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减贫的间接效应研究
2017-07-31张小云
张小云
[摘要]“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起始年,深入探究公共政策减贫效应的本质显得尤为迫切。文章紧扣公共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贫困减缓这一逻辑脉络,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分阶段探究了湖南省2001-2015年公共政策对于减贫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及其在各个时间点的减贫作用强度及其动态演变,同时根据得到的结论为今后减贫的政策改革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减贫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扶贫事业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村级扶贫阶段(2001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扶贫的工作重点开始由县级转向村级,以村为单位,在全国确立14.8万个贫困村,有效缩小了扶贫对象范围。扶贫目标也由单纯解决温饱上升至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这一阶段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01-2010的这十年间,全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1.5%,由2001年的9422万人减少至2010年的2688万人,近2/3的贫困人口在这一阶段脱离了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7.4个百分点,由之前的10.2%下降至2.8%。到了2011年,中国的扶贫事业进入另一个阶段扶贫攻坚决战阶段(2011年到2020年)。这一阶段的扶贫工作重心进一步发生转变,由原来以村为单位的分散式扶贫转向集中连片式扶贫,将独立分散的贫困村集中归纳,确立了14个连片特困区,由国家统一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负责,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扶贫工程规划。扶贫对象也进一步精细,实行贫困户建档立卡,确保扶贫对象精确到户及个人,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地区特色产业和贫困自身发展能力,力求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以及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随着连片开发新举措与精准扶贫方略的融合推进,中国农村贫困进一步得到改善,截止到2014年底,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减少至3518万人,相比2013年减少了15%,贫困发生率下降2.9个百分点,达到17.1%(以2010年确立的贫困标准线计算)。通过梳理上述两个阶段的扶贫工作特征,不难发现,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减贫政策正在不断创新升级,不仅有直接通过转移性支付的救济式减贫,还有通过扶持地方性产业,由产业带动减贫的间接性减贫,系统分析政策对于减贫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有助于洞悉政策减贫的本质,通过梳理历年来政策减贫直接与间接效应的变化规律,能够为今后的减贫政策改革提供思路与建议。现今中国的贫困人口基本都集中在农村,中国扶贫实际上就是农村扶贫,而农业作为贫困农村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对于农村贫困的减缓至关重要(蒋辉,蒋和平,2013)。且从上述两个阶段的扶贫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2011-2020)》)可以看出,不管扶贫方式如何转变,国家在制定扶贫政策时对发展农业始终保持着足够的重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业发展在扶贫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在探究公共政策对减贫的间接效益时,便从农业发展着手,建立了一个由公共政策推动农业的发展,进而由农业发展带来减贫效应的逻辑联系,并以此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分阶段探究了村级扶贫阶段和扶贫攻坚决战阶段中公共政策对与减贫的直接与间接作用。
二、状态空间模型设立與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选取
本文分别以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第一产业人均GDP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公共政策、农业发展与减贫效应的发展水平。选取湖南省2001-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年份的《湖南省统计年鉴》和《湖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少量年份缺失数据,则通过年均增长率计算得到。
(二)状态空间模型的设立
状态空间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动态时域方法,它将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并入到可观测模型进行联合估计,既能够捕捉到不同时期系统内部变量关系的动态特征,也能够很好地克服变量之间由于结构变动所带来的不能估计或者估计偏误的问题。从而克服了最小二乘法只能观测状态变量的平均效应,不能观测状态变量的动态效应和变化过程的缺陷,达到分析和观测系统真实状态的目的(苏静、胡宗义,2015)。状态空间模型包括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状态方程反映的是在输入变量作用下某一时刻动态系统的状态,观测方程描述的是变量与系统状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文建立三个观测方程来分析公共政策对于减贫的直接与间接效应:①被解释变量减贫效应(Iny)对解释变量公共政策(Inx)和中介变量农业发展(Inm)的观测方程;②被解释变量减贫效应(Iny)对解释变量公共政策(Inx)的观测方程;③中介变量农业发展(Inm)对解释变量公共政策(Inx)的观测方程。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