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洪进《壮乡组曲》音乐风格和演奏分析
2019-04-26桑毓蔓
桑毓蔓
摘要:《壮乡组曲》是我国杰出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倪洪进创作的钢琴组曲,这套组曲包含了《船从远方来》《歌墟》《摇篮曲》《酒歌》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不仅能独立成曲同时又能统成一章。创作灵感来源于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浓厚的民族风格突出了中华文化的内在含义。作为中西音乐文化结合具有艺术创新特点的钢琴组曲,演奏方法的应用和作品音乐主旨的传递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演奏者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演创新奏技巧才可以完整的表述作品深层的文化含义。因此,本人拟通过对《壮乡组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演奏中能够更好地展现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钢琴 音乐风格 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13-03
一、《壮乡组曲》的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
倪洪进1935年出生于浙江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父倪秋平是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琴师。1947年她考入上海国立音专接受了专业的钢琴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受教于周广仁老师,1954年起留学苏联,五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80年代以前我国唯一在苏联学习深造的中国钢琴家。
倪洪进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钢琴音乐。先是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然后发展到以民族音乐风格进行自我创作。1979年,倪洪进跟随参演的部队前往南宁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周年庆活动,之后,她便开始在广西地区进行大量的采风,深入了解当地的习俗、风土人情等,并深受体会与启发,《壮乡组曲》即是她在当时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二、《壮乡组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分析
(一)第一首,《船从远方来》
这首作品的音调素材源自于广西武鸣,表现了广西地区秀美的风景。乐曲为三部曲式,其中A段是一首船歌,音律主要集中在低声部,给人一种小船正从晨雾中缓缓驶来的意境,乐曲中渐强渐弱的音调分布,也体现了“船乎远乎近,从近至远”的动态画面。曲中两小节的简短引子,使听者能够联想到漓江之水的潺潺流动,通过琵琶声色来表现流水,以及增加密集度和扩宽音域的方法表现流水从“小波浪”慢慢发展成“波涛”的气势,如谱例1所示。
演奏时,左手大指要立起来,便于突出旋律和统一音色,声音尽可能的低沉。右手伴奏要尽量轻合与柔缓,与左手的主要旋律形成显著区分,这样演奏出来的效果在听觉上就会有船歌与水声两种不同效果。当旋律第二次出现时,右手的伴奏变成六或七连音,波浪声得到进一步增强,给人一种船正在由远至近之感。演奏过程还需充分把握声音的横向层次感,伴随音符的高低走向以生动的塑造音乐情境。
《船从远方来》从最开始的十六分音符下行音阶就成功捕获了听众的耳朵,将听众带入至一幅壮丽的山水图中,而这也正是《壮乡组曲》的主要音乐风格。
(二)第二首,《歌墟》
《歌墟》主要展现的是壮族人民歌墟节日的活动气氛,ABACA回旋曲式的使用非常确切生动的展现出了电影式的画面切换特征。5小节的引子取自主题,高低音区的相互应和体现了乐曲“对歌”的主题,也预示着接下来的盛大节日场面的开场
A段(6-25小节)5/4拍,不规则的特殊节拍使用,很好的体现了此部分音乐所表达的“男女对歌”的自由场景。需注意的是,简短的A部分,作曲家通过不断的改编织体方式(包括出现双手交替弹奏)不断丰富和声效果,直至引出B部分(26-41小节)。此部分表现的是欢快的舞蹈场面,演奏时对节奏特点的把握是准确呈现音乐效果的关键,同时音乐通过两次转调进入A部分(42-62小节)。
此部分是主题的二次陈述,复调手法,两个相互独立的旋律在不同声部间陈述穿插,演奏时需注意两个声部的独立统一关系,使用“音后踏板”可以保障两个旋律衔接的流畅。乐句的起和收应注意缓和,尤其是句尾,需做减弱处理以贴切的表现壮族民歌“山间回声”之特点。本段结束前有一段连续八度音,演奏时应注意手架子的支撑,需通过此段强有力的演奏把乐曲推向高潮。
C部分(63-79小节)重点注意左手的半音化下行,是壮族特性旋律音调的体现。最后A是主部主题的第三次出现,3/4拍子的使用将热情洋溢的壮族节日舞蹈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主要演奏技术是,需把握本段音乐中对一些民族乐器如铜鼓等的模仿,明确刻画律动特点和打击乐声响的同时,需兼顾主要段律的清晰进行,将载歌载舞的场面持续推进至渐行渐远。
(三)第三首,《摇篮曲》
《摇篮曲》篇章的曲调参照了广西民谣——《宝宝睡的香》,这是一首在广西地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摇篮曲。摇篮曲在广西地带分為多种类型,曲调柔和而缓慢、抒情而甜美。歌词主要是五字句,并运用大量的叠字。例如《宝宝睡的香》中的歌词片段:“妈妈去种田,给你拾果果,果果多又多,果果香又香……宝宝睡得好,宝宝睡得甜。”歌词中塑造了一个伟大又慈祥的母亲形象,通过歌词我们也能更好的了解作曲家在创作《摇篮曲》时的情感体会,如谱例2所示。
(四)第四首,《酒歌》
《酒歌》描写的是壮族人民在欢庆聚会的日子里,豪饮歌舞,充分展现了壮乡人民粗犷豪迈又不失诙谐的民族特征。三段式的曲式结构将热烈的舞蹈分为三个场面进行了展现:
A部分(1-41小节)乐曲开头以壮族民歌中特有的酒歌节奏配与左手的打击乐声响来开场,紧接着用“托卡塔”的形式进一步渲染塑造热闹喧哗的场景。需注意在本曲中,音程、和弦在不同位置要有不同的弹奏方式与音乐表现力。作品最初八小节旋律中鲜明的节奏和二度尖锐的音响是由右手弹奏,和鼓乐相似,左手通过一组平行五度音程反复八次来对节奏进行肯定。所以,此处的双音演奏需注重力量的通畅、声音的肯定,不能有强或燥的音色。之后的八小节,音律变成了左手低声部,这时的右手音程不再起主要作用,演奏过程不能过强,只可当成衬托音律来使用。19-33小节是本段的第二个音乐形象,矫健有力的步伐仿佛是男性化舞蹈个性的体现。
B部分(42-91小节)此部分转调为降E宫,音乐变得柔美歌唱起来,似乎是与A段中男性化舞蹈片段的应和,以体现“动静对比”“男女应和”之意。演奏时应注意放松和乐句间自然流畅的呼吸。从58小节起,其素材取自A部的酒歌和托卡塔节奏,经过较长的连接段推出最终的高潮即A部分(92-113小节)。
再现部的材料取自A部,经过一次转调后,用一连串的双手托卡塔式八度最终将整个热烈的舞蹈场面渲染到最高潮。低声部连续三次全音阶八度下行既是演奏的难点也是音乐的特色,全音音阶的使用模糊了调性感,使得民族风味愈加浓厚,如谱例3所示。
三、《壮乡组曲》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我国少数集演奏、教学、创作于一体,同时在钢琴艺术传播、钢琴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专家,倪洪进的这部作品不仅使用了先进的现代作曲技法,还充分融合了壮族风情、民族曲调,是对中西文化结合的钢琴组曲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作品不仅开辟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新方向,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在大力提倡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这部优秀之作,必将得到更多听众的共鸣,必将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更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洁慧.浅析《壮乡组曲》——对钢琴艺术民族化创作的探索[J].音乐创作,2014,(05):121-123.
[2]吴鹏飞.倪洪进《壮乡组曲》中的民族风格分析[J].音乐创作,2016,(05):93-95.
[3]刘冬昕.倪洪进《壮乡组曲》中《歌墟》与《酒歌》和声应用分析[J].音乐创作,2017,(01):152-154.
[4]赵涛.纵情放歌,你唱我和——钢琴曲《壮乡组曲》第二首《歌墟》中的主题贯穿与调性变奏分析[J].音乐创作,2011,(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