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全息疗法治疗耳鸣的初步体会

2019-04-27钱雨含王耀华

光明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内耳全息耳穴

钱雨含 王耀华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源性的声或电刺激的情况下患者主观感受到在内耳或颅内有声响的一种感觉。在临床中它既是某些疾病的伴发症,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首发症状;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是患者主观感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许多耳鸣患者常未能发现明显病因,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耳部疾病、全身性疾病、心理因素、其他因素等[1]。中医学将耳鸣定义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以自觉耳内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2]。我科在全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总结出耳鸣外治疗法,疗法中包含耳穴埋籽及颊针疗法。国内外多年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耳廓及面颊部先天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元,整个人体在耳廓及面颊部的投影呈现连续性特征。耳穴埋籽和颊针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针灸的概念,而是人体投射缩影,是穴区之间的无间隔延伸。而且此二法的穴位都是标准化的全息定位穴,为确保疗效的可重复性奠定了基础。全息穴位有起运阳气、络合脏腑、沟通表里、调平情志、决断应变之功能,故临床运用时可根据耳鸣不同患者的辨证变化进行细化调整,调节机体相应机能,从而达到综合治疗耳鸣的目的。而且颊针和耳针施治部位位于面部及耳部,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值得推广。现以2018年1月—6月我科诊治的76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8年1月—6月我院诊治过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西医诊断标准[3],且符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相关的诊断标准[4]。试验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25~67岁,平均(42.17±10.5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1.94±1.63)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二版中《耳鸣的诊断》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中耳鸣的诊断要点。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符合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在 18 岁以上 70 岁以下的患者,无性别限制;3)受试者依从性好;4)自愿加入本试验受试,能正确反馈临床疗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纳标准;2)正在接受治疗可能影响本病观察的其他相关疗法;3)有严重心脑疾病、血液系统、传染病、精神障碍等全身重大疾病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剔除标准:已纳入并分组,因其他原因并未按规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者。脱落标准:1)自行退出者;2)观察中脱落、失访者;3)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其他并发症或病情恶化者。

1.4 治疗方法

1.4.1 针具选择规格: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美容针,规格:0.19×10 mm;耳穴埋籽选用王不留行籽。

1.4.2 选穴颊针针刺头穴,颈穴,颈上;全息耳穴,针刺耳穴对应的心、肝、肾、内耳、皮质下。以上述为主穴,辨证选用相应三焦穴位进行情志调节。耳穴埋籽选取内耳、心、肾、肝、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

1.4.3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选取穴位后,先用75%的酒精或者1%~2%碘伏消毒皮肤,取出美容针刺入相应穴位,颊针针刺头穴,定位为颧弓中点上缘向上一寸;颈穴,定位为颧弓根上缘处;颈上,即在颈穴上缘加刺一针;全息耳穴,针刺耳穴对应的心、肝、肾、内耳、皮质下。心定位为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肝为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肾为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内耳为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皮质下为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以上述为主穴,辨证选用相应三焦穴位进行情志调节,每次留针30 min,3天一次,10次一个疗程。耳穴埋籽选取内耳、心、肾、肝、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以上穴位,保留2 d,期间嘱患者不时按压以保持穴位刺激,间隔1 d后再行下1次治疗,共计10次。颊针穴位直刺0.2~0.5寸;全息耳穴针刺0.4~0.8寸,具体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可进行调整。出针后可用干棉球压迫片刻,切忌揉挤,以防出血。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参照《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5]对耳鸣进行评分和分级,详见表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5]:痊愈:耳鸣消失,兼症亦消失,加之随访一个月未再出现耳鸣; 显效:耳鸣程度减轻,下降水平为两个及以上; 有效:耳鸣程度降低一个级别; 无效:耳鸣程度没有变化。

表1 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

注:根据最近1周的表现,出现的时间≤ 1/5定义为“有时”,≥ 2/3定义为“总是”,二者之间定义为“经常”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2.1 临床疗效76例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的病情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具体见表2。治疗满1个疗程后痊愈8例,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49/76)64.5%。

2.2.2 安全性评价全息理论指导下的微针针刺治疗耳鸣,安全无毒副作用。受试过程中所有患者皆未出现对针灸不适症状。

3 讨论

耳鸣发生率非常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也非常严重。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被尝试用来减轻耳鸣症状,但收效甚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耳鸣患者中普遍存在精神问题,其中抑郁症和耳鸣之间的相关性已有研究证实,也正因如此,目前国内外多家学者将耳鸣定义为心身疾病,认为应该依靠“心身合一”的整体理念来治疗耳鸣,以气机为自然纽带,对以五脏为核心的躯体及情志为代表的精神进行同步干预、同步优化,通过躯体靶点、脏腑气机靶点、心身靶点的确立,提高治疗的精准性。由于耳鸣疾病自身发病病因、机制的不明确、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疗方案的复杂多样化。改善或缓解耳鸣症状的疗法颇多,但是效果并不甚理想。针灸作为中医学极具特色的部分,在治疗耳鸣疾病方面优势显著。历代医家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证实了其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价格经济,标本兼治等诸多优点,且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推崇。因此针灸治疗耳鸣疾病前景广阔。我科在全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总结出耳鸣外治疗法,疗法中包含耳穴埋籽及颊针疗法。国内外多年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耳廓及面颊部先天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元,整个人体在耳廓及面颊部的投影呈现连续性特征。耳穴埋籽和颊针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针灸的概念,而是人体投射缩影,是穴区之间的无间隔延伸。而且此二法的穴位都是标准化的全息定位穴,为确保疗效的可重复性奠定了基础。全息穴位有起运阳气、络合脏腑、沟通表里、调平情志、决断应变之功能故临床运用时可根据耳鸣不同患者的辨证变化进行细化调整,调节机体相应机能,从而达到耳鸣的综合治疗。而且颊针和耳针施治部位位于面部及耳部,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内耳全息耳穴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恐龙内耳的秘密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LDV在耳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内耳局部给药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