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音景观的艺术化思考
2019-04-26陈蕾董宸
陈蕾 董宸
摘要:20世纪70年代默里·舍费尔(R. Murray Schafer)教授提出有关“声景”(Soundscape)的艺术理念,该理念从审美的角度设计声音素材来进行艺术创作。本文通过阐述“声景”艺术的理念,探讨“声景”艺术的艺术特征,完成关于“声景”艺术的思考来体现这种艺术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声景 艺术特征 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176-02
“声景”(Soundscap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声音学家、环境学家默里·舍费尔(R. Murray Schafer)教授于1977年出版的《世界的音调》一书中提出的,“声景”一词,来源于“视觉的风景”(Landscape),意为“声音景观”,即听到声音,在意识中就会出现相应的景观。
一、何为声景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认知世界的基础,人类获得的9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完成的,视觉占85%,听觉占10%,人类往往对眼睛获得的信息记忆更深而忽略耳朵听到的声音。早期“声景”概念的提出,目的是把“声音”这种无形的信息元素置于自然、人文和科技的环境中对其构成、影响力进行分析。默里·舍费尔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自然为上”的理念,其目的是在人类群体和声音环境之间找到生态平衡,保护正在消失的声音和声音环境,进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声景”属于声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被一些建筑师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尤为突出。我國自古便有利用声音激发审美客体关于意境瞎想的先例,如南北朝诗人王籍所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通过蝉鸣和鸟鸣来突出山林环境的宁静幽深。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这样的声景有许多,比如风声与植物造型形成的声景,流水声与凉亭形成的声景等。声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能够带来听觉的美感,补充视觉体验,拓展空间深度。
默里·舍费尔教授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发起了一个名为“世界声景项目”(World Soundscape Project)的世界性研究项目,是最早出现的关于声景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发起了关于现代音响生态学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从音响生态学的角度找出能够平衡人类群落和声音环境之间的声景。这个项目的实际操作方法是开展关于声音景观和噪声污染的教育以及整理世界范围内的声景和收录濒临消失的声音和声音环境。这项关于声音景观的研究内容在加拿大乃至欧洲的学术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吸引了更多的作曲家和环境学家加入进来。
二、“声景”的艺术特征
(一)声音景观的艺术化前提
声音景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理念是利用经过设计的声音创造景象。视觉和听觉有着交互作用,视觉、听觉等多种人类感觉系统总是共同作用于人类复杂的日常生活,视觉系统提供空间信息,听觉系统填补视野之外的空白。当人类从听觉获得声音信息的同时,大脑会想象声音信息所带来的视觉形象。声景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在与声音环境的联系上,当声音信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超越原本声音信息的内容。而声景作品的创作前提是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审视声音素材,将它们整理成艺术作品让听众体验声音的美感,使得听众感受到这种声音带给人类的美。
(二)声音景观的艺术化要素
默里·舍费尔教授提出“声景艺术”有三点构成要素:主旨声音(Keynote Sound)、声音信号(Sound Signals)、声音标记(Soundmark),这三个要素支撑了声景作品的艺术内涵与情感表达。
1.主旨声音
主旨声音是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声音元素,在声景作品中主旨声音通常指揭示特定空间特征的背景声音,这类声音在自然环境中通常指风声、流水声、鸟鸣、动物的叫声等,在城市环境中通常指汽车引擎声、工地施工的声音等。主旨声音会无意识地被倾听,它们虽然是无意中被听到的,但是不能被忽视,主旨声音像美术作品中的底色一样对观赏者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深层的影响。
2.声音信号
声音信号通常作为前景声出现,要被刻意倾听。这类声音在听觉上具有警示作用,比如铃声、汽笛声、号角声和警报声,它们能够传达更为复杂的信息。
3.声音标记
声音标记指某一地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这类声音能够确定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像地标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声音标记的独特性能够提醒听众身处在这个区域之中。
三、声音景观的艺术化创新
(一)音乐艺术中的创新
声音景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源自作曲家对于声音本质的探索,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1.在电子音乐中的创新
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中,声景艺术与电子音乐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不少电子音乐作曲家都创作过声景作品,使得声景艺术被更多人接受。一些著名的电子音乐作曲家在声景作品的创作中融入音乐创作的思维和作曲的理念,使得声景艺术更具有欣赏性。在声景作品中使用经过处理的声音,不仅丰富了声音素材,还使得声景作品更具有可听性。
加拿大作曲家巴里·特卢克斯(Barry Truax)在1978年出版了《原音生态学手册》(Handbook for Acoustic Ecology),这部作品中收录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素材,可以让读者直观地从听觉上理解“声音景观”这种艺术形式。德国作曲家希尔德加德·维斯特坎普(Hildegard Westerkamp)在1989年出版了声景唱片《沙滩漫步组曲》(Kits Beach Soundwalk),这张唱片中的作品调动了听众的听觉经验,所达到的音响效果和人耳平日听到的声音有所对比。
噪音音乐也在电子音乐的范畴之中,而噪音音乐无论从音乐美学还是创作技法上都与声景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噪音音乐”中,“噪音”并不是不必要的或者负面的声音,而是一部音乐作品的“声音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声音来构建所需要的声音景观,进而获得人们的关注。
2.在流行音乐中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感官刺激的追求,流行音乐呈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声音元素被运用在流行音乐的作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声音元素是人声的念白,短则几句话的旁白,长则长达半首歌的创作阐述。无论哪种人声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贴近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而表达歌曲意境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使用环境声烘托气氛。比如在英国创作歌手MIKA的作品《Rain》的结尾就是用了真实的雨滴声音来创造声音景观。
(二)电影艺术中的创新
电影是以“再现”为创作目的的艺术形式,真实的影像和声音是能够最大程度上还原时空的元素。声景艺术的声音素材中大量使用未经过处理的自然声音,这类声音运用在电影中可以极大程度上还原特定空间的声场。
1.描述环境
声景艺术中的主旨声音多数是未经处理的自然声音,这类声音作为衬托的背景聲音对于环境具有明确的指向作用,这类声音在电影中能够提高环境的存在感,加深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而声景艺术中的声音标记有着明确指示某一地域特征的作用,声音标记代表着该区域中最具有特色的声音,例如听到号角的声音,就会联想到原始部落,这也使得声景艺术中的声音元素成为电影声音的重要元素之一。
2.补充视觉空间
声景艺术强调声音作为环境的主体,用声音填充立体空间。电影所能展现的视觉空间是镜头内的二维世界,但是能够展现更广的三维听觉空间。比如一个主角特写镜头,观众只能从这个镜头看到主角的面部活动,但是却不清楚主角所处的环境,但是有了声音的补充,我们就知道主角是身处大风呼啸的山谷中还是淙淙流水的小溪旁。声音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声音景观的想象空间。
(三)装置艺术中的创新
声音景观艺术中的声音是经过设计的声音这使得声景艺术更具有包容性和可能性。由于装置艺术需要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展示精神文化的艺术形态,观众需要置身其中,所以在装置艺术中加入声音景观的元素,就能够让观众获得视觉和听觉双重的艺术感官效果。
著名的装置艺术“The morning line”在2011年维也纳黑山广场展出,该装置艺术与声音景观艺术相结合,声音设计方面有47支音响构成,从装置的不同角度制造音响效果,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四、结语
声音景观以艺术的形式在短短的40多年间得以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各种艺术形态的作品,这些作品唤起人们对生存环境中声音元素的重视,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随着艺术家们对声景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尝试,更多内涵、更多形式的声景作品被创作出来。声景作品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探讨环境中的声音,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声音应当作为遗产被保护与记录。
参考文献:
[1]Schafer,R Murray. (1977).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Random House, New York
Truax, B. (1978), The World Soundscape Projects Handbook for Acoustic Ecology. A.R.C. Publications. Vancouver.
[2]Hegarty, P. (2007). Noise/Music, New York & London,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