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20世纪室内乐的音乐创新

2019-04-26冯巧婷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弦乐室内乐音色

冯巧婷

摘要:20世纪后半叶是室内乐发展上多元创新的时期,有诸多作曲家和音乐家争相探索室内乐创作的突破,本文将从乐器编制、和声色彩和创作技法三个部分分析、阐释,揭示20世纪的室内乐的新音乐特征。

关键词:20世纪   室内乐   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25-02

20世纪以后的音乐呈现多元化发展,室内乐也同样如此。虽然传统概念上的音乐形式和创作手法还有其价值,但这时候更多的是各式各样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的出现。作曲家探索不同的音乐创作方式,运用新手法、新音响、新花样来创造新的音乐,甚至是将新手法与传统的音乐语言结合进行创作。

许多音乐家除了在创作技法上寻求变化以外,也会在乐器本身的演奏技法上寻求突破,这些新内容的室内乐作品,首先考虑的不再是室内乐的传统音色和美感,而是如何创新、如何突破。这样的创作特点也体现在非常规的乐器编制、独特的音色处理、夸张的情感传达、不规律的节奏形态等,下文笔者将从乐器编制、和声色彩和创作技法三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乐器编制

在20世纪前的室内乐作品多以室内乐的经典组合“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等为主要创作形式,标题也多是纯音乐的方式命名,较少运用特殊标题凸显乐曲的特色。但20世纪后出现的室内乐作品很多会以特别的名称命名,甚至也出现了“为……而作”的新型命名方式,体现了作曲家更注重个人想法和思维呈现,同时也不再满足于传统室内乐的配器形式,而是追求更新、更特殊的乐器编制和音色融合效果,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特殊的乐器编制作品,例如以多件打击乐搭配管乐或弦乐;运用声乐(乐器化)配合管乐或弦乐创作;纯管乐或弦乐组但增加多种低音声部乐器;运用西洋管弦乐器搭配各国传统民族乐器等。

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ese 1883-1965)的《电离》(Ionisation)就是一个例子。这首乐曲是以打击乐为主的室内乐作品,由13位演奏者演奏这40种乐器,这部作品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打击乐器,包含西方固定音高乐器,例如钢片琴、管鐘和非西方无固定音高乐器,例如中国的锣、非洲的响葫芦、刮鱼等,因此除了是打击乐室内乐作品中比较特别的编制创作以外,音响效果也极具创新性。

这类型的作品还包括了路易吉·诺诺(Luigi Nono 1924-1990)为人声(乐器化)、打击乐和录音带搭配创作的《在森林的欢快生活》(A Floresta e Jovem e Cheja de Vida),录音带部分是演出人员预先录制,在现场表演时与人声和打击乐一同播放,把电声和现场表演结合起来,制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为小号、女高音、低音单簧管、男低音和电子音乐所作的《天狼星》(Sirius),这部作品引用了他在1975-1976年之间所写的《黄道》(Tierkreis/Zodiac)中的四个乐章主旋律,再加上大自然的声音(例如在雪地上行走和敲碎冰块的声音、燃烧木头的声音、溪流的流水声及风的呼啸声)所构成;谭盾的《鬼戏——为弦乐四重奏、琵琶、水、纸、石头及演奏员人声而作》(Ghost Opera for String Quartet, Pipa, Water, Metal, Stone and Paper),运用了有机音乐(Organic music seris)①的概念,结合了大自然的材料和人工制作的材料(例如第一乐章加入水声、第四乐章加入石头敲击的声音和纸的摇动声)所创作出的音乐,并把中国皮影戏和中国巫文化的傩戏表演传统融入西方室内乐,从形式到内容都突破了音乐的原有界线等。

二、和声色彩

传统和声调性的地位从浪漫主义开始有了变化,到了印象主义之后这样的情况更明显,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不以其为主要考虑因素,音乐不以形式为主导,而是以表达个人想表现的情绪、感情、要求等,或是为了营造出某种气氛、概念为主。

因此,20世纪的作曲家在发现传统的和声理论或调性思维没有办法完全达到他们的创作需求时,便开始运用特殊的创作方式(例如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偶然音乐、拼贴、复风格等),音响色彩也出现了变化。这些作品包括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nberg 1874-1951)的《第四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4 Op. 37),运用了“十二音”的手法改变了音乐的和声色彩,出现更多的不和谐音响效果,同时还使用“主题”的概念,让全曲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规律和对称,同时也让逻辑性的十二音序列写作和音乐性的旋律线条结合起来;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2016)于1952年所创作的双钢琴曲《结构I》(Structures, Livre I),运用了“序列音乐”(Serialism)概念,这首作品中被串行化的元素有四个:音高、时值、力度和发音模式,这些元素被布列兹“预置在先、规则至上”的按照标准一一排列,展现出无主题、无旋律、无方向的音响效果;利盖蒂·捷尔吉·山多尔(Ligeti Gyorgy Sandor 1923-2006)为木管五重奏所创作的《十首木管五重奏》(Ten Pieces for Wind Quintet) 秉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旋律,通过音程来作为音乐走向的枢纽,藉由音高、音区、节奏等参数分区块进行结合,形成了复合属性,让音乐有足够的表现空间。例如将节奏、音高、音区参数各分为几种属性,不同的参数属性之间结合形成新的属性,纵向形成音高的和声织体,横向则形成了不断循环的音程音型等。

三、创作技法

除了编制和和声,许多音乐家也会在乐器本身的演奏技法上寻求突破,这方面可以分别从“传统技法的扩展”和“创新技法的出现”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传统技法的扩展

有些作曲家在创作上会使用现有的演奏方式,例如装饰音、泛音、滑音等將乐曲夸张化,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尹一桑(Isang Yun 1917-1995)所写的《为两只双簧管的二部创意曲》(Inventionen for Two Oboes)便运用了许多常见的演奏方法,但将其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第一乐章“颤音”(Triller)的每个音都使用了颤音;第二乐章 “滑音”(Glissandi)在两支双簧管之间大量使用滑音;第三乐章“建议”(Vorschlage)运用了倚音、滑音和颤音等许多装饰音。

马里奥·拉维斯塔(Mario Lavista 1943-)的《夜的臆象》(Reflejos de la Noche)也运用了这样的手法。这是一首为弦乐四重奏所创作的作品,但全曲都采用弦乐的泛音进行演奏,没有一个实音,因此表现出来的音色和音响效果极为特殊,呈现出纵向、横向线条间的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的相互交错、相互应和,不同于一般四重奏的表现力和戏剧性;史考特·麦克艾利斯特(Scott McAllister 1969-)同样也写过这类作品,他的《自由鸟》(Freebirds)是为两只单簧管和管乐团所写的曲子乐曲中展现了单簧管高、中、低音区的不同音色以及演奏技巧,并大量运用了滑音技巧、装饰音和快速音群等来模仿鸟叫声,让整首曲子充满丰富多变的色彩。

(二)创新技法的出现

除了传统演奏技法的扩展以外,有些作曲家也尝试利用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法来创作。例如克里斯托弗·潘德雷斯基(Krzysstof Penderecki 1933-)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在弦乐器的演奏技法上进行大量的创新,采用了击打提琴面板、极限音拉奏和拨奏、琴马后拉奏等少见手法,配合各种颤音与震音的演奏改变演奏不同的音色;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 1929-)的《秋天的11道回声》(Eleven Echoes of Autumn))大量运用现代演奏的延伸技巧,例如在回声1中的钢琴演奏部分采用演奏者用手指在琴弦上制造音响,回声11的小提琴演奏者左手手指沿着琴弦慢慢移动,右手控制琴弓,利用少量弓毛在琴马上演奏等;约翰·凯吉(John Cage 1912-1992)的《一本音乐书》(A Book of Music))运用遇置手法让相邻的琴键拥有不同的音色或音高,还结合了传统元素,在乐曲中添加了古典音乐大师的创作方法,有许多灵感都来自莫扎特的作品,使整首曲子充满着“新旧相交”的特殊风格等。这些作品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乐器的演奏空间,扩充了音乐的音色混响效果。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从乐器编制、和声色彩和创作技法三方面对20世纪的音乐特征所作的分析。这时期的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上多方的探索和挖掘,用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去诠释室内乐音乐,使室内乐在20世纪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创作走向了更为宽广、多元化的道路,音乐内容和表现也更加生动、自由。

注释:

①所谓的有机音乐(Organic music seris)指的是用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做为音乐发生的各种素材,这个概念是由谭盾所创立的。谭盾认为有机音乐不光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物质为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外自然与内心灵的共通。亦即任何物质都可以互相对话,例如纸同小提琴、水同树、月亮同鸟等,而宇宙万物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物质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参考文献:

[1]马学文.金湘室内乐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J].音乐研究,2016,(01):68-77+101.

[2]高屹.国家大剧院讲堂系列:室内乐欣赏十八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Auner, J., & Frisch, W. (2013). Music in the twentieth and twenty-first centuries. W.W.Norton & Company.

[4]Blum, D. (1987). The art of quartet playing/The Guarneri quartet in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Blu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Burkholder, J. P., Grout, D. J., & Palisca, C. V. (2014).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9th ed.).W.W.Norton & Company.

猜你喜欢

弦乐室内乐音色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东平路上的秋日盛事
让爱传出去
我国民族室内乐演奏形态分析
小跳蛙
我的好妈妈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