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唢呐的礼仪运用探究
2019-04-26周凯迪
周凯迪
摘要:在皖北民间,无论婚丧嫁娶都有请唢呐乐班来家中吹奏的传统,有时甚至在仪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唢呐乐班不仅是民俗文化的参与者还是传播者。文章主要从婚礼和丧礼这两个重要的仪式场合来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皖北地区 唢呐 礼仪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33-02
皖北地区与齐鲁大地相邻,自古以来孔孟之道深入人心,因此极为注重礼乐。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成为礼乐仪式中的一部分,从送粥米、过满月、结婚、生子直至去世,每一件大事都离不开唢呐乐班的见证。婚礼和葬礼是最重要的仪式,婚礼意味着一个人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庭,延续家族的希望,而葬礼在中国人的心里不仅意味着死亡,也意味着又一次生命的轮回,也格外体现着生者对死者的追思和悼念。不管是婚嫁礼仪还是丧葬仪式,皖北民间一直都有请唢呐乐班到家中来吹奏的传统,笔者主要选取喜事和白事这两个不同的仪式来进行探究。
一、婚礼
《诗经》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故君子重之。”①婚礼用乐古而有之,使用唢呐的先例大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可能与唢呐这种乐器“曲儿小,腔儿大”,适合在室外演奏有关,同时它的音色嘹亮、色彩鲜明有着较强的增加喜庆氛围的作用。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唢呐高亢嘹亮的声音响彻天地的时候也是借此向神灵通报家中喜事的消息,不仅有“娱人”的功能,同时也是“娱神”。
不管婚礼程序的繁简、时间的长短,在皖北地区唢呐一直都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尤其受到家中长辈的重视。由于家中每逢喜事必然要请乐班到场热闹一番,如果谁家喜事不请唢呐乐班到场助兴会招来亲朋友邻们的议论,认为主家办事不妥贴、没有规矩,甚至被认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事主家会因此丢尽面子。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事主还会请当地甚至外地有名的名角、名班前来演奏,为的就是在婚礼当天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围观,增添热闹喜庆的氛围。
唢呐乐班在婚礼之前就开始忙碌,称为“上活”。以宿州市萧县、砀山地区为例,婚礼前一天傍晚男方家中订下的乐班会到达女方家中,在当地被称为“送喇叭”,在女方家门口搭起台子混合戏曲、歌舞、小品等节目一起演出,一般演出两到三个小时,意为告诉乡邻第二天要嫁女儿,吸引乡邻前来观看。婚礼当天一大早,唢呐乐班到达男方家门前先吹一曲,意为告知众人婚礼将要开始,也有自报家门的意思。接着新郎由家中长辈带领,唢呐炮竹齐鸣去祖坟上“烧喜纸”,也有是接回新娘之后和新娘一起去“烧喜纸”,其意都是向祖先汇报后代成家,请祖先庇佑新人为家庭延续子嗣开枝散叶。之后新郎会带着唢呐乐班一起前往新娘家,称为“接亲”,路上乐班要一直演奏不断,到达新娘家中时就在院子里或者门前吹奏,不再搭台,接上新娘之后再一起返回新郎家举行婚礼。婚礼时会有司仪,当地称之为“大操”或“主事”与乐班沟通演奏曲目,以保证婚礼圆满完成。婚礼结束后亲朋好友入席,新郎新娘向来宾一一敬酒,这期间唢呐乐班要一直演奏助兴,等宴席结束宾客散尽之后,唢呐乐班的艺人才能休息吃饭,这才算做是整个婚礼的结束,乐班称之为“罢活”。
二、葬礼
在古代,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葬礼都是其人生结束最为重要的时刻,不仅体现着子孙后代对于先辈亲人的追思和怀念、传统的孝道思想和人文关怀,也是希望逝世之人在死后其灵魂可以继续庇护家族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起初的丧葬礼俗是为了祭奠,后期的发展还使葬礼具有了联系家庭成员、增强和巩固感情纽带的作用,而在葬礼中的用乐,也逐渐从“娱神”向“娱人”轉变。曹本冶先生在其著作中曾说:“聚集族人于一堂的功能,借喻在葬礼仪式的宴会之中。古代繁缛礼仪中的祭祖仪式,在随着时代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渐与葬丧仪式合而为一。于是,社会生活中的葬丧祭祀,就不仅对先辈的怀念追穆,更重要的是,发挥祭祖仪式中平衡乡族关系、维护社区秩序的功能。……某种程度上讲,葬礼反映了一个家庭在生活中与各个层面的关系网。祭祖仪式虽然式微,但社会生活中的宗族网络,依然发挥着巨大功能,这一点在礼俗仪式中,表现的分外突出。”②
在皖北地区,广大的农村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和孔孟思想的影响非常深,直到今天葬礼依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有时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婚礼,其程序也较其他礼仪要复杂得多。所以在丧葬仪式的用乐上不仅要求音乐符合礼仪要求、渲染周围的气氛,更要有庄严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后汉书·杨赐传》有云:“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葬,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③说明在汉代已有鼓吹乐用于葬礼的风俗,从明代开始出现大量民间丧葬礼俗使用唢呐的记载,曹本冶先生认为:“民间乐师的行为,不仅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更积淀着历史的深厚内涵,他们在仪式中演奏的音乐以及由这些音乐作背景的仪式活动,也就成为了了解社会变迁的一扇窗口。”④
丧葬仪式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有些非常遵守传统礼俗的家庭,葬礼要进行七天左右。近些年来政府大力宣传简化繁文缛节,葬礼一般也要进行三到四天,具体要根据死者的年龄和身份决定,如果死者未满60岁,或者上面还有父母在世的一般不请乐班。唢呐乐班在葬礼中一般要有两三天的时间,从报丧开始一直到下葬,这期间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要有唢呐乐班的参与,寿材和寿衣、坟地的选择以及一些做法,依然遵守着传统的礼仪风俗,这些都表现了皖北人对待丧葬礼仪的重视和严肃程度。“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在丧葬仪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相邻村庄在细节上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但主要内容和流程相似。
唢呐乐班在葬礼当天早晨到达事主家中,只要接了活就必须风雨无阻,在来往客人吊唁时一般演奏较为自由。在接近中午时分,客人和亲戚都来“上礼”时,唢呐乐班一般会进行炫技式的吹奏,有些经济宽裕的事主还会在这时候搭台唱戏,以示隆重。灵棚行礼时,孝子要跪在一旁给客人谢礼,客人按照身份的不同在“喝礼生”——类似主持人的指引下向牌位行礼,这时乐班要一直吹奏中间不能停顿,这就要求各乐器演奏的艺人之间配合要默契、密切,才能达到乐声不能中断的礼仪要求。行礼完成后就要下葬,下葬时由长子孙在队伍的最前方手拿“哀棍子”⑤,乐班紧随其后哀乐大起、鸣锣开道,其余孝子、亲戚、客人按照依次顺序跟在后面。在到达墓前时,孝子烧掉纸钱、花圈、纸马、纸轿等器物,意为死者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可以依然享有和生时一样的东西,然后下葬,孝子行拜,在这些礼仪期间唢呐要不停吹奏,直至整个葬礼结束。
在比较长寿的老人的葬礼上,除了哀乐,有时也能听到一些喜乐,吹奏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欢快的曲目更是常见,因为长寿老人的葬礼在皖北地区被认为是“喜丧”。还有一种原因是时代的变化,在过去的丧葬仪式中,唢呐等乐器的使用是为了祭祀为了敬神,现在更多的成了团聚家人,增强联系的“娱人”的场合,所以作为唢呐乐班的传承载体,仪式作用的改变必然也会带来音乐上的变化。
三、结语
民间鼓吹乐班在礼乐制度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双重的,除了是承载者之外还是传播者。乐班中的成员必须熟知各种民间礼俗,在用乐中遵守着民间礼俗的代代相传的规定,以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对礼乐的各种礼节予以传承,这是一种承载者的角色。而在具体的婚丧嫁娶活动中,乐班班主与事主通过对不同情况、环境的讨论,制订出各不相同的方案,按照实施情况将礼俗文化通过音乐的方式传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唢呐乐班是承担了传播民俗文化的角色的。因为在每一次活动中,根据每家的情况不同,涉及到的礼乐制度中的程序和环节、用乐、分工等都需要有乐班的参与,否则整个活动仪式無法进行。像上文中所列举的婚嫁案例,从婚礼开始前,乐班的用乐就代表了整个活动的进程情况,参与其中的人物的行为举止、礼仪等都需要与乐班的用乐相配合,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乐班的参与,否则就代表着活动的不合礼数、不讲规矩、不够圆满。
注释:
①郭振华:《古代人生礼仪文化》,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②曹本冶:《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页。
③《中华历史文库·二十六史·后汉书》电子版,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④曹本冶:《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第337页。
⑤方言口音,是一根柳棍,死者的儿子每人一根,但长度由儿子平时孝顺与否来决定,越是不孝顺的棍子越短越粗,很难拄在手里,意为惩罚,一般都和拐杖差不多高,上面缠有白色的纸穗,下葬时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