丰富、精彩,也令人深思。一种文化的传承,必定要有承载物,而文化传承的基本形式特征,首先要具有的“仪式感”。毫无疑问,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承载物,那么书法文化的“仪式感”在哪里?书法课堂教学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去构成?——这一点,也是书法课程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书法课程建设应充分形成合力
从这几年的《中小学书法课程实施纲要》的执行情况看,校内正在逐渐开展书法学科研究和课程建设,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校内,目前主要由语文、美术及综合学科教师兼职担任书法教师,部分学校从校外聘请了书法专职教师,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整体看,现实情况是高等书法教育中学科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校外书法教学异彩纷呈、走在前列,而校内书法学科研究与课程建设相对迟缓。因此,吸收高等书法教育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的已有成果,借鉴校外书法教学理念、模式、课程研发的成功经验,形成书法课程建设的两个结合,即校内书法教学与校外书法教学的结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推进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