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研究
2019-04-27赵丽苑
赵丽苑
【关键词】 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3—0025—01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留守儿童的思想感情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就会出现情感缺失。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尚不成熟,不懂得父母劳作的艰辛,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会越来越困难,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容易让他们养成很多不良行为。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感恩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现状
1.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缺失重视
首先,是学校方面。在应试教育下,过于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即使是在农村小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成为了一切考核的标准。只要学生学习好,无论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如果学习不好,所做的一切在老师眼里都是不合适的。所以,老师和学校只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不予重视,这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其次,在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常年无法回家,留守儿童一般是由家里的老人看管。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照顾,情感投入很少,对于孩子就会心生内疚,因此,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会尽力满足。但是,一旦欲望的满足出现断层,他们就会滋生出不良习惯,做出各种不良行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思想很容易就会生根发芽。
最后,是社会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物质与文化发展出现不平衡现状,社会财富的丰富滋养了很多不良文化,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被社会严重忽视。很多人只追求物质层面的生活,精神层面的生活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
2.感恩教育方法不适当
第一,感恩教育活动单一。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活动缺乏创新,如写信或者大合唱,而且在活动结束之后,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響,缺乏教育性。
第二,活动参与人身份单一,家庭和社会无法参与。现阶段,大部分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在学校内开展,因此,主要参与人就是教师和学生,而作为另外两种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和家庭则没有办法参与,甚至对此毫不关心。
第三,感恩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不同学生之间也有着很大的性格差异:有的留守儿童坚强、有责任感,有的留守儿童自私自利。但是目前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一视同仁,采取一刀切模式,这种毫无针对性的活动并不能够真正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学校在举办活动时,应当注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策略
1.从家庭感恩教育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需要从家庭做起。孩子的监护人应当深刻认识到孩子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起到监护人的责任。不能过分宠溺,一切都顺从孩子的想法。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地对孩子开展感恩教育。严格自己的行为,为他们做好感恩模范,引导他们的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做家务,监护人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布置家务,或者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在共同劳动中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引导感恩意识发芽成长,培养他们的感恩品质和优秀人格。
2.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中
要加强学生的感动意识,需要将感恩教育生活化,使其变成一种常态,这要比传统的模式好得多,并能够一直保持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感恩,这利于他们的成长。
首先,可以从节日祝福出发,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贺卡或者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感恩事件,并表达他们的感受,并进一步将节日感恩变成日常感恩,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如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激等日常小事,都是感恩的体现,从生活化入手,主动引导他们,他们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学会感恩。
3.加强社会感恩教育
社会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亚于家庭和学校。而且,脱离了社会的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就会如同无本之木,很难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要求社会也要加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部门积极配合,净化文化市场,并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提供一个纯净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