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艺术聚落的公共空间生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呈贡区下庄村建立“艺术家之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为例
2019-04-26张春明
〇张春明
一、呈贡大学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发展,文化市场不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提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创新势必会在未来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振兴文化产业的计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兴起;2011年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整个国家文化产业战略部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民族种类众多是云南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最具特色的一张名片,每年与民族文化创意相关的创意集市不胜枚举,很多创意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密不可分。
云南少数名族众多,与之伴随的便是形成众多的民族文化产品,这些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自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产业—“民族文化产业”,而这也恰恰是发展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产业产品如何更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这无疑与这些产品的制作者有直接的关系。大学生其自身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继承乃至创新是需要一个大的氛围营造而逐渐催生形成的。
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云南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地区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关系,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沟通,对于实现云南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联系,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方式与艺术文化园区的良性发展的关系,势必成为研究的重点。政府职能部门对文化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财政扶持方面还是政策制定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和重要性。无论是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方式等多方面都是政府需要进行考虑的。
服务的力度太大或太小都会对园区的建设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参与的力度上如何把控、政策如何制定、服务如何跟进等多方面,都是需要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政府核心业务流程再造,为园区提供动态服务,将十分有助于艺术文化园区的良性发展。2013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步发生转变。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和促进市场化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对资源的直接干预,并且根据市场规律、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促进资源配置,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效果明显。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个新的问题就随之产生了:什么是推动艺术文化园区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与能源输出?艺术类大学生的不断输入无疑是艺术文化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源泉。
文化产业的第一要义是创意,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思维活跃性,因其受过长期的专业艺术学习和训练,艺术创作根基和创作能力相对较强,当下的中国发展迅猛,急需大量具有原创思维和创新观念的人才,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思维特点正好与之吻合,这些学生思维大胆,敢于突破常规,这对于设计工作局面的突破与创新有着十分有利的先天优势。大学城是高校机构集聚的文教社区,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①。呈贡大学城高校林立,不同高校都设立了艺术类相关专业,艺术生是艺术创作者中的主力军,每年毕业的大量艺术类大学生为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十分有利于园区建立“纵横支撑,里应外合”的立体文化人才体系。基于这样的一个体系之下再来看呈贡大学城,就有了新的一层意义:呈贡大学城聚集了近十余所高校,这些高校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软件资源,具体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展演类剧场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的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共同开发艺术资源共享方案,通过文化活动发展产业联动,完善集群运营方案,提升集群竞争力。这不仅满足了当地个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使之更好、高效的服务于社会,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这一点对于形成园区特有的艺术活动氛围尤为重要。更为有意义的是依托“艺术文化园区”在大学城开展面向高校的“艺术嘉年华”毕业艺术作品展示活动,利用大学城自身的独特优势,实施开展公共艺术作品展演,针对所有大学开展的“艺术嘉年华”大学生毕业季学生艺术作品展示活动周,同时邀请知名艺术家参与活动的策划,这无疑对于整合和发展大学城教学资源,提升活动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1
由此而形成的每年毕业季大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对于促进学生思想交流、校地或校企合作、丰富广大地区居民艺术文化生活,进而形成固定的文化节传统,对于园区形成规模化效应与营造独特的园区艺术氛围及打造区域性的“文化名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艺术文化园区的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基础支撑,基于这样的前提之下,呈贡大学城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内部及对外交通建设对于艺术文化园区良性运转,传播及扩大园区规模辐射面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大学城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活动、城市休闲娱乐等城市活动空间和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娱乐等建筑生活空间进行整合,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大学城城市综合体②。这样的特征,正好是大学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这几年的建设可以发现,呈贡大学城有着发达的交通网络,与主城昆明市区相连的有发达的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与国内其他各省联系有最新建成的沪昆高铁,与国际联系有即将建设和已经在建的多条国际铁路、公路交通。交通带来的便利对园区内部自身的良性运转起着重要的保证,同时,这样的交通优势对于园区“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发展布置提供了最为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泛”艺术文化园区的构思,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势必会对园区的外向力发展上起到推波助澜的强力作用。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家们工作和交流的方式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这样的变化可以使得园区与外界的联系地域范围有所扩大,联系的效率大幅度提升,进而降低制作、宣传、合作的成本。从 2012年6月颁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开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致力于布局新技术与新业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文化园区融入互联网建设,园区的设定并不需要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场所,但正是这样的情况,借助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展示、表演、宣传才更为重要。基于此,在园区的规划面积上并不需要像传统意义上的提前设定大范围的面积进行规划,但必要的园区范围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这样的范围内进行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才越发的显得重要。
对于园区的建设,在成立之初,将商业策划与营销策划的模式介入大学生“艺术嘉年华”与毕业季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周之中,这对于促进校地、校企合作以及该项活动的长期进行是十分必要与有效的,同时园区作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研究、生产、销售、传播与消费基地,根本任务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创造力,提高吸引人才和市场协作的能力。在此期间积极寻求政府支持、积极扩大社会参与,基本立足点是丰富地区文化特色、打造地区文化名片,一方面从概念构思上着力,另一方面强化市场导向与商业模式参与。
“艺术嘉年华”与“艺术家之村”(即艺术文化产业园区)两个概念的同时提出,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对于项目的推进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更符合项目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培育机制分析文化产业的演化规律。创新在于将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市场运行机制一并融入研究,是对国外文化产业进化理论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开创了利用大学城自身优势促进“艺术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形成的新范式。从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上看,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述了文化产业发展能力生成与演化的本质规律及特征,为高校文化产业的实施与推广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操作建议。
图2
二、缘起下庄村
近年来,艺术家村在各地发展迅猛,有些鲜为人知的小村庄,由于艺术的繁荣也变成了艺术家村,不单给艺术家带来生活与创作的空间,也给了艺术家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也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了地区就业压力,起到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果(图1)。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产业价值链理论,即任何产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关联的价值创造点组成,独立而不孤立,文化产业也符合这一特征。以下庄村为例,近年来高校在呈贡大学城的建设逐渐完善,与云南艺术学院一路之隔的下庄村,受到“学生经济”的影响,其村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呈贡的“麻园村”,更为务实的是村民经济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学生创业经济也随之孕育而生。在下庄村,研究团队曾经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出发点是如何打造一个“创意下庄”,才能为大学生在下庄村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更为核心的是如何营造出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艺术创意社区?问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创意下庄”的看法不仅仅是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十分旺盛,对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十分关注。如今的下庄村有很多依附艺术学院成长起来的小型公司和工作室,因艺考而发展起来的旅馆、酒店、画室、练琴房、舞蹈室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也为学生初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借鉴。在这样一个氛围熏陶下的下庄村,也在不自觉中与周边的村庄产生了逐渐明晰的差别。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结合现有业态,对村庄的有序发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布局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图2、图3)。
呈贡大学城聚集了近十余所高校,这些高校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学校已建和待建有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剧院、体育馆和对应的公共演出场所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园区可与各所大学管理机构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使之不仅满足局部个体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形成开放机制。这一点对于高效利用园区公共资源,降低园区建设成本,进而形成特有的大学城艺术活动氛围是尤为重要的。
图3
三、大学城建设“艺术家之村”的两个需要
艺术家核心的两个要素:对艺术品的创作需求和艺术品进入艺术市场的需求。从这两个要素出发,呈贡大学城下庄村“艺术家之村”在建设上还需要具备新的亮点。
首先,对已建设的艺术创意空间或是艺术村的解析发现,艺术村有利于建立艺术家的认知感,艺术村能让艺术创作者有直接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能为艺术创作者带来彼此之间的认可和反馈。艺术创作者之间的认可在艺术活动中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下庄“艺术家之村”的建立就需要这样一个新的模式,为艺术创作者提供研讨自己的空间,从而能增加艺术创作者的交流空间,让他们能感觉到足够的认同感,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才能让艺术家安心创作,艺术创作者聚集在这里且不说硬件方面的需求,如果在心里上得不到安心,不可能有好的作品,这也是下庄村建设“艺术家之村”所要具备的核心因素。
其次,已有艺术村的设立多数都建在距离闹市较远的郊区,远离喧闹都市。这主要出自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创作,二是郊区投资较小也给大多数艺术家的入驻提供了更多机会。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优美的环境能激发创作灵感。如果从当地政府的角度来看,更为看重的是艺术家之村建成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寻求两者的平衡点。下庄村并没有自然景观类的资源条件,但是,现在的旅游业也不再是只单一的去关注自然景观的旅游业了,只有挖掘当地文化厚度的深度体验方式和内函才能更有效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在这里,要为他们提供适当和创作者接触的机会,能亲眼看见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亲身体会艺术家的生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下庄艺术村的知名度;举办一些创意集市,吸引全国的手工达人来此对自己进行宣传;利用公众微信平台、或是论坛、贴吧并打造成以“云南艺术学院”为 LOGO 的学术品牌,增强品牌意识,这些是需要在建设文化园区之初就要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把下庄村打造成一个传输文化的平台与品牌,汇集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为艺术家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也给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收入,产生良性自循环,把下庄村打造成一个开展当代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艺术创作孵化基地。
艺术家之村是由各阶层的艺术爱好者在此聚集,艺术家是整个艺术区的原动力,不同文化的碰撞为艺术文化创新和打破地界限制提供了可能。艺术村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也是创作者们分享个人色彩的空间,云南的多元文化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要允许新的东西进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长处所在。当今社会是合作的社会,独成一体已经成为历史,进行任何创作,总是会和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元的文化更有利于艺术村的活力和多样性、丰富性,也为艺术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现在大学城周边的交通道路硬件建设和网络高速化,正是为这样的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保证。
结 语
呈贡下庄村所建立的不仅仅只是大学城所衍生的文化产业园,其主要的作用是通过艺术村的发展带动资源优化分配,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促使资源开放,达到资源共享的新局面。由此可见,制度的创新对于建设大学生文化产业园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大学城的制度创新,主要包含了建设模式的创新,不局限于传统的保守建设,根据不同大学城的技术氛围建设具有大学城独特艺术的文化产业;其次是投资体制的创新,需要明确的是大学城的发展不仅仅关乎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还关乎着一个城市人才资源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创新投资体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不论对建设大学城还是建设相关的艺术文化产业园都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注 释
①陈安兰:《合肥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②黄东丰:《大学城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浙江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