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古诗文教学中“穿越”策略初探
2019-04-26陈钰文
陈钰文
中国古诗文不但语言优美、感情丰富,而且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广博的思想,但对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佳的中职生来说,古诗文的学习是难中之难。本文借用流行元素“穿越”一词,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后简称《定风波》)教学设计为例,以期探讨古诗文教学的接受策略。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国古诗文有着与现代汉语不一样的语言习惯、情感基调和思维方式,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即使其蕴藏着真善美,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广博的思想,但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上,古诗文仍像紧箍咒一样,一出现就让学生头痛不已:一个“古”字似乎预告了它们听着无趣、学着无用、弃之无憾的命运。再者,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佳,积极性不高,学习古诗文自然如隔万重山。古诗文就如一首催眠曲,在课堂上宣告“睡神来了”。
此外,由于中职学校基础文化课不断被边缘化,多数文化课教师思维陈旧、方法老套,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古诗文教学中则表现为照本宣科,停留在解释字词句、介绍背景和生平、总结中心思想。课堂已经枯燥无味,课后又不能反复诵读、发酵思想,教师无助、学生无趣,古诗文教学效果为“零”。
二、对策:带着问题去“穿越”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文,但喜欢各种“穿越”神剧。“穿越”剧的模式是:当现代人回到过去,和古人促膝长谈,从古人那里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或者将当代人的思维注入古代,或者将古人的情理带回现代继续运用,古今和谐相处,互为火花。这就是“穿越”带给角色和观众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而现在提出的古诗文“穿越”教学策略,就是要调动和利用这种在场感和参与感,以中职生的真实生活需求和学习需求为教学目标,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设计合理的课堂流程,以激發学生对古人之敬慕、对古诗文之好奇,以此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感悟和运用,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穿越”策略有一个基本流程:遇挫——穿越——对话——自省。现以苏轼的《定风波》教学设计为例,具体分析“穿越”策略的实际运用。
1.遇挫:合理创设“麻烦”情境
遇挫,即在创设教学情境时,给学生制造“麻烦”,并告知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将找到解决办法。古诗文和学生相隔少则百多年,多则两千多年,如何吸引学生变得更加重要。在学习《定风波》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苏轼的生平、时代以及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为避免简单直接进入新授课,教师通过对比手法先进行“遇挫”情境创设,带着学生 “穿越”时空、进入角色。为此,设计了4个问题,详见下表:
由于“遇雨无伞”这个“麻烦”非常生活化而且容易排解,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而且,假设了遇到一千年前的苏轼,强化了学生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似乎真的就在身边发生一样,学生的兴趣迅速被激发,他们禁不住要问:“遇雨无伞”这等常见的事情,有什么可怕的?苏老先生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还能有什么新启示?于是学生自觉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诗词的世界。
这一环节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麻烦”的设计要紧扣课文,是教师教学目标的铺垫,在《定风波》的教学里,感受苏轼以小见大的生活智慧和阔达洒脱的人生观是重、难点,所以情境创设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二是“麻烦”要生活化和可解决,不能让人望而却步;三是“麻烦”的解决方法最后必须在课文中找到,强化古诗文的现实指导意义。
2.穿越:在文本细读中找答案
穿越,发生在遇挫之后,即假设学生与古人相遇,一起寻找面对麻烦的方法。这个环节有两个路径可选择,一种是当代人回到古代,另一种则是古人“穿越”,在《定风波》的讲解中,我选择了第一种,而且做了更细致的人物形象设计和场景设计。假设学生穿着运动鞋和防水运动服,带着“苹果”手机和蓝牙耳机,骑着山地车,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雨天,遇上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你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对话和有趣的事情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我和苏轼不一样的雨天》的学案,供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②③④栏属于文本细读,是常规的讲授内容,也就是说,穿越环节并非标新立异,而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并将其发展,因为文本细读是一切理解性、感悟性的教学目标的基础,再新潮的教学模式,也不能脱离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只填写②③④栏,缩短不了学生和《定风波》之间的距离感,苏轼就像一个等待解剖的外星人,准备被解剖为各种空格。而“穿越”策略的运用,则多了①“我”的加入。正是由于“我”的加入,通过古今对比,苏轼不再是遥远的古人,而仿佛是学生身边的朋友,苏轼的情感和思想更加亲切和真实,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能提高。
这个环节中,不管是当代人回到古代,还是古人回到现代,都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人物造型设计要逼真合理,当代人的造型要以学生的喜好为原则,加强真实性,古人的造型想象要尽量还原古人的习惯,利用差异冲击学生的思想,激发求知欲。例如《定风波》的学生形象设计,则融入了学生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其次,“穿越”只是一个手段,掌握基础知识、细读文本和思想感悟才是根本教学目标,在上述表格中,重点还是在对文本的解读;再次,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要简单明了,符合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在上述表格中,就已经将上下片划分好,并给出了解读的角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3.对话:我和古人一起成长
对话,是古今两人直接对话,具体说就是学生和作者对话。“穿越”策略如果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则和传统的教学没有区别,甚至会因好玩有趣而让学生忘了学习任务。而古诗文之所以重要,在于其蕴藏了古人们经过了时间验证的思想精华,对于《定风波》来说,则是苏轼对生活强烈的感受力和乐观精神以及对苦难阔达洒脱的生命境界。在进行了文本细读和整体感悟之后,为了加强学生对苏轼“三观”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古今“对话”的练习,让学生和苏轼分别劝说对方尝试不一样的生活,即让学生对苏轼解释,听音乐、骑自行车、穿防水衣的好处,同时让学生代入苏轼,反过来解释聆听自然声音、感受自然润泽和漫步人生路的美妙之处,然后又再互相反驳,最后辨识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之处,亦即是古今不同之处,同时也就是苏轼最特别之处。这个练习并非一定要学生认同苏轼,而是通过对话,让学生加深对苏轼的理解,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有两个路径可供选择,第一是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第二种是让学生一人分饰两角,代入苏轼,自己跟自己对话。我在《定风波》的授课里,选择了第一种,即分组辩论,并设计了以下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填好此表格后,学生便可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在这一环节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辩论,要理性、不能谩骂;最终辩论结果不是要争高低输赢,也不是要选出最佳辩手,而是要在辩论中认识苏轼。利用辩论强化学生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这一环节,由于对比辩论,将寻找解决方法的环节往更深层次推进,方法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绝对的,学生在参与对话的同时,对古今相异的思想、情感再巩固了一次,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立选择。
4.自省:回到现实再迁移
自省,即用古诗文的价值观比照自己是生活,这是“穿越”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任何知识如果仅仅是记忆而不运用,知识始终是知识而已,只有当知识融入到生活里,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古诗文的学习尤其如此,古人的情感、古人的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古人始终是古人,打动不了我们。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最后还有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就是运用和内化。那么,苏轼在《定风波》里展示的乐观和洒脱,对于尚未成年的中职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和他们的生命能发生什么联系呢?因此,自省,也可以理解为知识迁移,即是说,《定风波》的思想,会在生活的何时何地,跳出来冲击学生?教学的终于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知道”《定风波》之后,还可以在课外“使用”《定风波》。所以,我让学生再设计一个“遇挫”的生活场景,并用《定风波》里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化解挫折。这个环节,不单是考验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更重要是是考验学生对古诗文思想精华的运用和内化。例如,有学生认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可以劝慰自己学会欣赏困难;“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可以告诉自己身外物并不重要;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服人勇敢面对过去。
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受制于年龄和阅历,设计出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2.学生的“化解”不一定准确,教师不能随便否定,而应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三、对“穿越”策略的思考
古诗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准确理解并内化古诗文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对于自信心不强、文化底蕴较弱、更早接触社会的中职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思想滋润,以丰富视野和强大内心,去面对学业的失意和日后工作中的各种可能,而“穿越”策略能更好地完成这个育人目标。从《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遇挫——穿越——对话——自省”这一“穿越”策略的优势,首先在于,它能拉近学生和古诗文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从而缓解学生对古诗文的抵触,使学习更有效;其次在于达到了不断强化和内化古诗文的思想精华的效果;此外,这四点一线的教学路线,没有遗弃生平介绍、文本细读和思想总结等传统教学内容,因为,如果“穿越”气氛过分浓烈,会削弱了学习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也让古诗文的真、善、美在嬉笑欢乐中难以彰显。所以,“穿越”策略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它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深刻的解读能力,也要有活跃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还要有灵活的课堂把控能力,能让四个环节始终紧扣自己的教学目标。
其实,古诗文之“古远、古怪、甚至古板”,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问题在于教师之教学法是否“活”,能否让古人的语言、情感和思维在新时代里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和学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感到有趣、有用,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所以,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是古诗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而“穿越”策略运用,则鼓励教师在“故纸堆”里挖掘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寻找符合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而激发中职生对古诗文学习持久的兴趣,让古诗文的感情真谛和思想精华得以承传。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