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理解文本

2019-04-26李祖龙钱清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蓑衣农夫风雨

李祖龙 钱清清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辞优美、内涵隽永的古诗词。在理解这些古诗词时,若一味强调高雅的一面,学生往往如雾里看花,不能感同身受。如果以生活经验入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具体阐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此文本进行解读。

通过品读体会文本语言。这首词中最值得品味的一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大多数教学参考资料当中,“蓑”被当作“蓑衣”讲,这句话往往被理解为“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泰然处之”,在这种解读当中,“蓑”还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味,编者认为“蓑”,既是指具体的雨具,又象征着苏轼借以抵抗人生风雨的“豁达心境”。这种理解固然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蓑”字的巧妙之处不仅仅在于此,更精妙之处主要在于:名词活用作量词。“蓑”本义是“蓑衣”,但此处活用作量词。漫天的风雨岂是可以量化的?但诗人不拘常理,偏用“一蓑”来量化“漫天风雨”,正如唐诗中所提到的“树待袁宏一扇风”和“发冷一梳风”。本来是不可量化的“名词”,一下子变得具体而形象,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

除了形象以外,活用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体现出苏轼身上的桀骜和潇洒。漫天的风雨对于苏轼来说,不过“一蓑”而已,他吟啸徐行,将这世间种种困难,种种挫折只看作是肩上的一蓑烟雨,引导学生品读,才会让他们体会到苏轼的旷达与乐观。

通过联想把握人物形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联想,从而对苏轼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感知。“蓑”字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与“蓑”相关的诗句十分丰富,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在此也不单单是简单的雨具,还能够让人想到世外高人和隐士。苏轼是淡泊的、潇洒的,正如隐居世外的隐者,他的这种精神气质通过仔细品味是可以感知到的。

当然,学生可能会由“蓑衣”想到“农夫”,但老师不能轻易否定。苏轼虽才高盖世,但为人率真淡泊,与农夫为友甚至把自己当作农夫也是十分正常的,他更是自己说到“自喜渐不为人识”。因此,由“蓑衣”联想到“农夫”,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见解。

通过联想理解词语内涵。由于古诗词的遣词造句与现代白话文有区别,学生在理解体味时存在着障碍,因此通过联想,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对于理解古诗词句十分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有独到见解,只有教师对文本解读有个性,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除“蓑”字外,“一蓑烟雨任平生”当中的“任”字也是值得品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任”的字面意思,如要求学生用“任”字组词或造句。学生大多数都说到“任性”“任意”这类词,“任”字有特立独行之意,由此可联想到江湖侠士中的武林高手吟啸武林的做派,颇有点“茫茫江湖任我行”的意味在里面。苏轼的“任平生”,也体现出他与江湖侠士一般任风雨漫天、我自岿然不动的倔强以及面对困难和逆境的抗争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载体为文本,课堂教学侧重于对文本的详细解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对复杂的文本有所取舍,力求生活化、个性化,使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使高中语文课堂更为活跃。

猜你喜欢

蓑衣农夫风雨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going Coastal
蓑衣龙树之歌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