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诚扶贫 融通民心 国际减贫的中国答卷

2019-04-26郭爱群

中国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减贫

郭爱群

谭卫平绝对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有经济学博士海外留学、工作的丰富经历,还是个扶贫工作通、专家型干部,他在国务院扶贫系统工作22年,先后担任过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行政人事司副司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单是接受他专项培训授课的发展中国家中、高级官员就超过了2000人次,而和他接触的国际扶贫组织和减贫对象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谦和、儒雅、健谈的谭卫平,生活中爽朗、随性,工作中却低调、含蓄。接受采访,也均无例外地要求仅谈工作而不旁涉。

谭卫平说,他的故事很简单,就两字:扶贫。

扶贫,绝不仅是谭卫平的个人故事,更是国家故事。

贫困是个国际性问题。扶贫、减贫是执政为民的初心所系,国际扶贫、减贫更是大国责任的义务体现,责无旁贷。

自2004年5月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 《关于建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谅解备忘录》 至今15年。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在繁重的国内减贫、脱贫任务压力下,在国际扶贫、减贫领域,又主动肩负起了什么样的大国责任?彰显了什么样的大国风度、为国际减贫扶贫事业贡献了什么样的中国智慧和行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近日接受了《中国周刊》 记者专访,这名学贯中西、长袖善舞的国际扶贫官员,在娓娓道来中,为我们廓清了国际扶贫减贫的中国答卷。

致力国际减贫交流合作的成就清单

中国为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在致力国际减贫交流合作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中国答卷:成功打造了多层次的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将国际减贫合作纳入了国家援外框架,资源统筹,发挥更大融通国际民心实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国际减贫培训体系,开展中国减贫经验分享专业培训,传播中国文化和智慧、拓展了国际组织合作关系,深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减贫领域的经验共享等。

《中国周刊》 :您是“扶贫通”,直接参与组织和见证了近15年来,中国国际扶贫减贫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今天,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行政施政,平台思维很重要,有平台,交流合作才有依托,才可持续、走得远。我国目前已经搭建的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大概什么样?这个平台有“多高” ?

谭卫平:我国搭建的这个平台规格比较高,是多层次的国际知名的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减贫交流活动纳入国家外交大局。

近年来,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开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同时积极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外交和援外战略。如何充分发挥中国扶贫的特色和优势,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扶贫的成功经验,全面总结新时代中国扶贫理论思想、政策措施及最佳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扶贫故事、实施好中国扶贫援外项目,这对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有挑战,才会有成就。

这个国际知名多层次的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具体体现在:成功举办了9届全球性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成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在2015年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

“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被纳入《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 和已经签署的《 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6—2020)》,成为宣传中国减贫政策与实践,以及交流中国治国理政经验的另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而“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于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并于当年更名为“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这些都是高规格,有现实影响力的国际间的活动平台。

《中国周刊》 :中国在国际减贫事务中有了强大的平台依托,为国际减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工作实务上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抓手,落实平台责任,让国际信服呢?

谭卫平:我们主要是成功将国际减贫合作纳入国家援外框架,资源统筹,发挥更大融通国际民心实效。

就是把扶贫减贫项目作为抓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项目实施,来体现国际减贫扶贫的中国平台的效力。比如首次使用国家援外资金成功实施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村级减贫示范合作项目。

為落实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东亚减贫合作倡议”倡议,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2014年推动实施了“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项目选择老挝、柬埔寨、缅甸3个国家试点,在每个国家选2个项目村,项目实施期为3年。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计改善、能力建设以及技术援助等几部分,以改善该国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村庄的发展活力。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在柬埔寨建成村级活动中心,基本完成贫困户厕所改造项目。缅甸项目村饮水工程建设已经启动,老挝即将开工建设村级道路、饮水工程、学校改造、村级活动中心等。

为帮助当地村民实现生计改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组织的专业人员已经入村开展产业项目的调研和设计,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同时,还对当地提供了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的服务:开展项目管理培训,组织受援国有关人员到中国参与开展扶贫项目管理、合作社建设和运营培训等能力建设活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多次派专家赴当地开展项目技术指导和支持。

而且,我们还设计推出了 “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并列入李克强总理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倡议,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同时,还在“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框架下创新性地开展了“中非青年减贫与发展交流项目”等。

《中国周刊》 :经济学家米塞斯在 《人的行动》 中认为,因 “人有决断力,有自由意志,有改变主意而致崭新可能性的想象力,从而让他明天的行动和反应,在具体形式上异于昨天和今天。” 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再加上国外的国情有别,那中国又是如何紧紧抓住“人” 这个主导力量,来落实国际扶贫减贫举措的呢?

谭卫平:我们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创立之初,就确定了建立完善的国际减贫培训体系,开展中国减贫经验分享专业培训,传播中国文化和智慧的方向,并把它作为全球专职从事减贫、培训、交流和合作的国际平台。目前,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面向国际的国际减贫培训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下,针对不同需求,为133个国家 (地区) 的3758名中高级官员与扶贫工作者举办了139期减贫培训班,在培训品牌培育、体系拓展、教材开发、基地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国际上专职从事减贫培训的重要基地。

在2014年,南非学员DlaminiEliasSibusiso参加了由南非农村发展与土地改革部委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承办的 “南非农村发展与减贫研修班”系统学习中国扶贫开发经验,并赴四川实地考察了农业大棚等产业发展项目。回国后,他致力于将中国的减贫经验在南非落地生根,将在中国学到的社区发展经验以及大棚蔬菜等农业种植技术和经验,成功创业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创业案例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评价。

来自孟加拉的学员MAHBUBAHASIN曾公开说:“我从这次培训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我认为在孟加拉国,中国在太阳能发电、电子商务、农业服务中心和医疗保险系统领域的经验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强国内减贫经验理论总结与案例开发,成功引进国际减贫经验。“国际减贫与发展丛书” 列入国家 “十二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 系列丛书至今已连续出版七年; 《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 一书获得第二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还负责起草了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参与编辑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等。

《中国周刊》 :在国际减贫这个大平台上,中国毋庸置疑是主角之一,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今后会不会在国际减贫事务上唱独角戏?

谭卫平:中国在国际减贫事务中,将一如既往地不唱“独角戏”,还将继续跳“集体舞”。

我们不断拓展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组织合作关系,与“粮农三机构”多次开展国际研讨等活动,深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减贫领域的经验共享。探索开展了“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建设,作为服务“南南合作”的减贫知识分享平台,中外减贫案例数据库,为国内外扶贫工作者交流分享减贫知识经验提供快捷平台。

自2011年起,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坦桑尼亚总统府计划委员会及中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坦桑尼亚实施了 “中坦减贫学习中心” 项目,借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 “整村推进” 模式,和通过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减贫的核心经验,为非洲提供借鉴中国开发式扶贫模式的实践案例,并使之成为中国在非洲的减贫和农村社会发展示范基地和实地交流平台。

项目实施六年以来,为项目社区建设了一座社区服务中心、一套人畜饮水设施并修整了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入约人民币500万元,全部投资来自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申请的对外减贫合作财政预算资金。该村共189户农户参与了项目组织的示范活动,在中国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成立了互助合作组织,为参加项目的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和小额資金支持,指导示范农户进行了种植业和小规模养殖业的示范学习活动。参加项目的农户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效率获得显著改善,对参与项目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项目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中坦两国主要媒体均对项目进行了宣传报道。该项目也成为我驻坦使馆的公共外交依托点之一。

可供国际借鉴的扶贫减贫中国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总结起来,中国的减贫经验是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不仅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形成了有效减贫的中国方案。

《中国周刊》 :在长达22年的个人扶贫工作实践中,您认为,在反贫困领域内总结的“中国经验”里有哪些可供国际分享和借鉴?

谭卫平:我国经过40多年改革探索实践,发起了扶贫奔小康攻坚战,并已进入关键的决胜阶段,30多年来,中国已经成功地使8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而且还将继续下降,这是新时代很了不起的成就。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我们有执政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也是中国减贫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具体表现为我们有执政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高效的决策和强大的执行力,以及还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此外,中国有效减贫的扶贫减贫方案中,还有许多其他含金量同样很高的中国经验,可供国际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和借鉴。

首先是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是中国减贫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经济上的高速增长,为中国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帷幕,同时也是中国大规模减贫过程的开端。

其次是坚持政府主导,既制定长期减贫规划,又确定年度减贫目标,常抓不懈。在扶贫开发不同阶段,中国政府都及时发布了重要的战略性减贫政策文件,1993年中国政府发布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和2011年,中国政府分别发布第一个和第二个为期十年的扶贫开发纲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对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作出战略部署。

《中国周刊》 :在实际操作上,有些什么样的可供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具体措施?

谭卫平:中国经验,其中还有重要的一项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减贫实效。

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我们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对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的贫困人口因人因地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地方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提高扶贫实效。

中国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的策略,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既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来支撑脱贫攻坚。

为保证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等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同时,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坚持从严要求、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此外,中国政府还十分重视发挥市场在减贫中的配置资源、吸引资本、激发活力的作用,所推行的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扶贫等模式,都是希望通过市场的力量将贫困农户有限的资源转化为资产,使得贫困农户也能成为市场的经济主体。

国际减贫,重在融通民心

全球性的贫困问题,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尤其需要各国赤诚相对、通力合作。做好国际减贫合作,重在融通民心。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在繁重的国内减贫、脱贫任务压力下,在国际扶贫、减贫领域,主动肩负起了大国责任,彰显了大国风度。

《中国周刊》 :因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人们难免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中国自己还有一定数量的需要扶贫减贫的人口,为什么还要拿出钱和资源去帮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扶贫减贫。您长期参与实施扶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又是专家型领导,您对公众的这个疑问怎么看?

谭卫平:如果有这样的疑问,也正常。就是和我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中,一些人也会有同样的疑问。但最终他们都会从一开始的怀疑、观望,到后来接受和热情拥抱我们、欢迎我们,这有一个认知、了解和接受的正常过程。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但主动肩负的是大国责任,而且我们国家目前倡导的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有别于西方国家设立的援助机制。

中国的国际扶贫行动,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而且还充分考虑受援国基层社区百姓的需求,用派员亲自参与扶贫的方式来实现国际帮扶。此外,这一新机制将合作国视为伙伴,让对方充分地参与到减贫合作项目的管理中来,使其有平等感和拥有感。这种新型的国际减贫合作将有利于改善合作国的民生,促进民心相通,为 “一带一路” 國家之间合作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础,同时进一步巩固中国的对外友好关系。

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展的国际减贫合作项目为例,项目通过与受援国的各级相关机构和基层群众进行合作,充分采纳基层多数群众意见来设计亟需的项目。在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自我 “造血” 能力。中外合作、联合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当地行政管理者的减贫能力。

2016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的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一条便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它们既是一份造福人类和地球的行动清单,也是谋求取得成功的一幅蓝图。”

也就是说,国际减贫,各国有责。

中国减贫经验十分丰富,廣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中国减贫成效最显著、创新经验最突出的减贫模式、经验和减贫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和共享发展的平台和机遇,为本地区的减贫发展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文中配图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提供)

中国在全球消除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行动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世界银行在2005年与中国及其它国际机构联合创建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我们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密切合作实施世行在华的贷款项目,并开展南南知识交流活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在中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知识交流、能力建设和扶贫项目试点,推进全球减贫领域的南南合作,发挥出日益积极的作用。我们期待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加强合作,开拓创新,致力于在全球消除贫困,促进共享繁荣。

The World Bank was a co-founder of IPRCC in 2005 together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partners. We have been working closely with IPRCC in the World Bank-financed poverty red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South-South learning programs. IPRCC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active role in facilitating SouthSouth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for global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knowledge sharing, capacity building, and anti-poverty operational pilots in China and som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on-line and off-line. We look forward to more joint efforts and products with IPRCC to end poverty and share prosperity globally.

Paavo Eliste, World Bank Lead Agriculture Economist for China

猜你喜欢

减贫
报告
湖南省农业减贫的间接效应研究
试论大理州民生改善中的“减贫”问题及建议
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村减贫效果影响研究
支农贷款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
扶贫,我们在行动
中国的减贫成绩单
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和减贫的研究进展
湖北省恩施州减贫问题探索
各国领导人论“减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