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研究

2019-04-26刘丽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通识教育

刘丽君

摘 要: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第二外语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显得越发举足轻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案追踪等方式对第二外语通识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探讨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以及针对多语种师资短缺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人才培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第二外语;通识教育;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145-03

21世纪是多元、多语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当代历史使命。在当今中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校内教育到校外培训,英语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只学好一门外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日益扩大的交际需求。同时,要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在世界各个领域都具有发言权,对世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培养掌握两门外语甚至多门外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时代之必需。

但是,我国的第二外语教育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第二外语通识教育的成熟教育经验,深化外语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并不断地升级和更新我们的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模式,这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大意义。

1 第二外语通识教育研究背景

“欧洲联盟奉行语言多元主义。”[1]早在1995年,欧盟就提出“在校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欧洲国家的语言”[1]。在今天的欧盟各国,外语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有近1/2的初中生会讲两门以上的欧洲语言。在美国,从幼儿园起,就双语学校盛行,还有不少三语学校。笔者的同事就曾经在美国的一所三语中学担任汉语教师。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明确把外语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在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后,近代大学建立初期,就将英、德(或法语)列为大学的必修课程,之后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对大学生应学习两门以上外语的要求。”[3]有些学校还对某些专业的本科生有必修第三外语的要求。

中国近代的外语通识教育实践由清华大学始。如今,清华大学的公共外语教育已开设多语种供学生选择。北上广浙也有一些外语师资力量雄厚的外语院校和综合类大学开设了第二外语公共选修课。但在国内大部分高校,作为通识教育的语种只有英语。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的高校,由于外语师资力量有限,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的开设仅限于外语专业学生和研究生,远远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广大学生的需求。

2 第二外语通识教育实证研究

2.1 问卷调查

2.1.1 受試者、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第二外语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需求,我们对五所高校(两所专业类院校,三所综合性院校)的38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和非外语专业学生制作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分别发放。针对外语专业学生,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第二外语的学习现状,第二外语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二是对第二外语学习功用的了解;三是对第二外语学习的需求和期待,以及对更多外语的学习需求。针对非外语专业学生,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学习现状(包括汉语和外语)和外语学习期待,二是对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的了解和学习需求。

此次调查都是通过“问卷星”网(一个专业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进行的,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随机红包,只有认真填写问卷才可以最终得到红包,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有效问卷率和所获数据的真实性及客观性。外语专业第二外语学习调查问卷回收9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非外语专业第二外语学习调查问卷回收387份问卷,经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存在17份德语专业学生答卷,所以有效问卷为370份。

2.1.2 数据及分析

以下是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做出的相关分析:

(1)外语专业学生

调查显示,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认识到第二外语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更加了解世界,并且对将来的就业也有用。

既然大多数人都认为有用,那就应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但是随后的对于第二外语学习效果的问题回答中,认为自己学得一般和不好的分别占50%和37.5%,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和不错的仅占3.13%和9.38%。原因是什么?

在对学生进行第二外语开设现状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其开设的时间段和每周课时量是满意的,但是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资料不足,其次是教学水平不高,然后是第二外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没有一起努力学习的同伴。

外语专业学生最期待学习的第二外语语种依次为:法语,日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其他语种。

与此同时,已经在学习第三外语的学生占19.79%,有第三外语学习期待的占66.67%。

(2)非外语专业学生

非外语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在未来就业影响中的期待都很高,希望英语作为自己未来入职单位的门槛的占27.13%,希望成为自己将来加薪的砝码的占15.5%,希望英语能够伴我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占35.14%,当代大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同时,英语(第一外语)学得好也延伸为对第二外语学习的渴望。对于第二外语的学习,认为有必要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占77.52%。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有71.32%认为第二外语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开阔视野。

非外语专业学生最期待学习的第二外语语种依次为:韩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其他语种。

对于“就你的观察和亲身经历,第二外语对就业是否有用”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回答“有用”的占到了83.46。这说明,学生对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外语需求已有足够了解。在我们调查的非外语专业学生中,甚至有10.59%的学生已经学习第三外语。同时,有66.67%的学生认为学习第三外语是有必要的。由此可见,学生对第二外语甚至第三外语的学习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2.2 访谈

我们对四家大型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以了解当代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于现有人才的语言培训需求和未来人才的外语需求。

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性企业对新人的外语一般要求持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第二外语要求相对较少,比如某城建集团、某国企工程施工单位。

但越是大型的企业,无论外企还是国企,对英语一般要求持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比如某大型建筑骨干企业集团,某国有大型机械制造公司,不仅如此,该类公司在新人入职后还要进行英语测试,然后分级确定基本工资。并且要求所有出访和外派人员,包括商务和技术交流人员均不允许带翻译,需要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该类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年都组织英语培训,中教班和外教班都有。该类公司推行国际化经营战略,将语言定位为人才工具,着眼于引进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对第二外语暂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就该类公司的战略和受访者的回答来看,如果会第二外语明显会在应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总之,在当今中国社会,第一外语已经是必备,同时第二外语也已踏上时代列车。

2.3 个案跟踪

我们对一名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这名学生是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选择了西班牙语。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两种第二外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以下均简称为“西语”)。基于对西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该学生选择了西语作为第二外语。其学习兴趣相对较高,在学习中比较注重对西语文化的了解和西语国家人文风俗的了解。但是由于该学生为学生社团干部,大三课程安排比较紧,学习第二外语的时间有限,所以他的西语学习处于班内中等水平。两年的西语学习,该学生感觉在西语上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在毕业应聘的过程中,该学生就遇到两三家公司看重他的西语水平,因为他们需要外派员工去中美和南美国家。最后虽然该学生没有去这几家公司,但对当初選择西语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大部分西语国家是拉美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正日益密切,所以去西语国家的工作机会相对较多。学习西语,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接触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还可以助力就业。

作为第二外语教师,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注意观察记录和反思总结。笔者所在的大学为理工类大学,学校驻地为省会城市,与综合性高校、北上广的高校不同,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师资相对短缺。譬如西班牙语在国际上属于使用范围比较广的通用语,但在中国的二线城市,西班牙语却属于小语种。一旦现任教师病倒或休假,课程就会面临停摆,因为找人代课很难。第二外语学习氛围也不够浓厚,很多学生希望在本省就业,但是本省内大型的国际化的企业不多,学生求职时能够用到第二外语的机会相对较少,只有外省生源、考虑出省就业和考研的学生对第二外语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对第二外语的认识不够,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它在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实用主义功效,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人文主义功效:多学一门外语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语言本技能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语言去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了解当前的世界,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培养国际视野,从容面对跨文化交际。

总而言之,高校要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就应响应当下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为目标,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现实发展为动力,逐步将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外语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4]。

对于外语教育者来说,“应当积极探求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使之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力求真正起到陶冶心智和发散思维的作用。”[5]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完美结合,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目前的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如散兵游勇,不成体系,而当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对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各类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构建科学、完备、规范的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3 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课程模式的构建要基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

3.1 针对培养外语专业多语人才

外语专业已有第二外语必修课,那就要从各方面增强第二外语的教学效果,同时第三外语和第四外语的课程开设也要跟上学生的需求,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其他语种也比较热衷,积极性很高,外语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强,因此要避免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发生。

3.2 针对培养非外语专业多语人才,这是重中之重

第一,可以开设外语第二学位,以学位的形式体现。作为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再有一门外语类的第二学位加身,就业竞争力无疑会增强。在笔者所在的大学,就已经开设了作为辅修的英语第二学位,可以提供更多语种的第二学位供学生选择。

第二,开设公共选修课形式的第二外语,以学分的形式体现。二外公选课的开设目标和要求必须清晰明确,课程开设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把二外作为点缀和摆设。因此,二外公选课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升学考研为目标,从传授语言基本知识的角度出发,注重实用性教学,教学内容主题化,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置教学内容和布置学习任务,强调技能训练,兼顾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工作与升学增加筹码。二是以促进个性发展,开拓视野和拓宽知识面为目标,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注重提高文化素养,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文化比较视野的拓展,导入启迪智慧、指引人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知识,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三,开设必修课形式的第二外语。针对有明确的第二外语需求的校企联合办学的学生,开设必修课形式的第二外语。因为学生可能学成之后就会被派往第二外语的所在国家,所以不仅要系统地进行第二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还要介绍该国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如有需要,还需提供与其所学专业知识有关的第二外语教学。

第四,针对师资短缺的小语种通识教育课程开展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外部教育机构汲取必要的营养。

第五,利用网络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远程教学软件,建立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自主学习平台,构筑多维立体、全方位、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弥补师资匮乏缺陷,达到后续学习的目的,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4 结束语

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仍然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不断升级和创新,这就需要国家语言战略决策的倾斜,需要高校领导层面和教务层面的共识和支持,需要每一位第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探索。让我们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