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角下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研究

2019-04-27王元伦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沂蒙资本价值

王元伦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经历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陷入动荡之中,后危机时代的世界各国经济呈现出转型升级和缓慢复苏的态势。世界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尽管采取的举措各不相同,但最终指向主要表现为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对新兴业态的培育两个方面。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生产和再生产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科技化、创意化为特征的产业融合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文化产业具有典型的交叉性经济特征,它既需要将文化资源作为产业运作的源头,又需要借助产业融合的力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增值。

沂蒙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类型,它不仅发挥着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而且可以借助资本转化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在沂蒙地区乃至齐鲁大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精神层面确立了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的价值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范约束体系,而且在经济层面通过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学术界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多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沂蒙精神的内涵、[1]历史演变、[2]价值与功能,[3]抑或从产业化的角度分析沂蒙精神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沂蒙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4]32-41既有的研究成果切入角度较单一,难以从多角度立体化的视角合分析沂蒙精神;同时,对于沂蒙精神产业化的研究多从单一产业形态入手,缺乏对其资本价值的分析,也难以与当前产业融合的经济发展态势相统一。因此,从文化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分析沂蒙精神与文化资本的关系,探讨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动力要素与推动机制,进而提出产业融合助推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视角的创新,不仅对于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更深层次地发掘沂蒙精神在当前经济运行体系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沂蒙精神与文化资本的内涵

在马克思的精神观看来,时代精神必须能够反映“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5]219他进一步指出“出发点应该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525沂蒙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时代精神,它是沂蒙人民内心美好、珍贵、隐蔽的精髓,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之间的关系。沂蒙精神的概念最早见诸1989年12月12日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上发表的文章《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1990年2月2日,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在视察临沂时将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7]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视察临沂时,都强调了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沂蒙精神多样的思想内涵,但作为纵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沂蒙精神又始终如一地表现为一种“开放、发展的精神体系”。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人们普遍认为,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其思想内涵突出地表现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8]当然,对于沂蒙精神的提炼和总结,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由众多的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是中国故事思想灵魂的展现。

“文化资本”一词横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他认为资本主要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式。[9]193在布迪厄的思想中,文化资本并不是一个类似于经济资本的实体概念,而是一个探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何种作用的功能性概念。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双重背景下,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化资本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逐渐进入经济学的范畴。澳大利亚的文化经济学者戴维·思罗斯比从经济学的视角拓展了“文化资本”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主要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存在形式”,[10]其中,无形的文化资本主要表现为特定群体所共享的思想文化、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内容。在我国学者金相郁、武鹏看来,“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过程会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此同时,形成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是多种文化资源的总和”。[11]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资本”的界定,本文认为,文化资本是相对于自然资本提出来的,它本质上是以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外延是具有资本增殖属性的文化要素,也就是经过创意生产和社会经营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服务以产生价值增量效应的部分文化资源。因此,从文化产业运营的角度来讲,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源的活化。

二、沂蒙精神与文化资本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同属于社会生产的范畴,二者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源类型,以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形态存在,具有价值的多维度性。但是,沂蒙精神这一文化资源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资本,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推动沂蒙精神资源的创意开发和市场运营,才能实现其潜在经济价值的释放和文化资本的转化。因此,沂蒙精神的资源属性是其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基础,而文化资本又可以反作用于沂蒙精神,以产业化的形式释放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沂蒙精神的资源属性是其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沂蒙精神隶属于文化资源范畴的重要前提是其多维度的价值属性,这也奠定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基础。沂蒙精神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除了其本身潜在的经济价值外,最重要的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沂蒙精神是一种人们急切渴望获得文化需求的重要素材来源,这里的文化需求既包括代表个体身份象征的文化身份,又涵盖了带有情感性质内容的文化价值;既包括了可以借助媒介传播的文化知识,又涵盖了富有美感的文化生活。当然,单纯的接触沂蒙精神是无法满足人们的这些文化需求的,毕竟在进入社会生产交换场域之前,沂蒙精神资源是有限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沂蒙精神进入文化资源的范畴,其最终目标必然是经济收益的实现。因此,沂蒙精神只有被置于社会交换场域中,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将潜在的文化价值开发为能够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具象化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潜在文化价值向现实文化资本的转化。所以说,沂蒙精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其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其获得经济收益的基础。

(二)文化资本反作用于沂蒙精神资源

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是文化产业运行的重要路径,很多国家之所以把它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原因就是其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生产非消耗性特征。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资源,它不仅不会在转化为文化资本后消耗殆尽,而且可以通过在社会场域中的生产和再生产实现价值的扩大和增殖。从产业运作的视角来看,挖掘潜在可产业化的沂蒙精神资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资源价值的递增和可持续化开发,形成文化资本的积累,重新投入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产生新的沂蒙精神资源,这一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正是文化资本对沂蒙精神资源的一次反作用过程。从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看,资本只有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才能不断地增殖价值,[12]因此,文化资本始终处于动态运转的过程中。沂蒙精神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对资源的粗糙模仿和利用,而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主观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资本反作用于沂蒙精神资源,实现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相互转化。当然,文化资本的反作用力并非全都是积极的,受资本逐利性的影响,生产经营者容易只看到沂蒙精神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它的特殊文化性质,很可能在文化资本反复运作的过程中破坏文化价值,出现“文化沙漠化”的问题。

三、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动力要素与推动机制

在沂蒙精神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促使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进而生产出了富含多种价值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在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文化发展、经济利益、文化需求、科学技术和政府政策成为沂蒙精神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重要动力因素;另一方面,五种驱动因素又为两者的转化构筑了有效的推动机制。

(一)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动力要素

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动力要素主要来自于内部、外部和中介环节三个层面,文化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利益的获取是转化的原生动力,属于内部动力要素;科学技术和政府政策是转化的影响动力,属于外部动力要素;文化需求属于连接内部和外部的中介动力。沂蒙精神是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不断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源,它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也驱使其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与传承的文化发展需求,通过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可以丰富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促进沂蒙精神更有效地进行传播和推广。在沂蒙精神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文化企业是运作的主体,这也决定了逐利性特征的凸显。文化企业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促使沂蒙精神资源被创意生产为众多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加快了其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进程。沂蒙精神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追求成为当前更为高级的文化需求,这一需求动力促使沂蒙精神资源不得不向文化资本转化,以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命感的精神需要。沂蒙精神资源要想高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就需要创意生产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介入到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创新产品的形态,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经营管理水平。沂蒙精神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化运作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效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健全的法治保障机制,都能推动沂蒙精神的资本化转化。

(二)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推动机制

沂蒙精神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借助于文化需求这一中介动力构成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文化发展动力和经济利益动力诱发了文化资本转化的内部机制的运转,科学技术动力和政府政策动力为文化资本转化提供了外部机制的支撑保障,文化需求则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联合创作了现实可能。文化发展动力促使沂蒙精神资源自觉地进入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经济利益的追求加速了这一过程。科学技术为沂蒙精神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政策是整个转化过程有序运转的保障。文化需求既是内部机制运行的开始,又促使外部机制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要求,三者共同构成了转化的推动机制(见图1)。

图1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推动机制图

四、产业融合助推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

当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新的管理方式、积极的政府政策、动态的消费需求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使不同产业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的同时,也推动传统的产业门类焕发新的生机。因此,产业融合也就成为助推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重要力量。

(一)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既可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沂蒙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将其融入旅游产业之中,推动文化精神内涵与现代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诚然,沂蒙精神资源并不是简单地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应该从沂蒙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两者融合的可行性,打造具有体验价值和区域特色的红色旅游。一方面,突出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沂蒙精神产生于革命时期,红色文化是其重要的内核,深入挖掘提炼沂蒙地区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将能够凸显沂蒙精神红色文化内涵的人物和故事与人文景观进行有效地结合,通过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发挥区域旅游的集群效应,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注重体验效应,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可以选取能够代表不同时期历史风貌的典型城镇、村庄,在原址原貌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历史小镇,让游客产生宛如置身历史画卷中的感受。

(二)与影视产业的融合

影视产业是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产业类型,利用影视剧的艺术形式,生动诠释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是进行沂蒙精神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力举措。沂蒙精神的形成纵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有厉家寨、九间棚村、沈泉庄等艰苦创业的典型村镇代表,[13]这些都为影视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沂蒙精神融入影视产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以沂蒙精神为精髓的红色文化,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影视基地,为红色影视产业提供拍摄场地,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以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为蓝本,打破战争题材的局限,拓宽影视剧的题材范围,将时代风貌和民众命运与影视相结合,以精心创意策划一批影视剧精品。同时,以影视产业的发展作为文化产业奋进的破题之作,拓展产业运作链条,策划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创意研发具有沂蒙精神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

(三)与动漫产业的融合

动漫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新生力量,用现代动漫的形式展现沂蒙精神的精髓,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诚然,我国的动漫创作落后于日韩和欧美国家,制作水平的落后和过于浓厚的说教色彩,使动漫作品的趣味性严重缺失。当前,尚未出现反映沂蒙精神的动漫作品,这既体现出了创作的艰难,又为产业化的运作提供了契机。在沂蒙精神融入动漫产业的过程中,提炼沂蒙精神的精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创意思维,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动漫形象,创作出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同时融入时代文化元素,生产出受众欢迎的动漫作品。在动漫产业运作的过程中,通过播映方式、衍生品开发方式、品牌形象塑造方式等与社会互动,实现经济和文化价值,为动漫产品转化为动漫文化资本做渠道和平台上的准备,这也是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中的重要环节。在创作出富有沂蒙精神内核的动漫故事和形象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网络游戏的设计与开发,无论是在游戏中仿照历史环境设立相同或相近的游戏场景,还是仿照历史人物攻城拔寨或艰苦创业的故事,都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基础上,实现动漫产业与网络游戏产业的互动。

(四)与制造业的融合

沂蒙精神与制造业的融合,就是将沂蒙精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创意、文化价值逐渐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与销售、品牌创立等高端环节,赋予制造业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沂蒙精神+制造业”的创意融合方式,可以在产品设计前端融入沂蒙精神的精髓,对产品的外形、结构、功能、材料和工艺等方面进行文化创意设计,使其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同时,通过提炼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塑造代表沂蒙精神这一品牌形象的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品牌授权交易的方式,可被授权企业运用于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借助品牌授权的方式,思想内涵丰富的沂蒙精神资源在开发中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转移和载体的转换,形成类型各异的制造业产品,既提升了制造业的文化内涵和产值,又体现了沂蒙精神的经济价值。

在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借助产业融合的路径,可以有效地实现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又进一步地促成了由资源存量到资本总量的过渡,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资源和资本要素。纵观沂蒙精神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产业融合发挥了推动和导向的作用,这不仅顺应了产业经济发展之势,而且实现了沂蒙精神的大众传播和文化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沂蒙资本价值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资本策局变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第一资本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VR 资本之路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