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妆造型中的“意与象”

2019-04-26韩盼娜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豫剧意象

韩盼娜

摘要:意象美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在戏曲化妆造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剧本身的“意”进行收集、提炼、确立等多个流程之后,继而完成“象”的具体呈现,使得“意”“象”二者完美结合,创作出反映历史、打动观众、紧跟时代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意象   戏曲造型设计   豫剧   大汉贤后

中图分类号:J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167-02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我国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说法。而“意象”第一次正式提出并将其纳入审美范围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到“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中的这个“意象”当时指的是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这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总结。此后,这一术语在我国多数文艺理论家使用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被广泛运用在各个艺术门类中,从一定角度和层次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艺术情趣。

一、戏曲化妆造型中的“意”“象”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意象美是中国戏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兼具“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特点,有着自己完整的美学体系。“意象美”具体在戏曲化妆造型设计中,“意象”就是指的集知、情、意一体,它包含化妆造型设计中“意”的情感体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和“象”的直观感受(人物形象、人物特征),这是在抽象观念和理性思维主导下对审美对象的艺术感悟,是设计者主观与客观感受相结合的艺术象。

梅兰芳先生是戏曲化妆造型改革的先驱和集大成者,早在1915年就为《嫦娥奔月》设计出了只留两绺大片贴于两颊边缘的“贴片子”方式,头上梳两髻,上下叠成“吕”字形,右边玉钗斜插入髻,左边戴翠花,可以说仙气飘飘。1916年梅先生为《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设计了“品字髻”,头上正面梳3个髻,旁边戴翠花或珠花,使得林黛玉看起来端庄又不失灵动。在此后的《太真外传》《麻姑献寿》《霸王别姬》《西施》等诸多剧目中,梅先生根据自己的意象美学意识,根据不同剧目不同的“意”,设计出相应的“象”。梅兰芳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主要是他造象之始,不只立象,使得客观之象和主观之意相辅相成,以此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从梅兰芳先生在化妆造型方面的艺术创作中,我们能可以将意象称为“表意之象”,根本意思就是寓“意”之“象”,它的所有功能都是对设计者意念、情感、审美等要素的体现。它不但要起到美化形象、愉悦观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象”让演员和角色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角色之间都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化妆造型中“意”的提炼

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化妆造型是表达角色性格、思想的载体和媒介,通过造型形态设计能够传达精神、文化等层面的意义与象征性。也就是说“意”是创作者的情感体现,不仅直接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和环境的情感,而且还折射出了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在众多的元素中进行提纯,凸显出最能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审美的“意”呢?这个过程包括基本信息的搜集和意象语汇的确立两个方面。

(一)基本信息的收集

在戏曲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客体都具有多個闪光点,我们必须将这些闪光点进行系统的搜集和分析,这个收集有效信息的复杂过程包含人物信息、人物关系、历史背景、导演要求、演员素质等,这些基本信息是开启树立“意”的先决条件。然后我们创作人员再根据这些先决条件从提取相适应的物象、情感、意趣等,分析总结对角色意象中的物质构成元素及内在构成逻辑完成初步的类型总结。

2018年,笔者担任豫剧《大汉贤后》的化妆造型,这部剧说的是西汉薄太后辅佐汉文帝以德化民、孝廉治国的故事,塑造了薄太后以国家大局为重、心系百姓冷暖安危、大义灭亲的一代贤后形象。在创作伊始笔者就开始搜集本剧的诸多有效信息,首先考虑的就是时代背景。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这种盛况和本剧中的皇太后薄姬的仁善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是皇太后簿姬经历过纳入后宫、临幸受孕、随子入代、尊为太后、福荫家族等诸多坎坷,却依然能任善待人。第三就是剧中的薄太后和反面角色薄昭的关系乃姐弟关系。最后就是汉王朝宫廷贵族的基本发式就是就髻,日常生活中基本以坠马髻、垂云髻、白合髻等比较流行等。

仅仅是这几句概括性的语言,就能感受到信息量如此之多,在众多的信息中,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提炼,确立最终要呈现的意象呢?

(二)意象语汇的确立

在戏曲造型设计中,意象信息的提取决定了整个意象构思,而意象构思与所要展示的内容和主题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化妆造型设计的不同可以决定整部剧、整个人的不同定位,所以在搜集的有效信息中提取正确的意象语汇是关键的一步。

还以豫剧《大汉贤后》为例,剧中故事发生在文景之治年间,所以整部剧的化妆造型还是以华丽、大气为主,具体到女主角薄太后的化妆造型上,就必须进行严谨的分析。首先是她身居太后之位母仪天下,其次有着复杂坎坷的经历却有着一颗仁善的心,最后就是剧中和她处在对立面的是当年跟着自己随子入代、同甘共苦的亲弟弟薄昭。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后汉书下》对薄太后有着同样的评价:“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只。”

综合史料的记载,根据导演的要求以及本剧故事呈现等有效信息后,笔者决定确定薄太后既要展示出母仪天下的大气,又要有与百姓心贴心的地气,面对情与法有着英雄断腕的正气,面对姐弟之情的和气与对自己兄弟怒其不争的叹气……。换而言之,这也是薄太后这个“意”的确立,只有确立了这样的一个“意”,我们才能通过提炼、加工、转换等手法形成与内容和主题相呼应的“象”,从而达到“意”“象”合一的艺术效果。

三、化妆造型中“象”的体现

在化妆造型设计中,“象”指客观形象,是化妆造型创作者对物体的直觉感受,广义而言包括组成要素和排列组合两个部分,组成要素说的就是点、线、面、色以及这些要素的物流特征,例如线的长短、疏密;色的冷暖、厚薄;面的衔接、覆盖等。排列组合就是创作者用自己内心的艺术情感,对相同的组成要素进行了不同的排列组合,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意”“象”处理在传统戏曲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在豫剧《大汉贤后》中,妆面上笔者就借鉴了传统戏曲的一些处理手法,根据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把薄太后归类于青衣行当,底色用的偏浅偏淡,发式也采用了汉朝最能体现贵族身份的“高髻”,在基调就上和属于花旦和闺门旦韩月、属于老旦的韩月奶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薄太后对手戏最多的就是男一号薄昭,根据年龄和性格,基本定位是须生。为了让薄太后和薄昭有一个既对比又相融的既视感,笔者在两位主演的妆面处理上进行了行当的变异手法,在薄太后的妆面上融入了老旦和须生的元素,面红使用些许的朱红色,眉形借鉴了传统戏曲中须生的眉形,并转换成大刀眉和柳叶眉的结合体,凸显出薄太后正义果敢、胸怀天下的须眉氣概和慈祥温婉、悲悯苍生的母性柔情;薄昭在保证须生妆面上借鉴了一点花脸脸谱的元素,将眉毛和眼睛进行了夸张性和象征性的处理。这样的处理使得薄太后和薄昭在同台时达到了您中有我、我中有你却又性格迥异、人格彰显的视觉效果。在排列组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提的是在“私访”一场中,笔者为薄太后设计一顶道冠,以此和历史上薄太后崇尚道学相呼应。

在戏曲化妆造型的过程中,其实“意”就是内在美,是剧中角色情感思想的升华;“象”就是外在美,是承载剧中角色情感思想升华的载体,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的,只有二者统一和谐,意象的抒写才会完整呈现。所以在处理“意”“象”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基于对事物外部和内在特征的深刻认识,基于主体的内心感受,继而做到“意”“象”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演员不仅拥有明丽美好的外在形态,而且更渗透出剧中角色强烈的内在情感,才有可能使得剧目成为反映历史、打动观众、紧跟时代的佳作。

猜你喜欢

豫剧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看豫剧的古往今来,说豫剧的亦刚亦柔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