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类型个案分析及对策

2019-04-26韩园张桃姿赵红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个案分析同伴交往学前儿童

韩园 张桃姿 赵红岩

摘 要:学前儿童正处于由亲子关系向同伴关系的过渡时期,还未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恋。在家中备受宠爱的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并且此阶段幼儿正处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阶段,不善于主动去接近同伴,在交往过程中较为任性和霸道。以西安市某幼儿园为例,借用庞丽娟教授采用的“同伴现场提名法”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其同伴社交地位的类型。同时,选取各类型典型幼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交往类型;个案分析;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076-04

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自己年龄相近或相同的学前儿童之间的一种相互协作、共同活动的关系,主要是指同龄儿童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学前儿童社会关系中关键的社会关系[1]。此时,他们没有大人的拘束,可以更加大胆完美地表现自我,他们与自己兴趣相同年龄相近的儿童互相游戏,他们之间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他们在这种没有被大人束缚和约束、没有强迫服从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与同伴在一起自由畅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伴交往关系是一个儿童自我优势的体现,是学前儿童踏入社会的最初表现能力,是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人生观的建立之初。

一、典型儿童交往案例记录

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在西安市某幼儿园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四名典型幼儿(时裳、卓子、石头、静祎)为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四名幼儿同伴交往类型如下表所示:四名幼儿交往类型序号姓名年龄性别类型1时裳3岁女受欢迎型2卓子5岁男被忽视型3石头5岁男被拒绝型4静祎6岁女一般型1.时裳跟踪观察及记录分析

时裳是小班一个比较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并且长相甜美深受老师的喜爱。在课堂中她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听讲,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总能在第一时间说出正确答案。在课堂外她也深受同伴们的喜爱,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喜欢和小朋友们分享零食和玩具,早晨来校会大声跟老师和同伴问好,总能看到区域活动中不时有小朋友们去找她玩,搬小椅子坐座位时也都倾向于与她坐一起。以下是时裳一则晨间活动观察案例:

时间:2017年7月3日

观察场地:教室和操场

观察内容:晨间活动(早饭和早操)

具体案例:由于这两天刚刚收假,国庆小长假导致许多幼儿难以再次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早晨哭闹的幼儿越来越多。时裳来到教室后却依然蹦蹦跳跳,开心地对每个小朋友说:“萌萌,早上好;静祎早上好……”小朋友们都开心地回应着她的问好。只见她坐好之后拿起自己的小书包取出一袋糖,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颗,并走到哭泣的小朋友面前抱抱他们说:“不要哭了,等你吃完饭妈妈就来接你了。”哭泣的小朋友们情绪也渐渐稳定下来。早饭时间到了,她同往常一样总是积极地跑到老师跟前说:“王老师,您真辛苦,我帮你给小朋友们端饭好不好?”老师听到后也十分开心,让她给小朋友们分发面包。吃完饭后开始做早操,她总是领队的小标兵,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喊着口号带领大家做操,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

案例分析:分析以上案例可知,时裳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照顾同伴的感受,乐于助人,在行动上表现得十分积极友好,在说话方面懂得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在幼儿园里是老师表扬鼓励、重点培养的对象,也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同伴,在同伴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影响力。

2.卓子跟踪观察及记录分析

卓子是一名5岁的瘦瘦弱弱的小男孩,平时在班级里不爱说话,上课时思想容易跑神,爱发呆行动迟缓,在上课期间不爱主动回答问题,被老师叫几声才能反映过来,喜欢坐在角落里,不主动与小朋友们交流,有时候想要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可却常常被小伙伴们忽视,这时便会产生焦虑不安、难过等情绪。由于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他从来都不会犯大错,例如,跟别的小朋友打架,或者上课说话等,所以也往往会被教师忽视。以下是卓子一则区域活动观察案例:

时间:2017年12月13日

观察场地:教室“手工制作”活动区

观察内容:手工制作

具体案例:今天下午老师开展区域活动,在选择区域活动时卓子犹豫了好久,在场地外面转来转去,最终选择了人较少的区域,坐下之后别的小朋友都在开心地和同桌的小伙伴分享制作过程,并讨论他们要制作什么小动物,每次卓子想要插进去讲话,由于声音太小小朋友们听不见或者由于他说话太慢,总被小朋友们忽视。于是卓子就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别的小朋友讨论,并时不时拿起自己的制作工具静静地在那里剪裁着,也不再理会别的小朋友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始坐在椅子上发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同时,也不会主动去寻求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帮助,当有小朋友主动问他问题时,他表现得有些高兴但却因为无法帮助小伙伴们解决问题而再次被忽略。

案例分析:由以上案例分析可知,卓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性格内向,喜欢安静,胆小。他有较强的孤独感,渴望交流但又不敢轻易去尝试,他在生活中虽然不属于积极儿童但也不会让老师催促,因此往往被大多数同伴忽略。卓子在平时生活中不懂得如何去与同伴以及老师进行交流,并且他喜好待在安静的角落,这些地方都是老师最容易忽视的。在与同伴交往中比较害怕,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但也基本没有侵犯性行为,因此既没有同伴主动去喜欢他,也没有同伴主动去讨厌他,被大多数同伴忽视和冷落。

3.石头跟踪观察及记录分析

石头在中班是一個力气大、体质强的幼儿,在平时生活中性格暴躁,爱跟别的小伙伴引发冲突,并动手打人,行为表现不友好。他经常主动去找别的小朋友们交往,但由于在交往过程中抢夺同伴的幼儿玩具以及推搡别的幼儿,导致大家都拒绝与他一起玩耍,但他并不在乎有没有朋友喜欢他,依然我行我素,强行进入别的小朋友的团体中。在上课期间他总是离开座位乱跑乱跳,影响上课秩序。吃饭时总是将米粒洒一地,老师多次劝阻也无济于事。以下是石头一则区域活动案例:

时间:2017年5月16日

观察场地:教室整个区域场所

观察内容:区域活动

具体案例: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老师刚说完,石头就一溜烟地跑进表演区,开始给自己身上套各种各样的服装,一会儿大喊“我是奥特曼”,一会儿大喊“我是咸蛋超人,biubiubiu”,小朋友们都跑到别的场地不愿意跟他一起玩儿。石头玩儿了一会儿觉得没有意思后就跑到临近的益智区,看到几个小朋友们在堆积木,他跑过去后用金箍棒玩具将高高的积木一下子就推倒了,嘴里还说着“妖怪,看我不打死你”,惹得几个小朋友号啕大哭。之后又跑到画画区在别的小朋友的图画上面用蜡笔抹来抹去,又惹得几个小女孩哭哭啼啼。老师见状将他罚站在教室外面,然而他在教室外面便开始趴在地上说着“我要把你们都关进动物园去”,然后在地上滚来滚去,自己玩儿自己的。然后没有一会儿就又自己跑进来打扰别的小朋友活动。

案例分析:由以上案例分析可知,石头小朋友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性格外向、脾气暴躁,消极不友好的行为较多,容易冲动,容易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喜欢与小朋友们交往,但不懂得采用正确的方式,自己做错也不自知,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小朋友拒绝时他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得很开心。

4.静祎跟踪观察及记录分析

静祎是个6岁的小女孩,平时在班级中安静乖巧,当小朋友们跟她打招呼时她也会笑着回应,没人跟她说话时她也会安静地坐在一边。上课会偶尔调皮跟小朋友们交头接耳,老师提醒时她又会很害羞地抿抿嘴低下头。她尤其喜欢跟女生们玩儿洋娃娃、布偶换装游戏,在游戏中也会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而跟同伴偶尔发生冲突。在集体活动中会选择主动跟自己打招呼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度。以下是静祎一则户外活动案例:

时间:2017年10月19日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内容:户外游戏活动

具体案例:准备开始户外活动了,小朋友们在教室外面站好了队伍,而此时的静祎还在教室里慢悠悠地喝着水,看到小朋友都走了之后才慢慢地放下水杯去找小朋友们。她站在队伍的最后面时不时低着头玩弄自己的手指,这时萌萌拉着她的手说:“静祎,我们一起去玩儿跳跳床好不好呀?”静祎抬起头很高兴地说:“好呀,我们一起去玩儿。”于是她们手拉着手一起去玩儿游戏了,慢慢的小朋友们越来越多,静祎越玩儿越开心,但却一直拽着萌萌的手要和她一起,最后两人又一同玩儿了滑滑梯和跳格子,在整个户外游戏活动中她们俩一直待在一起玩儿游戏,即便有别的小朋友介入,静祎也一直跟萌萌一起。户外运动结束后回到教室,静祎的表现与刚才的热情截然不同,又默默坐在座位上玩着自己的手指头。

案例分析:由以上案例分析可得出,静祎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行为表现一般,积极程度和消极程度没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如果有人来主动接触她,她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如果自己一个人时也会比较沉默寡言,同伴中有些乐意与她玩耍,有些也不喜欢跟她一起。她的情绪状态也较为稳定,不会大喜大悲、大哭大闹。

二、四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的影响因素

1.家庭方面

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关心对幼儿心理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最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幼儿在与社会接触时的社会性发展和同伴之间的相处关系[2]。

时裳的父母都是性格温和的人,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采用民主的方式手段,会积极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同时他们又不会过度溺爱孩子,当孩子犯错时会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是打骂以及惩罚。在平时假期一家人会经常外出旅游,增进感情,父母会经常鼓励孩子去和别的小伙伴交流,以及教会他们分享和友好。

卓子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将卓子放在奶奶家代养,平时基本不和孩子有过多的交流,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成长培养都采取随意的态度,对幼儿缺乏关爱,他们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使得孩子在生活中会采取消极的生活态度,缺乏远大的目标[3—4]。

石头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极高,但却只注重孩子的外在发展而忽略内在要求,基本不带孩子外出旅游与社会接触,导致其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孩子将自己在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带到与同伴的相处过程中,蛮横霸道任性,不懂得如何友善地与同伴相处。不能接受别人做影响自己的事情,脾气暴躁容易发火[5—6]。

静祎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很高,偶尔会带孩子出去旅游,但很少交给她与人相处的方法,孩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摸索。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感情一般,家庭氛围较为平淡,养成了幼儿不急不躁的性格,偶尔会跟父母谈谈关于学校的一些事情,但父母很少有耐心听完。当孩子考试成绩较为优秀时会夸奖孩子,犯错时也会训斥孩子。

2.教师方面

教师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幼儿的评价、鼓励以及关注度影响着幼儿同伴交往方式的改变,决定着同伴交往的发展方向。教师在生活各个环节中与幼儿互动情况越多,幼儿便会越来越积极主动,教师对各个不同类型的幼儿影响不尽相同。大多教师主观意识上更喜欢懂礼貌、积极主动、性格活泼开朗的幼儿,对于不怎么表现的幼儿,教师往往会在大多数情况下忽略他们;对于被拒绝型幼儿,教师虽然关注度较高但却不怎么喜欢这一类型的幼儿。因此,同样会忽视对他们正确的培养。越表现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越被忽视的孩子越不被教师所重视,会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三、学前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对策

1.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应改善家庭教养风格,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家长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明白过度的溺爱和忽视都将会给幼儿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發展[7—8]。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导致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小孩儿转圈圈,生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生怕自己给孩子的不够,导致幼儿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严重影响幼儿同伴交往关系的的发展。家长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当幼儿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导致被刮伤蹭伤时,应该先搞清楚事情的缘由以及问题所在,然后用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一味地不管对错维护自己的孩子,导致幼儿在园里横行霸道[9]。

其次,家长应注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了解幼儿发展需求。家长应该在孩子幼儿时期就重点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经常带幼儿出去与社会接触,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的小朋友交往交流,指导他们独自去小卖部买自己需要的物品。教会他们如何对长辈使用礼貌用语,对同龄的幼儿如何友好地进行分享,使他们自己主动地参与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当中[10]。

2.教师方面

首先,要改变歧视态度,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有问题的幼儿,对于被忽视的幼儿和被拒绝的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否则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受欢迎的幼儿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变得越来越好,而有问题的幼儿越来越被忽視和被拒绝,变得越来越沉默,不爱交流[11—12]。因此,教师在平时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被忽视幼儿回答问题,或者给予他们创造说话交流的机会[13]。

其次,有目的地创设情景,锻炼幼儿交往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应该有目的地为儿童创设交往环境,尽量让幼儿分组进行活动,保证每个幼儿都不会被忽略。多进行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性格的人物,以此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交往行为,在分享游戏中教师对于积极分享的幼儿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利用正强化来鼓励其他幼儿进行模仿,使受欢迎的幼儿带动整个班级友好交往的氛围。

四、小结

这四种类型不同的学前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表现的形式千姿百态,在对这四名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明显地发现时裳小朋友总是在同伴中处于中心地位,她在交往的过程中积极快乐,经常愿意和同伴分享玩具,可以很好地与每个小朋友相处,没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她总是有很多亲密的朋友;而石头小朋友则总是被同伴排斥,具有许多的破坏性行为和不良行为,极度活跃又极具攻击性,基本没有小朋友愿意与他亲近;卓子和静祎则总是处在教室或游戏的边缘地带,他们比较害羞,自身不具有攻击性,但对攻击行为表现为退缩,不敢自我表现,很少主动与同伴交往。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儿童在交往的过程中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不同,各自所获得的成长体验和社会性的发展也不尽相同,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往往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应注重研究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幼儿同伴关系发生障碍的原因,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幼儿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

那么,什么样的儿童更加具有魅力,更加有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许多研究表明,受欢迎的幼儿在心理上会更加积极主动,充满快乐更少感觉到孤独。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受欢迎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交地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中,父母和教师应形成合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

猜你喜欢

个案分析同伴交往学前儿童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从“粗暴”到“温柔”的改变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