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师思维发展

2019-04-26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于其思维方式发展,因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统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等品质至关重要。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智慧水平,这是“名师出高徒”道理的体现。

一、教师思维方式发展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客观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要问题在于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世界发达国家业已把思维教育研究作为前沿课题,例如,思维训练研究居美国2018年教育研究热点之首。在其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从小就学会辨认人们常犯的逻辑思维错误,如没有充分证据便下结论,把关联关系当作因果关系,非黑即白的片面认识,夸大行为后果导致认知偏差,缺乏自主的盲目从众,罔顾事实真相绑架情感博取认同,以权威观点取代严谨论证,论人不论事以印象取代理性,歪曲别人观点的“稻草人”谬误,用批评别人的失误来转移对自己的批评,自己不懂便认为别人肯定错误,专找有利证据而选择性忽略其他重要信息等。这足以表明,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乃是新一代人的关键素养。

在我国,思维训练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我们一直无视思维在公民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中的价值,相对忽视了学生灵性对社会的发展和超越,甚或把适应社会文化习俗,培养“听话”的学生作为儿童教育的目标追求。尤其当下,不少教师身上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思维惰性,存在着严重的思维指导缺失和缺位问题,表现为讲授多、训练少,记诵多、思考少,就范多,突破少。受这种思维影响,教师往往优先考虑课堂任务和知识点,大量的讲授提问、批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精力,丧失了“自我决定”的勇气和能力。此外,学习活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方式,缺少敏锐的话题和有趣的故事;唯我独尊、师道尊严、人情至上的文化法则加重了知识转化的负担,使学习与生活呈分割状态;教师惯于按常态思考,按常规教学,照常理管理,极少考虑学生的思维感受和生活体验,具有诸多局限性。

事实上,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智慧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智慧发展重在彰显人灵性;社会发展重在提升人伦性。无论智慧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灵光。能否体现思维的灵动性,成为有效教育的分水岭。换言之,没有思维参与的教育只能沦为钝化智力的工具。新时代需要尽快将思维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以推动社会革新和公民核心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当善于发掘和承袭传统的优势思维,如中医的君臣佐使思维、兵法的风林火山思维、文学的起承转合思维、伦理的礼用中和思维等。另一方面,还应当善于创造新常态、新常规、新常理,提升新生活的思维品位,以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思维惯性。

二、教师思维方式发展有赖于多类思维的优化组合

学校教育工作纷繁复杂,进入新时代,各种新现象、新矛盾、新挑战更是层出不穷。要成为一名高水平教师,必须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潜下心来淬炼思维,拓展思路,探索新招数;务必解放思想,突破定势,发展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即要善于将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把点式思维、线性思维、平面思维与立体思维关联起来。培养人的问题需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实施,具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目标要求,可以具象为动机引发、概念感知、知识理解、规律揭示、练习巩固、实践应用等一系列具体活动。教师必须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注意运用点式思维抓活动节点、重点及难点,运用线性思维抓活动流程、动态及机制,运用平面思维抓活动平台、常态及稳定,运用立体思维抓活动部署、督导及改革。

二是将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工程思维与艺术思维融通起来。当今国际社会,基础教育通过不断改进业已形成了关注STEA的趋势——更加重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的有机联系。由于科学重在认识世界、解释自然规律,技术和工程重在改造世界、控制利用自然并化解社会发展难题,艺术重在强调对生活世界的美化和优化,因此,社会问题大多需要借助跨学科知识来解决。教师在担当学校教育责任、培育新一代公民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科学思维看待教育全局工作,提升教育谋划的严谨性;运用技术思维落实教育运行事务,提升教学方案的可行性;运用工程思维处理教育接续工作,提升教研衔接的连贯性;运用艺术思维对待突发事件,提升管理应变的灵活性。

三是让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跨界思维与网络思维互动起来。教师面对工作期待,要修业进德、有所作为,必须坚守自信,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特别是要结合时代需要,克服思维惯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注意运用逆向思维反推领导意图和学生意愿,运用发散思维理解同行苦衷和工作思路,运用跨界思维推动同伴互助和部门合作,运用网络思维应对复杂工作和危机事件,进而形成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四是使“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并行起来。习近平明示:“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教师作为公职人员,也应遵循这一要求。要运用战略思维,看待教育现实需求和学生发展方向,统筹相关因素,形成目标格局;运用创新思维,以超常或反常的方法观察与洞悉、质疑与发问、跨界与整合、探索与解决教育难题,提出与众不同的学理性方案;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分析教育矛盾的运动变化过程,利用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断改进工作;运用底线思维,预测和把控教育风险,守住学习、工作、生活的法律和道德底线,既做最具忧患的打算,又做最富理想的安排。总之,要努力把多种思维方式并行起来,服务于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化。

三、教师思维方式发展助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工作

教育无论作为科学还是艺术始终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思维品格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照教学相长原理,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思维发展的过程。如何通过教学生思维实现个人思维的渐进发展?

第一,分析并发挥教师个人思维的优势,展示教师个性化思维过程。陶行知早就主张要“解放头脑”,使学生的“特殊才能得以发展而不致枯萎”,增强其思维能力和“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即“教学生学”,既不是机械地陈述知识,也不是简单地展示PPT,而是要真正将思维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学习的思考过程。为此,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思维优势,依照思维的准备-酝酿-豁朗-验证规律,按步骤开展逻辑思维和数理思维训练。当然,教师的思维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与学生交往的生活场景里。教师必须把学习思维和生活思维联系起来,随时随地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形成正能量。

第二,感受并遵循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方式,理解其学生思维培养意愿。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特定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为此,他特别强调直觉思维的价值。直觉思维基于所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尽可能使思维者采取捷径实现跃进、越级发展,但以后需要用比较方法重新检验结论。知识学习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教材编写者在设计课程中做了充分预想和调研,教师自己,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其思维训练的意图。要知晓教学内容从哪里来、与上下节内容存在何种关系,教学内容以什么思维方式联结起来、与其他学科能否建立某种联系,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生活能否建立联系。通过各種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畅达的思维品性。

第三,熟悉并把握学生思维的现实特点,千方百计训练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如何思考的?真正的教育在于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怎么教;学生怎么想,教师就应怎么教。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用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把握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以及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正是基于儿童教育生活的考量。儿童思维往往带有直观、形象、故事性、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要注意运用游戏化思维方式,随时捕捉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做大量的思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故事化思维,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抢答、逆向辩论、独特表达、一题多解等方法,运用定义、类比、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方式开展训练。教学结束时,要注意运用生活化思维,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四,借力并利用管理者、家长、校友的配合,拓宽教育渠道,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提出一个基于三项思维构成的框架:其一,大多数判断和选择是无意中做出的,并无深思熟虑——自动思维。其二,思考和行动取决于身边人的所思所行——社会思维。其三,同一社群的人往往以相同的视角认识世界和看待自己——心智模型思维。社会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往往与众不同,而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教师要善于借助学校丰富的外部资源,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借助学术讲座、焦点对话、公司参观、户外游览、创新体验等渠道,通过正面思维、否定思维、差异思维、指数思维、迁移思维、融合思维、探究思维、优化思维等思维方式的成功案例,全方位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激励学生生成思维兴趣,获得思维体验,形成多元思维模型,追求个性化思维发展。

李保强

3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教育管理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儒家教育思想与教育文化、互联网教育,出版《教育格言论析》《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学校管理学》《课堂管理探论》等著作,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60余篇被CSSCI收录和引用。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