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价值追寻本真主动作为发展思维

2019-04-26雷红霞

教育界·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主动发展

雷红霞

【摘要】教学变革关心生命成长,更关注智慧生长。我们要悟透教材、凸显价值,借助载体、追寻本真,有向开放、拓宽视角,多维探究、发展思维。要立足学生视角,把握数学本质,关注核心素养,创设数学活动,捕捉课堂资源,有效集聚生成和交互反馈,促进能力提升。

【关键词】凸显;追寻;主动;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新课程标准,基于学校“cheng”文化“博爱·诚信·博学·创新”的核心精神,我们就“如何让每个孟小人展现精彩纷呈的自我,成事成人、成长成才”展开近三年的实践研究。

一、悟透教材,凸显价值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教师应充分解读教材,发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实质,架构任务型问题串,小问题大研究,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以任务型问题串推进教学。问题1:回顾在数学中哪些知识可用字母表示?为什么用字母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字母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问题2:“启明在学校诚乐广场捡到人民币(  )元,请丢失者到演播厅认领”。对于这则招领启事,请把它填完整。问题3:摆一摆三角形:怎样求所用小棒的根数?你如何来表示?能想出比用文字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吗?当学生初步知道符号表示数的好处后,面临复杂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主动用符号去表示数及数量关系。问题4:根据刚才所学,完成下列填空:学校博爱楼报告厅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面多1个座位,则第2排有(  )个座位,第10排有(  )个座位,第n排有(  )个座位。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不变的数,也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教师要立足更高视角审读教材,顺应学生思维,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让知识建构有养分。要巧用生活素材,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萌发数学思维,丰富核心素养。

二、淡化形式,追寻本真

数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思考。课堂教学应淡化过程的“平稳流畅”,关注学生认知困惑点,选择科学匹配的教与学方式,努力追寻数学本真。

例如,“负数的认识”教学结构:1.从温度中了解正、负数。①情境引入。(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老师从大家熟悉的音乐和画面中收集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信息,仔细观察这些温度计,你知道些什么?(同桌交流)②任选两个城市的温度作比较。比较上海和北京最低气温,当学生回答说“不一样”,教师故作镇静:北京和上海的温度不一样吗?让小组讨论,并把各自的想法记录下来,资源收集呈现。学生有的用语言表述,有的用图示描述,还有的用“+”“-”表示。呈现的每种记录教师都给予肯定。然后教师提问:那你们现在能否正确判断这两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是否一样?2.从海拔中进一步认识正、负数。①利用课件介绍吐鲁番和珠穆朗玛峰,采用闪烁虚线的效果让学生认识海拔。②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海拔。3.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量用正负数表示?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源于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引领、自我的反思等相互作用。在经历过程中、在思考与反思中、在拓展与运用中,学生充分地实践体验,展开数学思维,让知识建构有根基,实现对问题本质及其来龙去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三、有向开放,拓宽视角

课堂教学应对活动中具体的“人”有深层次的关注,设计清晰的活动路径,尊重学生多元的理解和表达,放大活动价值,展现更多的交往互动,开拓学生视野。

例如,“认识元角分”中的“自主探索,掌握新知”环节:1.说一说: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小组交流合作:将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讲给小组成员听,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到的。随后指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补充,教师随机揭示人民币“面值”的意义和人民币的单位。2.分一分:小组合作将材料袋中的人民币分类。一种分为2类,纸币和硬币,另一种情况根据人民币的单位分为3类。谈一谈:在生活中用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可以买些什么物品?

教师要开放心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打开思路,有向推进,生成丰富资源,生发智慧,让课堂时时闪烁智慧的光芒。

四、多维探究,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结果性目标,又要彰显过程性目标。教师应提供有“生命”的材料,集聚核心,搭建支架,以核心任务引领学生一步步从已有经验向未知领域进行多维探究。

例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中创设铺垫性情境: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君君、乐乐、昊昊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君君投中16次、乐乐投中13次、昊昊投中18次。提问1:你能比出哪位同学的投篮成绩好一些吗?生成资源:(1)能,直接比投中次数;(2)不能,因为不知道投篮次数。提问2:仅仅根据投中次数无法判断谁的投篮成绩好一些,补充条件后为:君君投篮25次、乐乐投篮20次、昊昊投篮30次,那现在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投篮成绩好一些?为什么?生成资源1:学生比不中的次数。(师举例:甲投5次中3次,乙投200次中了198次,他们都2次没投中。你认为他们投篮的水平一样吗?)很显然,比差不合理。生成资源2:求和。有意义吗?投中次数只是投篮次数的一部分。讨论辨析引出“投中的比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聚焦新问题,探讨新方案,交流新认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促发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经历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体验由模糊—顿悟—清晰的成长过程,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启迪深度智慧。

我们要探寻童本视野下的教学之路,创造适合于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多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关注学生即时需要、瞬间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捕捉课堂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资源集聚生成和交互反馈,关心生命成长,更关注智慧生长。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工一.数学教育新视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培根.浅析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J].快乐阅读,2012(12).

[4]潘小福.小学数学教材的专业化解读[J].小学数学教育,2018(3).

猜你喜欢

主动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巧用“展示台”,让学生爱上识字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