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创新性研究

2019-04-26陈尧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建筑

陈尧

摘要:文章针对昙华林2016年开始的改造计划经行解读,了解此次改造计划对昙华林的种种影响。从三个方向进行说明,一是以前的昙华林,它的优势以及问题所在;二是改造的必要性,昙华林的改造是有必然性的;三是改造中的昙华林出现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昙华林;拆迁改造;文化与商业;古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25-01

昙华林,一条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形成于明清两代,关于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街内多昙花,故叫“昙华(花)林”,一种是街内养花都用坛子养,一个坛子养一枝花,故叫“昙华(坛花)林”。位于武昌东南角,花园山与螃蟹岬之间,长约1.2千米,但却有50多处百年老建筑,是“活的武汉近代史书”。

一、昙华林改造前期调研

(一)昙华林街区优势概述

武汉政府对昙华林街区的扶持与投入是昙华林崛起的一大原因,加上昙华林周边有湖北中医药大学、文华大学文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具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为昙华林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加上昙华林街区复杂的文化建筑(仁济医院、瑞典教区、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主教公署大楼、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崇真堂等)為创业者提供创作灵感,在短短十年内就在武汉市中心地带绽放出一朵昙花。

(二)昙华林及其周边规划劣势

昙华林主街上的光鲜亮丽并不能掩盖背后的落后与破败。与昙华林主街相连的得胜桥路是周边地区最大的菜市场,拥挤与混乱是这里的常态,人流量巨大,鱼龙混杂,盗窃事件时有发生。而在交通上,并没有直达昙华林的公交,而在昙华林及周边也没有太多的宾馆和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这些都会让游客的旅游体验变差。

二、改造的必要性以及推动力

(一)排除危险的必要意义

在拥挤昙华林山体上排列着一片片低矮的房屋,这些房屋老旧破败,有些房屋以木桩支撑勉强就住,这些房屋已失去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火灾等突发状况更是束手无策。

(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在这些“危房”中生活,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自然不会有多好,昙华林处于武汉市中心地带,居民的生活水平应当处于武汉市前列,但因为昙华林的特殊性,这片区域迟迟未能改造升级。居民希望通过拆迁改善生活水平或得到收入,但店铺主并不希望改变现在的经营环境,改造与拆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场动荡。

(三)现代商业综合体

昙华林的店铺特色是支撑昙华林景点的最重要部分,但现在的经营模式已经太过落后,依旧停留在店铺各自发展相互竞争,散如满天星,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店铺如今都靠买情怀来兜售产品,价格相比约提高了六成,这对新客户是很不友好的。

(四)文化成功规划及案例

关于武汉市的景点,本地人可以随口说出十几个,但外地人却只知道一个黄鹤楼,对于与黄鹤楼毗邻的昙华林都不了解。两地的人气与知名度天差地别,在硬实力上黄鹤楼历史悠久,对建筑的维护也尽善尽美,昙华林虽也拥有600年历史,文化杂糅多种多样,但对各方面的深入与维护都不如黄鹤楼。

三、改造带来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交通系统混乱的不良影响

距离昙华林最近的地铁站有两个,一是螃蟹岬,二是积玉桥,两站分布在昙华林的两端,但从这两站分别进入昙华林却是不同的风景。从螃蟹岬下车,是修建完善的商业街“泛悦汇”,视野开阔,远处是高楼;从积玉桥下车,需要绕过施工场地,穿过拥挤的小巷,不到两米宽的小巷需要供居民摆摊、行人行走和车辆通过。昙华林原本为步行街,在开始施工后,因交通压力开放车辆通过,这就导致了昙华林内塞满了车辆,这对游客的体验是毁灭性的。

(二)过度商业化对昙华林发展的反作用

昙华林忠实的游客大多数是文艺青年,来到昙华林大多是为了感受昙华林的气氛,是为了“逛”。新入驻昙华林的商业街“泛悦汇”有着最为现今的营销模式,但这并不适合昙华林,逛泛悦汇感受不到昙华林的氛围,也没有文艺的感觉,只有满眼密密麻麻的商品和冲动消费的欲望。泛悦汇在这里体现的是“购”,即便商品价格比昙华林内要便宜很多,但顾客依旧寥寥。

(三)老街店铺改造导致的昙华林缩水

老街的缩水只是暂时性的,源于瑞典教区的征收休整,预计会搬出465户居民,对教区内15栋建筑原貌原址修整。首先是征收阶段,源于2016年开始的征收计划到如今已接近三年时间,只利用一道围墙强制征收了临街的十几家店铺,对居民区的征收难度要远远超过预期,加上拆迁改造休整的时间,这无法开业的十几家店铺要注定淹没在这场风波里。

四、昙华林改造带来的社会意义

其实昙华林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历史与文化,也不在于林立的文艺店铺,而在于它浓重的生活气息。像是在武汉快节奏的大背景下,昙华林就如同儿时生活的延续,所有的过去,好像都可以在昙华林重现,这才是昙华林的诗意所在。这份烟火的艺术值得每一个人珍惜,对昙华林的改造没有让它失去那份独有的味道,是修复不是改变,是将这份诗意传承,是每个武汉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指导教师:杨毅

猜你喜欢

古建筑
让古建筑保持原有样貌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山西古建筑保护及对策
如何拍摄古建筑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山西古建筑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前景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运用现代技术构建古建筑防火安全保护体系
古建筑的保护及其框架下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中国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