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创新
2019-04-26王明祥
王明祥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所做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一节科学课的亮点,也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生长点。课堂教学设计创新的途径很多,要利于学生理解原理、运用原理、服务生活,促进学生深刻而有效的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科学教师要时时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更优化。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创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是科学课堂必须关注的重要指标,是在合理整合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所做的具体安排。因此,创新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一节科学课的亮点,也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生长点。
一、改“平面设计”为“立体设计”
在2015年江苏省小学科学优秀课评比中,建湖县实验小学的祁高俊老师执教《不听话的乒乓球》一课,指导学生做吹纸实验:吹一张竖垂着的纸条,在纸条的上方从左往右水平吹气;再吹两张竖垂着的纸条,在两张纸条中间从上往下吹气。在分析讨论时,祁老师打开预先贴在黑板上的吹气机(在同学们分组实验时老师做好了准备),同学们发现在一张竖垂着纸条的上方从左往右水平吹气时,原先竖垂着的纸条向上飘动;在两张纸条中间从上往下吹气时,两张纸条并没有像预测那样被吹到两边,反而向中间靠拢。关停吹气机时,纸条又回归原位。这一“立体板书”的实验演示引得同学们一阵惊呼。随即祁老师又用吹气机吹机翼模型,使机翼模型向上浮动,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当有气流经过时,物体会被推向有气流的一侧;如果两侧都有气流,物体会被推向气流快的那一侧。祁老师接着指导学生解释乒乓球为什么“不听话”:把乒乓球放入漏斗,从漏斗下端竖直向上吹气,乒乓球并不像预测的那样被吹掉出来。同时联系生活进行安全教育:不能离行驶车辆太近,否则很容易被气流卷进车底发生事故。这节课的立体板书设计再现了学生的实验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原理、运用原理以及用所学原理服务生活。
二、改“抽象设计”为“直观设计”
連云港欢墩小学的何洪斌老师在2015年江苏省小学科学优秀课评比中执教《有趣的食物链》一课,在指导学生理解“谁被谁吃”的食物链关系和多条食物链组成“食物网”这比较抽象的概念时,让同学们戴上草、水稻、蝗虫、田鼠、青蛙、蛇、鹰等生物头饰扮演这些生物,让“被吃”的站在最前最低的台阶上,吃别的生物的按照厉害程度站在后面几节台阶上,这样站了三四层台阶,用彩带把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起来,一张活的食物网就呈现在我们眼前。老师又让同学们研究这张食物网,发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为止,老师拉动其中的一根彩带,其他的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从而认识到由食物关系构成的生态环境的平衡不能被破坏,食物链、食物网的基础是绿色植物,我们必须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这一直观设计,引导学生走进食物关系亲身体验,远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生物图片、画出网状的箭头来分析要强得多。
三、改“常规设计”为“放大设计”
在2015年江苏省小学科学优秀课评比中,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的陈强老师执教《杆秤的秘密》一课,老师让同学们称出一个桔子、两个桔子、三个桔子分别有多重,给学生的工具是药房里称药的小杆秤,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秤砣的移动决定桔子轻重的原理;紧接着老师把一袋桔子拎出来了,请同学们猜想能不能用这种小杆秤称出重量,同学们议论纷纷,争执不下,老师再通过实验证明不能称出重量,怎么办呢?这时老师取出一根长2米左右的自制大杆秤悬挂起来,在同学们的惊呼声中,把一袋桔子挂在秤钩上,用一个小小的砝码当秤砣,很轻松地称出了一袋桔子的重量。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砝码50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两”,如果秤砣用四个砝码就是“四两”,如果四两的秤砣还在原来的位置,那是不是能称出4袋桔子的重量呢?同学们齐声回答:“完全可以称出来。”老师又问:“如果把杆秤进一步加长,那四两的秤砣可不可能称起千斤重的物体?”同学们点头称是,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科学道理,也是阿基米德的‘撬起地球的科学道理。” 这一放大设计,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四、改“拓展设计”为“延伸设计”
句容市崇明小学的高荣平老师在2015年江苏省教科院小学基地学校科学学科专题研究活动中执教《液体的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时候,教材在研究水的这一性质之后就总结出“大多数液体都具有这种性质”,这样的设计显得说服力不强。高老师先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眼观察到水在加热时体积变大,而在冷却时体积变小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分组实验探究生活中常见的酒精、果汁、菜籽油、洗洁精在加热和冷却时是否也有像水这样的性质。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同步加热和冷却,观察原始液面、加热后液面、冷却后液面的高度并准确记录,学生发现这四种液体也有这样的性质,这时高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多数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时高老师继续延伸着这一问题的探究:“同学们,请你们比较这四种液体原始液面、加热后液面、冷却后液面的高度,算一算液面的差距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呢?”不少学生终于发现这四种液体热胀冷缩的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是对温度变化的“灵敏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灵敏度”高,加热后液面上升得多;有的“灵敏度”低,加热后液面上升得少。高老师接下来介绍:“液体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如果让你选择这四种中的某一种液体来制作温度计,你准备选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大部分选择酒精,高老师进行了否定:“事实上液体温度计不是这四种液体制作的,那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认为还有受热后“灵敏度”更高的液体,高老师揭晓答案,学生恍然大悟。老师又追问:“大多数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大多数气体、大多数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这一延伸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仅仅由单一个体的现象就概括到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得到发展,老师引导学生的探究是深刻而有效的。
当然,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还需要科学老师认真研读教材,合理整合资源,有效利用条件,发挥聪明才智。由此我们科学教师要时时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