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物游心妙手春
——论艺术设计的诗性特征

2019-04-26〇赵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诗意设计

〇赵 农

人需要诗意的栖居。

在大千世界中,人类有太多梦想与欲望,结果在实现这些欲望的过程中,忘记了智者的箴言,而进入了功利的漩涡。在美梦中陶醉自己,也毁灭了人类。诗意的存在,是设计家进入更高层面的通途。

诗意是韵律,也是哲思,“诗意的栖居”本来诞生于德国著名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年)的诗句,后来因为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巧妙引用,形成了哲学的阐释。设计的诗意,也会使设计文化的拓展,获得更多的表现。事实上,许多设计文化的铺垫,也为设计者提供了可观赏与参与的空间。

设计造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层面向高级层面的递进,最终深入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及由表及里的探索,获得物我相融的统一。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需要更多的包容、宽恕、和谐的存在。设计活动的升华,也将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生的贡献。

设计家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无数次追问自己的去向。于是心情游走于欲望与理想之间,若是疏忽片刻,或许就远离了理想的空间。

冥想是人类的自由。带着许多问题的追问,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一个设计作品带来的不仅仅是适用的产品,而是有着梦幻色彩的奇迹。禅修是外在的形式获得内在的调理,以至成为修炼的方式。但是冥想是一种不具形式的思维活动,不受空间制约,也不受时间束缚。

当然“空”是一种要求。这时会与热闹、繁华、欲望等物质因素拉开距离,与个人的爱憎好恶的感情因素脱节,来获得心理的松弛。

美国好莱坞电影,有一些故事在表达着类似的感觉。如电影《云图》,利用几个不同的时空来表现人类的追问与探索。故事巧妙地连缀同一精神的化身,带有绝然不同的基因,使风云变幻的时刻与人性的永恒,连结在一起,现场灿烂耀目的博大云图,实际上是人类思想的拓展,在个体的生命与人类历史曲折变化进程中人性的冥想。

设计文化提供的不只是物质的豪华样式,而且还应该拓展精神的空间,摈弃人性的阴暗、堕落、压抑,而成为新文明的奠基。这样对于未来的走向把握,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中国古人的“逸”,本有逃跑或逃避的意思,但是,画家在放任自达的生活中,获得了逸兴的解脱。于是“逸品”成为了一种境界。《庄子·田子方》记载了一个故事:“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这也是“逸”,“因之舍”,即逃离了现场,自己旁若无人地创作,以获得元气淋漓的效果。

好莱坞电影《星际穿越》,是近年公演的优秀电影(图1)。

地球的未来空间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问题,但是人类不甘灭绝的本能,需要更多的空间拓展。宇航员在宇宙中的探索,也寄托着人类的渴望。于是电影用“重力场”、“虫洞”这些科普知识,将宇航员送往天体的外在空间,在时空转化的瞬间,揭示人类命运的变数,也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生命虽然不可逆转,但是可以存在于新的形式,以期形成延续的存在。因此,“不滞于物,不为物役”,将个人的命运寄托于人类的存亡之中。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曾说:“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

设计文化对于流行的导引,会给一个区域带来崭新的面貌。无论是轻盈飘逸的歌舞,还是华丽多彩的衣饰,对于社会风气的塑造,具有标志性的影响。其实哪一回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是设计家的作品?设计家就是流行的创造者。

设计文化需要流行来推广,以获得更多的人们的理解。设计家就在于把握流行的征兆,抢先一步占据设计的制高点,而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

人为什么追求诗意?在大千世界中,人类基本上是存活在现实与理想之中。

现实的困苦,有着生老病死的折磨,也有着喜怒哀乐的变奏。疾病、灾难、冤屈等随着不协调的社会机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处在变革的时代里。而欢乐、健康、和平等需求又是一种必然。

诗意是人生的华章。音乐家贝多芬(1770~1827年)借助诗人席勒的《欢乐颂》所谱写完成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全曲充满庄严、神圣、渴望的诗意,意境雄阔,气势恢宏。而德国诗人席勒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平等、欢乐,是对人类尊严的描绘。经贝多芬的谱写,成为人类生命的热烈与理想的呐喊。于是追求自由与理想,是为了突破个人困境而产生的生命自觉。

诗意是人类高贵的形象。设计家是万物的创造者,如果缺少高贵的灵魂,其作品也会因隐晦、委屈而缺少力量。诗意的提升,也是个人的悟性与惕厉。一个人在进步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有时间的局限,也有人为的障碍,需要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时还会遭到莫名的困扰,一时无法破解,静待时日,必然会“梅花香自苦寒来”。

《庄子·人间世》讲道:“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

那么在设计文化中,需要更多的设计家能够驾驭自然规律,掌握知识思想,获得“乘物游心”的能力,具备精神的自由。

诗意是多方面的复合,也是心灵的舒展与自由,佛家讲“放下”“堪破”是一种退而化解的心灵智慧,而从个人的力量来讲,“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也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图1 《星际穿越》电影海报

设计家的记忆应该是超人的,对于过去的经历,应该建立在比别人更为细致的观察与理解之上。

一条老街道,一座旧院落,一口带有绳痕的水井,都蕴涵着许多记忆。设计家的内心具有“同情”的心态,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应予以充分的理解,明了事物的来龙去脉,于是在乡土怀旧情结与现代设计观念中,寻找一种连接的通途(图2)。

图2 《茶书園》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吉林建筑大学组设计方案 方案效果图

每个人都有不可忘怀的过去。尤其是故乡,在日新月异的改造中,突然地改变了,成为不可认识的地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容忍的。故乡的道路没有了,那么灵魂又怎么回归呢?在现代文化创意设计中,旧有的元素尤为重要。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厂房、旧楼房、旧工业的改造应该值得借鉴。

一所旧建筑,不是过期的废物,而是有着记忆的保存。现实中许多有价值的物件被摧枯拉朽地铲除了,也就是铲除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割裂了精神的魂魄。一个旧厂房包含着许多人的心血,如果还要生存,就必须保留下来,成为长者的记忆,儿孙的追思。

“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仍然提醒着人们的思绪,青春是相对的健硕,但是秋天的果实,弃之也可惜,或者会用痛苦的回忆来承接。

许多不经意的过程,或许就是创意灵感的来源。设计家就是抓住这个瞬间,所得到的必然是超越的灵感,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找到思维的出路。

“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诗意的追寻。虽然“别处”的生活可能就在当下,但是换个角度,那空间的真实,也许就是理想的真实。“生活在别处”原为法国诗人兰波的创造,后来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推广了这句名言。所在细节中体现出生活的精致,重要的是这里。

一把大锁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气,还是无法打开,其实对症下药的是一把小巧的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但是问题是生活和工作的“锁”太多,就需要更多的“钥匙”。

性感中有一种天生的妖娆,而且被许多人表面所排斥,这主要是中国宋明哲学的自律与拘禁。其实在孔夫子时代,“食色,性也”,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

性感在现代设计中常常会作为一种调剂,有意或者无意被表现出来。如美女的娇娆、如俊男的阳刚,除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之外,还传达着一种生活的品质。

为什么要用性感这种元素呢?因为人性中有对异性的本能关注,而设计家用“男”或者“女”这种形象,来召唤众多的“女”和“男”。进而升华为俊男或者美女,性感就会被人们所感叹。

近年韩国电影多用俊男或者美女作为表现元素,除了在银幕上出现,还有在化妆品、汽车、电器等广告中频频出现,这种光彩华丽的瞬间,也会给人们留下一种美好的印象。

如果这种元素带有神秘的、暧昧的气氛的话,似乎会加强艺术渲染的效果。于是在老房子、老酒吧、老车站等地方,昏暗的光线,幽嗅的香水,都有着神秘的趣味,设计家制造着魔幻的空间,也吸引着人们消费的欲望。

当然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丽质只可以自己欣赏;优美才使人无法抵抗。”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其实,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未必都有明晰的判断力,也许三流歌手的妖娆就会迷倒普通酒吧的顾客。

性感是有层次的,并不是暴露肌肤之类的女郎妖娆。性感应该是一种美丽,是人类在某个方面达到的理想极致。20世纪好莱坞女演员奥黛丽·赫本(1929~1993年),虽然在生活中坎坷跌宕,但是在银幕上创造的光辉形象,里面就包含着娇柔、天真、浪漫的女性的魅力,所带来的持久的美丽与性感,以及高雅气质的品味影响着无数的影迷。而奥黛丽·赫本晚年投身于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受到许多国家儿童的敬爱,被誉为上帝在人间的“美丽天使”。

梦境在理想中属于最高的心理诉求阶段。其实梦境是理想所延伸的幻觉,梦是有意识看无意识的一扇窗子。设计家需要制造适宜的氛围,为人们进入所追求的空间之中创造条件。

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理性诉求,一旦被睡梦消解,进入睡眠状态,其欲望就会塑造着另一种自我。如欲望、潜意识,需要释放、反抗,这时梦的预演会带来不同折射,如噩梦,是现实中残酷的记忆;如美梦,是生活中甜蜜的回忆。

古典文学中的《游园惊梦》是才子佳人被压抑的释放,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浓缩。于是或者欢乐,或者恐惧,或者喜悦,或者沮丧,会交替着出现在人们的梦中。而每个人的诉求不同,所带来的梦境也会有所差别。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的《梦的解析》一书中,解析人类的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大道”。梦是生活过程深刻的记忆,具有某一时段的特殊性。越独特也越深刻,越深刻也就越会在梦中浮现。如生活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人们,对那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就会浮现在梦境中。

当然也有许多美好的梦境会持续地出现在人内心的深处,如对亲人的思念,或者对特殊景观的回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诗人李白的欢唱;“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是诗人杜甫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正是寄托着苏轼太多的回忆与伤感。

梦境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印象。设计家需要把握细节,制造一些元素,将故事的叙述或者画面的反复,都会使某一种曾经熟悉的梦境成为一种回味,使消费者迅速进入梦境之中。

希腊有句谚语:“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其实也适合设计家。人的心智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如草木,有早开的鲜花,也有晚灿的花蕾,一年四季各有秩序与规律。心智是大脑解放的标志。成熟的心智可以释放着创造的思维,变成行动的信号。

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心智,正是一个健全的设计家的魂魄所在。现实的设计工作之中难免会遭遇压力和痛苦。职场与商战都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所谓心智就是在喜悦时不盲目,在失败时不沮丧。“成固可喜,败亦欣然”(苏轼语)。作为事业的成功者,培养健全的心智是最为重要的关键。

“胜顾可喜,败亦欣然”心智的形成是喜悦,是洞察世态炎凉之后的彻悟,能够在失败中取得教训,在痛苦中汲取力量,临危不惧,转危为安,正是心智的成熟。但是防患于未然,避免遭遇不测,则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设计家的心智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动机,也是个人成功的起点。需要定期的个人行为反思,尤其在关键时刻,追往思今,以总结得失。俗话说,小失误的总结会避免大错误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也是心智成熟的提升。

诉求是心智成熟的冲动。诉求不是喋喋不休的唠叨,而是正常的合理的表述,如充分的文案书写,感人的策划叙述,优雅的行为举止,都是诉求的表现方式。当然口若悬河是感人,欲言又止是悬念,言语与身体,都是诉求的组成部分。这里说的诉求是一种职业行为,即设计家对厂商或者客户的诉求。需要将个人的意图、目的、过程,以及技术运用等细节告知对方,使对方能够予以认同,积极配合,达到诉求的最终目标。

于是诉求的技巧运用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大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感情诉求是诉求的开端,对于一个客户的认同,并非盲目的选择,商战早期的“有病乱投医”的时代早已过去,也就是该放弃的必须放弃,不该放弃的绝不放弃。

选择好客户的目标,需要有感情培养,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个人与公司的信誉、技术的正常运行,以及所达到的真实目的,都应该在这里。

感情诉求不是目的,第二层面是技术诉求。这里所说的技术诉求就是核心价值的体现,此一回业务的质量所在。需要告诉客户的个人能力,具备的技术力量,以及运用技术的手段,较之国内、国际同行的真实水平,使客户的信任感产生,以获得客户坚定的信念支持。

理性诉求是第三步,需要沟通一些法律方面可能产生的纠纷,或者在技术运用中发生的非人力因素,需要承担的法律义务。目的是要有承受力和责任感。

以前许多公司,事前信誓旦旦,出了问题无影无踪。毁约或者翻脸的事情比比皆是,除了具体的资金或者人事,在秩序过程的不合理性,一开始就暴露无遗。

现代商战是技术与情感的合作运用。设计文化是一种时尚的行为劳动,是高科技的秩序化生产过程。很难想象粗放式的劳作会给人带来愉悦感。

比如包装,本身就是对产品的责任选择。一件电器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观整洁的外表。同样一种食品,除了食品安全的要素,还有干净温润的手感,这其中的包装就非常重要。台湾食品的包装要求,与台湾塑料工业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台湾食品一般都会有洁净的包装层。如无毒塑料的封闭,生产周期的说明,使用方法的介绍,当然加上设计精良的外观包装,质感、手感、视觉、嗅觉、味觉才会调动起来。

对于设计家来说,许多物品的包装设计应该是洁净的。比如书籍装帧,不同的书籍有着读者对象的选择,书籍的洁净感是读者的首要选择。既使是旧书或者珍版书,具有收藏的需要,也有品相的挑选。

书籍设计的洁净感应该是设计家的心理底线。

一部优秀的读物,往往是人们爱不释手的精神粮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形成一个阅读链,然而这个阅读链的起点还是在设计家手中。所以书籍装帧的洁净感应该是需要重视的,而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也许就从一本书开始。

执行力是一个设计家能力的体现。如果不能把设想变为行动的话,也只能是一张美丽的蓝图。而个人的执行力不能贯彻团队的整体意图,也会成为游兵散勇的乌合之众。设计的职业要求设计团队精神的协作,在默契的合作中形成团队的凝聚力。以充分地表达着个人精神意志的拓展。执行力的推进,应该为每个人提供最大的自由度,否则就会形成僵硬的工作锁链。因此需要设计人员经常沟通,以产生协作的默契感。

对于主要人员更应多与客户及部属沟通,分析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在操作上避免失误,减少因细节而可能出现的推进困难。有时会因压力太大,产生畏难情绪,需要通过激励的原则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也要寻找问题的症结,提升处理突发事务的能力。

自然界中有一些现象,值得人们注意。河流虽然弯曲,其实是绕过了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且还是小河汇集大河,最终百流归大海。

混搭是时代变革中的选择,一个社会在发展的方向中,缺少明显的前进方向,于是就会选择几种不同的风格尝试,成为“混搭”现象,如服装,在春季和秋天,人们在冷热之间,难以判断天气的冷热,于是就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谚语。在社会生活中,服装是一种明显的时代标志,保守还是改革?复古还是时尚?于是设计界的“混搭”现象也就出现了。

其实混搭是正常的,一个人的思想中肯定有传统文化的一面,也会有现代主义的流行风潮的影响,思维方式的演变,或者寻找新的突破方向,在新潮中仍然有些旧的痕迹,于是就成为“混搭”现象,先前就是“复古鼎新”,往后就是“换汤不换药”,中间就是一种混搭现象。混搭说明人们的选择是暂时和无奈的。而设计界在选择混搭风格时,必然有着自身的考虑,其实像“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等样式,也是当时的一种混搭,有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等不同的样式因素。在建筑中追求不规则形式,对刻板的古典主义进行了修正,具有夸张、奢华、奔放的艺术追求,在世俗与宗教之间,形成了一种风气,随后的家具、服饰、器皿等设计都出现了大量的巴洛克风格作品。

巴洛克风格的设计给后世的启示,就在于设计风格的变革需要社会文化的自觉选择,进而形成文化的风气,最初可能是粗糙的,甚至是混搭的现象,但结果却代表了时代的历史特征。其实,混搭就是一首诗,用跳跃的句子书写,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界的风潮总在改变着世界。如春天不知不觉在人们的感觉中来临。

蜕变是动物的某些本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茧封之后,新的生命就会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这是对新生命的渴望,而且在等待中形成新的生活。蜕变的过程也许有些痛苦,但是蜕变是必要的。蜕变会带来新生,脱去旧有的外壳,而焕发新的生命。

蜕变是一种新的选择,摈弃旧有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进入全新的时空之间,寻找着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设计家往往在一个苦闷时期的反思后,会有一个蜕变的过程,作品就有了新意。

中国古人的“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姚最语)。也是蜕变之后的觉醒与结果。

社会的发展往往有着几个不同的阶段,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时代等分类,工业社会的残酷性已经给人们带来的刺激与痛苦。往往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摧残,而后工业社会是对以前社会的包容。

包容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观念。现代人需要生活在自由的空间中,这种自由是社会的包容,也是人们的权利。现代文明的更生也是无数次的抗争所获得的结果,在这个漫长的时间中,人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包容就是所收获的硕果。但凡正常的社会封杀只会是暂时,而包容开放是任何地区人们的追求。

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双城记》对当时巴黎与伦敦的认同。“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双城记》)

那么在一个能够包容的社会中才有希望发展。这个希望对于设计家就是春天,就是“光明的季节”。而自由是在包容中成熟,也在包容中传播,形成一个健康社会的文明。

改革开放四十年壮阔的文化背景,提供了设计与艺术平衡发展而共同促进的可能。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艺术。这不光在古典社会美术理想中能够实现,在现代社会结构中一样能够实现。虽然有单纯的设计家,也有单纯的美术家,现代文明满足着各尽所需,不必强求一律,在物质文化的提升中,健全和尊重人性的精神选择。

“诗意的栖居”,是人们的一种向往,荷尔德林的诗句,经过海德格尔的发挥成为生存哲学的向往与咏叹。它渗透了对生命的敬重,是人类走向未来的通途。

猜你喜欢

诗意设计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诗意的麦子(外二首)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