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再认识
2019-04-26刘桂芳胡昌送
刘桂芳 胡昌送
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所要求的重要措施和内容,受到了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的普遍关注,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之一。在政府提倡和大力推进、学校积极参与和落实的同时,依然存在着社会热议纷纭、家长质疑不断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懵懂和盲从的一系列现象。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成功学的无良吹嘘、创业成功个案的大肆宣扬等致使不少大学生对创业充满激情和动力、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实施路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何为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理性看待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本文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本质、核心和基本理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一些高校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一、本质是回归社会需求,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协作
纵观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其变革的动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发展。社会需求发展逻辑更强调高等教育应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变革组织方式、发展组织职能,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能力、以及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活动等为其具体作用形式。社会需求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得以出现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学科知识发展逻辑是基于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理念,强调高等教育应当追求是“高深学问”,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对基础科学知识的探求,实现追求知识为目的的学者为主体[1],并基于牛顿学说所确立的以单学科研究的科学研究范式组建的“学术共同体”来进行知识生产,所生产的知识呈现专业学术化程度高,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或者不容易被社会大众所能理解和接纳等特征[2]。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科制度的固化使得学科逻辑在大学发展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以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要素向以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转变,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主体和机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密切,社会需求成为现代大学变革的重要因素,产学研联盟、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创业型大学的崛起等一系列变化表明,高等教育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社会的中心”。这是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学科制度从对大学的发展从积极的动力逐步变为桎梏[3]。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社会需求发展逻辑的回归,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揭则揭示了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4]。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关统计数据则表明,发达国家高校60%~80%的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中国高校的转化率只有15%~20%;美国等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为20%~30%,而我国不到4%[5]。由此可见,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所开展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完成由精英教育向普及化高等教育转变进程中,由社会需求逻辑主导所开展的、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机制、路径、模式以及条件资源建设的系统设计与变革,其本质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回归社会需求逻辑。其次,《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即“2020年要建立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这一目标要求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国高校应借鉴世界上最早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并在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大学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经验,主动与政府、产业协作优化“政产学研”结构,紧密结合社会与产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6],以高科技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下,我国高校应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总抓手,紧密与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导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等措施,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科研模式,以一种更为主动、开放、共赢的姿态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7],积极参与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
二、核心是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专创融合”为必由之路
自2002年教育部正式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改革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关键问题和着力点在哪里等問题一直存在。其中,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为就业改革者有之、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专业的亦有,还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另起炉灶”等诸多乱象。因理念认识的偏差导致实践路径的偏离,这就需要我们回归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使命,进一步厘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着力点所在。
区别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专业教育,无论其类型和层次。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高等教育是“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提供学习活动,它以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学习为目标[8]”。可以这样说,以专业教育为基本特征贯穿了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个历程。虽然近现代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功能和结构的巨大变革,但其实施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使命从未发生过改变。人类社会进入到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知识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忽视的重点工作,我们今天开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还是对专业教育的优化和发展,籍此来培养具有创新型国家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与专业教育密不可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是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使因传统单学科桎梏、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得的专业教育发展为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注重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的高质量专业教育。
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康凯认为包括“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会思考、能实战、不作弊、善合作”等基本理念的实现程度可以评价专业教育改革和质量的基本标准[9]?总而言之,高质量的专业教育是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是在各专业领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人才的教育,更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基本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内涵,知识创新一般在一定的知识领域产生且受知识运用所驱动,一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运用和发展是我们分析知识创新过程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创新置于相应的专业领域才能产生“有意义的改进”[10]。因而,我们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应将专业教育改革作为根本,变革传统专业教育不适应知识创新要求的方式和内容,通过对专业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一系列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教育的整体框架体系,制定明确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目标,建立融合《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和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包括团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混合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以知识获得为主的评价体系向能力形成为主的评价体系变革,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意义上破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能取得实效。在这方面进探索实践并取得成效的典型高校是南京大学,该校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构建“判性思维训练体系"以及跨学科的"三层次"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教育改革着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使得学校近年来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升。[11]
三、以生为本,坚持全面发展与多元化需求并重
厘清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服务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全面转型对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基本路径在于转变传统专业教育理念,改革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后,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多样化发展需求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意。但理论界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应针对少数学生的观点,实践领域“面向全体虚空、面向个体强化”,片面追求创新创业成果的显示度等问题依然存在,有必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的基本理念再予剖析,以引导正确、有意义的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从巴内特强调高等教育与学生成人不可分割[12],高等教育就逐渐向“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教育本体论哲学理念转变,“以生为本”被确立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不仅具有个体从事具体职业的知识、技能,同时具有作为一个社会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个体所应具有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目前,在全国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事实上也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实践与发展,它也是马克思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通过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知识获得、素质发展和能力养成的机会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是每一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时应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与根本原则。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也是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为每一个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体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具备个体所处时代学习、工作、生活所需的创新创业素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尊重所有人平等受教育权利原则的重要体现。关注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提供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也“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有之意,更是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
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的不同,因受教育对象认知类型、性格特征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把握好面向全体与服务多元化发展需求并重的关系,也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面向全體和面向个别的关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确定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时,既要遵循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予以精准定位,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层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应提高,如清华大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了“以独立、首创、勇气、包容和责任为核心的价值塑造,以创新力、执行力和领导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以及以跨界学习为核心的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13]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于教学型大学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类和高等专业层次的学生,则重在通过有关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其对创新创业有着基本的了解,具有基本的创新创业精神,并对少数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和提高。作为高职院校的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综合国家与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总体要求和本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的实际情况下,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双125目标”,即:使100%的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20%的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模拟创业经验,5%的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战经历?[14]实践证明,只有既关注时代和个体全面发展对全体学生提出的共性要求,又注重从院校和受教育者个性特点和需求,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结语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回归社会需求发展逻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也是革除现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弊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回归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逻辑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本质,高校应通过与社会、产业行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协作;发展高质量的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 高校必须抓住专业教育这一内核,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基本路径,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通过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手段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发展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供给的优化;同时,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制定出分层分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秉承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从而培养创新性国家建设所需的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2]胡昌送,张俊平.知识生产范式转型与高职院校協同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73.
[3]王建华.大学变革的双重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1(8):39-42.
[4]潘懋元.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
[5]张庆祝等.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动力及保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2.
[6]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 ):62-70.
[7]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z]. 国发〔2018〕32号,2018.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编.国家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版)第46页.
[9]康凯.对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理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9-13.
[10]邓文中.浅谈城市桥梁创新[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3.
[11]邵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两个切入点:创新能力与跨界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40-43.
[12]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译.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13] 李双、李乐飞等. “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111-116.
[14]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验收报告[R](未公开出版).2016.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