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2019-04-27胡月
胡 月
(北京市第二医院外科,北京 100031)
骨科手术属于有创性操作,可能诱发相关并发症,如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慢性疼痛等[1]。其中,切口感染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需加强早期预防[2]。但以往骨科常规护理仅重视治疗及操作护理,具有一定随意性、经验性,缺乏针对性,切口感染发生率仍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180例骨科手术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骨外科学》[3]中诊断标准;②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2 h;③符合骨科手术指征;④知情同意,可以配合进行。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平行对照法分组,各90例。观察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8~75(46.32±3.62)岁。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骨科术后切口行早期护理干预,内容包括。
1.2.1 早期护理干预小组
成立专业早期护理干预小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等,提升防控意识。
1.2.2 术前早期护理干预
①感染评估:评估生命体征,进行综合感染风险评估。②预防应用抗生素: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药敏试验,预防应用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尽量避免联用多种抗生素。③合理备皮:彻底消毒需手术区域,仔细剔除手术区域毛发,避免皮肤损伤;备皮时间尽量接近手术时间。
1.2.3 术中早期护理干预
①严格消毒:术前30 min行层流净化,确保空气清洁度达标。严格消毒手术器,医护人员严格坚持无菌操作。②体温护理:手术室温度保持22~25℃,患者体温维持正常范围,合理应用加热或保温设备,预防低体温。③医护合作:护理人员熟练配合手术医师进行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格限制手术间门开启次数。
1.2.4 术后早期护理干预
①切口护理:切口管理需严格坚持无菌操作;每日评估感染风险,选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抗感染。②环境护理:保暖前提下,每日2次开窗通风;控制每日探视人数及探视时间。③侵入性操作护理:确保切口引流通畅、无异常,尽量缩短各类导管使用时间;及时诱导排尿,尽早拔除导尿管;针对使用呼吸机者,病情允许时保持半卧位或床头抬高45°,防止误吸。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切口感染发生情况。②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评估切口愈合情况:切口完全愈合,为甲级;切口无化脓,但存在炎性反应,如血肿、硬结、积液等,为乙级;切口未愈合,存在化脓现象,需对症处理,为丙级。愈合率=(甲级+乙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SF-36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
干预后,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11%(1/90),低于对照组的8.89%(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1,P=0.040)。
2.2 切口愈合情况
观察组愈合率( 9 8 . 8 9 % ) 高于对照组(86.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对比
3 讨 论
沈黎黎等[5]调查了364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发现切口感染诱因包括手术时间长、手术室空气质量不达标等。以往常规骨科护理措施不够全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仍较高。早期护理干预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可减少医疗环境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促进病情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前全面评估感染风险,了解身体状况,预防应用抗生素,有利于控制感染。本次研究还重视维持术中体温变化,切实预防感染。此外,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切口部位接触污染源细菌的概率越高,且可能引发细菌定植[6]。故本次研究重视术中加强医护配合默契度,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预防切口感染。
本次研究干预后,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仅为1.11%,较对照组的8.89%低。而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愈合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均更为理想。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早期护理干预重视切口感染并进行早期预防干预,故早期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具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能促使患者切口尽快愈合,改善生活质量,需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