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生态内涵

2019-04-26萨如拉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

萨如拉

摘要:《草原英雄小姐妹》作为“少年红色经典”,内容丰富而深刻,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熠熠生輝,诸多评论家对其进行过不同角度的评论。本文积极尝试从人与自然的生态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从此角度来看,《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深刻反映着人类与自然两者之间的生态内涵,作品中展现出的自然、社会等生态形式,带给人们一系列启示。

关键词:《草原英雄小姐妹》   人类自然   生态内涵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162-02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2017年上映的以草原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影片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两位蒙族小姑娘龙梅和玉荣冒着风雪、抢救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而改编,生动地展现了草原儿女为保护集体财产,勇敢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画面,讴歌了她们为保护集体财产,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自我的高尚品德。影片由蒙古族导演包·那音太执导,娜木罕、忽蓝主演。生态自然观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主要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开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道德为人们所日渐重视,正确的生态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重要启示。本文尝试从生态思想切入,深入分析作品中展现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内涵,希望对草原生态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一、人与自然的交流

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和爸爸妈妈住在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大草原。这里水草丰美、风光秀美、远离城市喧嚣,大草原在他们眼中是非常友善而亲近的。影片中有诸多镜头表现了龙梅、玉荣一家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龙梅一家人以放牧为生,她们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是这片草原像温柔、美丽、慈爱、包容的母亲抚育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她们,给予她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给她们一个温暖的家,让她们有归属感。

(一)对自然法则的运用

生态学家刘钟龄先生曾指出:“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恰恰构筑了天、地、生、人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历史条件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高效和谐的优化组合。”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在与自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行程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终结果,并找到了一条草原、人、牲畜三者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游牧是草原人民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中获取的最佳生活方式,龙梅、玉荣一家人在大草原上生活了多年,她们在游牧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处处体现着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思想理念。她们穿的蒙古袍是最具“生态”特征的服饰,它可以一袍多用,行可当衣,卧可当被,适合草原多变的天气和游牧生活;她们的日常主要食品是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奶食品,干制的奶食品适合游牧生活中的长途跋涉、便于储存;她们的蒙古包安装简易、拆卸容易、便于运载,从结构、形状、布置和颜色均适合在大自然这一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她们的主要蓄力和交通工具是马和勒勒车,具有流动性和季节性的游牧生活中,牧民要运载着生活用品,跨过草原、山脉、丘陵、沙漠等地形,马和勒勒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二)对自然的崇敬与情感

“万物一体”自然观认为生态环境与生命主体是无法分离的两个要素,宇宙中所有生物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源与环境均为大自然所提供,人类不应无知、盲目、自大地想要征服、凌驾于自然之上,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万物与自然有着盘根错节、密密麻麻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发展。从生态系统整体观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大草原象征着自然,龙梅、玉荣一家人热爱和赞美大草原,尊重并敬畏大自然,她们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影片中,龙梅玉荣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慈祥的母亲,她热爱草原上所有的生灵,在教育两个女儿的时候,她说“羊羔、牛犊是草原上的精灵,人类要爱护它们,蒙古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要爱护草原上的生灵,草原上没有这些精灵,草原会失去颜色的”。受到母亲的影响,龙梅、玉荣也深爱着草原上的生灵。姐妹俩在放牧时躺在草地上,望着白云,联想到骆驼,骏马、乳牛和牛犊等草原上可爱的动物们,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暖和魅力;她们和其他同学学生团结救陷进泥潭的母羊;玉荣因梦见自己心爱的黑眼睛小羊羔死了而伤心不已,哭泣着醒来;姐妹二人全心全意看护好生产队的每一头羊。这些无不体现着龙梅一家人对自然界深厚的情感,与敬畏之情。在草原上陪伴她们的小狗、小羊、骏马都是她们的朋友。龙梅、玉荣一家人热爱、尊重这里的每个生灵,视它们的生命如同自己的一样珍贵。其实,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它们没有高贵低贱之分,只有尊重大自然,敬畏生命,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人与自然的斗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组成人类生活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是息息相联的。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要自觉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希望改造、征服自然来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状态,但自然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虽然人类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认识并改造自然,但自然界并不依赖人的认识和改造而存在,有时大自然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暴风雪突然袭击了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大草原。新宝力格公社集体羊群遭受巨大打击,正在看护集体羊群的龙梅、玉荣小姐妹为不使生产队遭受损失,冒着生死,在寒风凛冽的暴风雪中搏斗一天一夜。两人始终追赶羊群,最终保住了集体的羊群,却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尽管龙梅、玉荣一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却也无法阻止、征服、战胜自然界中不可控的自然灾害。

三、启示

(一)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管人类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类本身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来自自然。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生产和再生產活动都以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例如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立生态文明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错误的发挥、也有正确的发挥,两者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错误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为获取经济利益,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毫无节制地索取,造成自然环境严重透支,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在正确认识、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服务人类社会。我们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善待自然中的万物,摆正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合理确定对自然的索取和付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类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丽娜,王衡.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生态内涵[J].环境与发展,2017,(10).

[2]李淑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N].光明日报,2018-06-04.

[3]陈涛朋.草原文化的生态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张景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刘玉芳.探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J].学周刊,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