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第一座赐额“顺济”妈祖庙遗址考实

2019-04-26林国平陈春阳

关键词:湄洲祖庙宁海

林国平 陈春阳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2. 莆田学院莆仙文化研究院, 福建莆田 351100)

妈祖信仰产生后的百年间,其影响仅局限于湄洲岛周围。到了宋元祐元年(1086),其信仰扩大到距岛屿百里之外的涵江三江口一带,圣墩妈祖庙建立标志着妈祖信仰进入发展阶段。特别是宋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因妈祖显灵祐护出使高丽船队而赐予圣墩妈祖庙“顺济”庙额,有力地推动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由于圣墩妈祖庙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首座得到朝廷赐额,因此一度被信众奉为“圣墩祖庙”,在妈祖信仰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港口变迁等原因,圣墩妈祖庙在元末明初废圮,明清文献已不复记述,后来其遗址在哪里便成为历史之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妈祖信仰文化研究成为热点,寻找圣墩妈祖庙遗址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代表性的论文有蒋维锬的《一篇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的发现和意义》[1]、庄景辉、林祖良的《圣墩顺济祖庙考》[2]、蒋维锬的《关于圣墩遗址问题的再商榷》[3]、何源的《圣墩遗址在何方》[4]、郑旭东的《圣墩顺济祖庙在何处》[5]、黄国华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解谜》[6],以及朱金明的《妈祖圣墩祖庙何处寻》[7]等文章。但由于史籍记述不够详实,田野调查又不够深入,因此圣墩妈祖庙遗址的讨论难以形成共识,更没有落实具体地点,先后有南埕村说(蒋维锬、肖一平)、衙口(牙口)村说(蒋维锬、何源)、梧郊村说(庄景辉、林祖良、朱金明)、镇前村说(郑旭东、刘福铸、蔡相煇),早先还有宁海村说甚至湄洲岛说。为解开此谜团,近年来我们全面搜集梳理文献,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深入田野调查,考定圣墩祖庙遗址的具体地点在今白塘镇镇前村大孤屿,现把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希冀解开此历史之谜,推动妈祖文化研究向前发展。

一、圣墩顺济祖庙的历史文献记载

1. 宋代文献记载的圣墩顺济祖庙

圣墩祖庙在宋代,有多篇文献记载。如流传广泛的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外郡行祠》载:“妃姓林,莆田人氏,素著灵异,立祠莆之圣堆。”[8]宋莆田进士丁伯桂(1171-1237)《顺济圣妃庙记》载:“莆宁海有堆,元祐丙寅,夜现光气,环堆之人,一夕同梦曰:‘我湄洲神女也,宜馆我。’于是有祠曰圣堆……莆人户祠之,若乡若里悉有祠,所谓湄洲、圣堆、白湖、江口,特其大者尔。”[9]《梦粱录》和《顺济圣妃庙记》提到的宁海湄洲神女祠地名均为“圣堆”。

逮至1987年,莆田妈祖文化学者肖一平、蒋维锬在涵江《白塘李氏宗谱·忠部》(清抄本)中发现南宋仙游特奏名进士廖鹏飞作于绍兴二十年(1150)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该文系转录自元代张翥《圣妃灵著录》一书,此文写作时间早于《梦粱录》和《顺济圣妃庙记》,且内容较完整记述了妈祖信仰起源等重大问题,因此成为已知最早最重要的一篇妈祖文化可靠文献。《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1086),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又曰:“神女生于湄洲,至显灵迹,实自此墩始;其后赐额,载诸祀典,亦自此墩始。”由廖文所记可知,此庙在早期妈祖信仰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亦可知“圣堆”另一名称叫“圣墩”。

2017年,林龙锋先生在仙游《郭坑林氏族谱》清康熙抄本中发现元代张翥《灵著录序》和《灵著录略》二文[10];2018年在仙游《林氏族谱》中发现《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内容相同,可证《白塘李氏宗谱》所收廖文的可靠性。关于圣墩地点,廖氏《庙记》载:“郡城东宁海之傍,山川环秀,为一方胜景,而圣墩祠焉。”即圣墩祖庙位于宁海镇之旁。《宋会要辑稿》亦称:“莆田县有神女祠,徽宗宣和五年(1123)八月,赐额顺济。”[11]宋绍兴八年状元莆田人黄公度《题顺济庙》诗中有“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蟀晴空”句。这些宋代记载为寻找圣墩顺济祖庙遗址提供了最早的文献史料。

圣墩顺济祖庙前身为圣墩宫(原宫名未详),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赐庙号“顺济”后始称“圣墩顺济庙”。据《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圣墩宫中原奉祀有两神,分别是“有尊而严者曰王,有皙而少者曰郎”。镇前村民相传“王”是民间奉祀的“高平圣王”,“郎”则可能是莆田民间广泛奉祀的北宋杨家将杨五郎(杨公太师)。当元祐丙寅年(1086)湄洲通贤神女借枯槎在镇前圣墩显灵后,神女像由白塘李富之父李泮(因子李富赠承信郎殿前制干),奉祀于圣墩宫,但只摆放在西偏位置。即所谓“旧尊圣墩者居中,皙而少者居左,神女则西偏也”。至绍兴二十年(1150),李富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时,才把妈祖“安于正殿”,成为主神。

2. 元代文献记载的圣墩妃宫

元代妈祖被敕封为天妃,故圣墩顺济庙改称为圣墩天妃宫,简称圣墩妃宫或圣墩宫。元大德七年(1303),白塘李富后裔李清淑主持重修顺济庙,他在两殿之间新建了一座“蕃釐殿”,对正殿和寝殿亦皆“易而新之”,工程历时六年,告竣后的宫殿巍峨,富丽堂皇。竣工后,莆田进士黄仲元撰《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12],记载重建过程,从碑额名称可知宋代的“圣墩顺济祖庙”名称此时仍在使用。元代著名文学家洪希文亦有多篇诗文涉及圣墩妈祖庙。

在洪希文的《续轩渠集》中,与妈祖有关的诗文有《题圣墩妃宫》《圣墩宫天妃诞辰笺》《降香祭湄洲林天妃祝文》等。《题圣墩妃宫》一诗及《圣墩宫天妃诞辰笺》一文描写对象就是元代圣墩顺济庙。《题圣墩妃宫》一诗原载洪希文《续轩渠集》卷三,但清康熙《佩文韵府》诗题误作《题湄洲圣墩妃宫》,乾隆时收入《四库全书》又误作《题圣墩妃宫湄洲屿》,乾隆朝郑王臣编的《莆风清籁集》卷六十在“题圣墩妃宫”原题下加注:“即湄洲屿”。民国莆田布衣诗人李光荣编《兴安风雅汇编》卷四收入时则改题为《湄洲祖庙》。这些误录的诗题,曲折地反映了圣墩顺济祖庙在元代以后已盛名不再,逐渐被湄洲祖庙所取代的事实。妈祖文化研究专家蒋维锬、朱金明先生考证认为,《题圣墩妃宫》描写的就是白塘边的圣墩顺济祖庙。洪诗首句“我昔缆舟谒江干”,点出了圣墩宫之所在。因为“江干”是指江畔,圣墩所处地理位置乃木兰、延寿、萩芦三水汇注之地,故洪诗才有在江上乘舟触景生情之咏,而湄洲是海岛,地理位置明显与诗歌中描写的景色不符。洪诗的“壶山峙秀倒影入,乾坤摆脱呈倪端”句,则确切描写了圣墩宫的方位为古白塘湖边,此地在月夜可以清晰看到壶山倒影水中的秀景。如果把地点换成湄洲屿,壶山的秀姿则断不可能倒影到湄洲湾大海中。洪希文(1282—1366),字汝质,号去华山人。父洪德章,字岩虎,宋度宗间进士,任过兴化军教授。洪希文博学多才,皇庆间(1312-1313)以父荫荐为兴化路学教授,著作《续轩渠集》被收入《四库全书》。根据莆田《洪氏族谱》获知,洪希文为莆田镇前村人,所以他对村里的圣墩妈祖庙是十分熟悉的,其记载的元代圣墩妈祖庙仍存在的相关史实真实可信。

3. 明清文献记载的圣墩地名

圣墩顺济祖庙在元代中叶以后记载渐少,但圣墩地名至明清时代则仍见记载。

明代,有关记载只剩下“圣墩”“圣墩桥”两个地名。明成化六年(1470)进士莆田黄石人周瑛著《翠渠续稿》,书中收录《圣墩吴氏新建祠堂记》一文载:“涵江之南,有地曰圣墩,吴氏居焉,吴氏旧居可塘,七世祖念四府君徙圣墩。其地在平田中,有支海自上黄竿入,迤逦西行,至屋后止。木兰、延寿二溪水,自前来注之。”可见,明成化间,圣墩地名和位置还十分清晰。所记与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七“山川考”所载“别有支海三、四,一自下黄竿而入三江口西行,历宁海、清浦、章鱼头巷、白湖至杭头而止”的描述也相一致。圣墩所在地为木兰溪囊状东北角拐弯处,因此支海水流东北方向至此为止,再往西流,正是“迤逦西行,至屋后止”。据此可知,圣墩在今涵江区镇前村位置完全符合。

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五十二《工纪》之“圣墩桥”载:“见《宋志》,承信郎李富建。”清康熙《福建通志》卷八“桥梁”莆田县中也列有“庙前桥、圣墩桥、镇前桥、宫后桥”。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舆地·水利》载:“自沙塘迤逦圣墩,下宁海镇,为大沟一,通小沟二十有六。”又卷四《建置·津梁》载:“孝义里桥八,……圣墩桥、镇前桥(原注:镇前旧有宁海镇,故名,二桥俱李富建,东即李富放生池及浮屿)。”可见,圣墩桥、镇前桥位置均在李富放生池及浮屿之西向。关于圣墩顺济祖庙废圮具体时间,目前没有发现记载。学者推测在元末明初应该较为合理。

明清时代的这些圣墩地名记载,虽然地理位置今已不很清晰,但为今人寻找圣墩祖庙遗址,还是提供了重要帮助。

二、圣墩顺济祖庙遗址地理方位调查考析

1. 宁海镇、圣堆、圣墩、镇前村地名考

圣墩顺济祖庙遗址考证涉及宁海镇、圣堆、圣墩、镇前村等地名,探讨圣墩祖庙地点首先应该明确这些地名来历。

《宋会要》称“宁海镇顺济神女庙”;明何乔远《闽书》称:“宁海北涯旧有宁海镇,镇前有渡。”《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顺济祖庙位于“郡城宁海之傍”。无疑宁海镇是圣墩祖庙第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宁海镇,北宋属莆田县,在今福建莆田县东。”[13]宁海镇的宁海是莆田内重要水流,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别有支海三、四,一自下黄竿而入三江口西行,历宁海、清浦、章鱼头巷、白湖,至杭头而止,长可四十里,广可五十丈。此水善为曲折,旧号羊肠,南北二洋,以此为界,所谓‘莆水’也。”由此可知,古宁海镇在今宁海桥北岸的镇前村或镇前村附近,故可以确定圣墩顺济祖庙位于宁海镇附近。

关于圣堆、圣墩地名异称。据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解释“堆”:“本义为土墩、沙墩或水中聚集的礁石。”[14]《康熙字典》则解释“平地有堆曰墩”。可见,“堆、墩”作为地名之通名,都是指高于平地的土堆聚集地形之地名。二字也都是莆田常见地名通名。因此,宋代文献中的“圣堆”与“圣墩”,乃是一地异称,它们都说明圣墩顺济祖庙是建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墩台之上。

镇前的地名来源于宋宁海镇之设。明弘治《兴化府志》在“镇前村”下注云:“旧有宁海镇,今废。”镇前之地原是兴化湾滩涂的一部分,由于地壳变化,海涂逐渐隆起,先民迁居于此,宋代逐渐形成村落,因位于宁海镇之前,故名镇前。宋代,镇前隶属崇业乡孝义里。明代,仍崇业乡三区孝义里。古镇前村今已析为镇前村和镇江村两个行政村。就信仰现状看,两村现有庙宇达36座,其中宁海之旁有妈祖庙三座,分别是大路天后宫、江头尾镇江境总宫福山宫及孝户(古代写作“鲎扈”)兴隆宫。

镇前村自古至今大部分男性村民以捕鱼为生,女性以制作手工“贡银”为主。镇前村古有宁海渡口,在宁海桥未建前,南北洋商旅往来,都须通过镇前村宁海渡口乘船摆渡过海。村西北部古

有港口,停泊有商运船舶,由是形成了商业繁荣的宁海之镇。镇前村与上梧村、洋尾村相邻(中间隔白塘湖),镇前村毗邻的江尾村的牙口自然村。元末,牙口村民较多在镇前等地从事海产品交易中介,由是产生牙人(牙侩)行业,地名“牙口”,就是该遗迹见证。[15]由于历代的围海造田和千百年来的泥沙淤积,镇前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沧海桑田之巨变,村西北部至今存在的“洋田”“大孤屿”“圣堆里”“大德埭”“七亩埭”“顶堰”“塘西洋”“担盘田”等地名,就是与围海造田有关的遗迹。地理巨变是今人寻找数百年前“圣墩”艰难的主要原因。

2. 从水利史籍记载判断圣墩顺济祖庙遗址

白塘湖的形成是在宋代以前,圣墩宫在白塘湖与木兰溪中间的海面上。南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这说明圣墩位于海上或海滨,渔船可以靠近。这与《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宫后桥”注“在白塘放生池东”是一致的,也可以确定圣墩在浮屿以西海面之傍。据清陈池养撰《莆田水利志》卷一载:“白水塘,在府东十八里,跨洋尾、镇前、墓兜三村。北洋诸水汇焉,俗呼白塘。”南宋刘克庄说:“ 兴化濒海之田,依堤为固,名曰长围。围内疏塘以溉。今北洋堤塘已有十。”[16]出现了三步泄和濠塘等水利配套工程,又兴筑芦浦、陈坝和慈寿诸陡门(斗门),是则宋代的北洋,基本上已得围垦。北洋围垦是一个渐进过程。大致是自北而南、由西向东逐步推进,最初垦区只在县城东北,接着延伸到平原中部,然后才由中部再向东扩展。圣墩祖庙没落后,圣墩之地亦必然在围海造田中逐渐成为了洋田的一部分。

据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五十三《工纪》二载:“北洋引延寿陂水,分为南、北、中大沟三……中沟自沙塘,迤逦圣墩,下宁海镇。”又载:“白水塘边新设小陡门一:本处深水洋有田二百余亩,故种田者私创此陡门。水涨闭,使不入;水退闭,使不出;水平则启之,以通舟楫,颇为便益。”依此可以确定,延寿陂水经白水塘边流入圣墩附近入海,白水塘陡门在今镇前村通往牙口方向的顶堰上。白水塘陡门自古具备重要的水利功能,所在位置至今仍有大量石块和木头遗留。笔者根据史书资料和福建省水利水电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春鸣现场查勘,绘制“莆田崇业乡孝义里镇前村圣墩顺济祖庙方位示意图”(见图1)。

图1 莆田崇业乡孝义里镇前村圣墩顺济祖庙方位示意图

3. 口碑和传说帮助判断圣墩顺济祖庙遗址

我们在镇前深入田野调查,采访80岁老人两位,在“圣堆里”周围养鸭、牧牛人家两户及附近知情村民多位。通过他们的描述可以判断圣墩顺济祖庙遗址所在,极大缩小了对遗址具体位置的确认。

据镇前大路天后宫中2004年《重建简介》碑称,大路天后宫前身为宋绍兴二年(1132)五显宫,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灵顺庙(拆庙时大梁上文字所记)。后来于北侧建九成宫,主祀田公元帅,明朝正统元年(1436),因镇江境圣墩宫顺济庙遭大雨冲塌,本乡渔民把妈祖金身移请到镇江境九成宫边台奉祀,清代改名天后宫。后人又将前殿称九成宫,后殿名天后宫,两宫名仍沿用至今。圣墩顺济庙神像迁来后,天后宫香火兴旺,民间至今流传有“兴了天后宫,衰了五显宫”的传说。

关于圣墩地名调查。镇前村东北向有地名“大孤屿”,民间又谐音称“大鳌屿”,其地有地名叫“圣堆里”。相传该地块古为海面,分布五座岛屿,其中最大一座岛屿即叫“大孤屿”,民间传说妈祖生活在该屿上,这应是圣墩古代奉祀妈祖的历史反映。圣墩宫之所在地名圣墩,宋代文献又记为圣堆,村民仍称该地为“圣堆里”,可见这里为古代圣墩所在范围大体是不会错的。

镇前“大孤屿”自古旁有大德埭和下大德埭,北边有顶堰埭,具体围堤时间不明。据村民介绍,圣墩附近至少有三次围海造田,三次筑堤。其中有两堤叫“七亩埭”及“新堤”,“七亩埭”是当时向外筑埭,增加七亩田地的意称;“新堤”是1962年1月由莆田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挥部所建设石堤时完成。经过围海造田,沧海变桑田,地势增高约3米,圣堆今与周围地面持平。直至上世纪70年代,“大孤屿”附近除了地势偏高有田地,相当一部分港洫田地较深,如圣墩西边村民叫“东华洫”最深,港洫土中尚含有较高盐分,一段时间部分田地甚至只能种植咸草。“大孤屿”地势偏高,庙圮后多种植豆类作物,荒地多杂草,故一直也是村民放牧牛羊的地方。后来则成为村里的墓地,今仍有古墓存在。

关于圣墩桥,史书中没有明确的位置描述,但从德埭到圣堆处有条沟渠,古时10-20米宽,欲至圣堆顺济庙祭祀妈祖,须通过该桥才能到达。据村民介绍,上世纪50年代,镇前村民在沟渠中捕鱼时,发现圣堆偏北方的沟渠附近有大量建筑石头和黑色木头,其中有块石头上还镌刻有文字,具体内容不详,这些刻有文字的建筑石头,至今仍埋在地下。综合判断,该处应该就是古代圣墩桥遗址。

圣墩祖庙之所以在宋元时代曾一度兴盛,与圣墩筑有码头有关。镇前村民间相传,圣墩海滨古时的码头,名曰“顺围码头”。码头停泊有洋尾村制干李富家的三桅商帆船,专门用于货物运输,还可以至外海航行。而镇前村当地渔民当时捕鱼用的船,则大都为单桅船,只有少数为双桅船。据村民介绍,上世纪50年代,“顺围码头”附近地下也发现有大量石块。

三、结论

圣墩顺济庙的衰落乃至废圮,首先与宁海镇之废关系密切。蒋维锬先生在《关于圣墩遗址问题的再商榷》一文中指出,在集奎桥及宁海桥未建之前,镇前村及附近村民到兴化郡城及黄石等地,陆路必须经过牙口村、山步村。随着宁海桥的建立,民众往来黄石一带无须再经牙口村,从而造成宁海镇及圣墩顺济庙的衰落与废弃。其次,郡城附近的白湖顺济庙,因为位高权重的名相陈俊卿及家族的推动,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从而迅速兴旺起来。白湖庙后成为官方祈祷场所和朝廷褒封的官庙。自白湖建庙以后,圣墩祖庙更加快其衰落速度,到明代竟已寂寂无闻,只有镇前民间犹留有一些口碑传说。这些口碑资料虽不全可信,但为今人寻找圣墩顺济祖庙遗址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和帮助。

综合历代关于圣墩顺济祖庙遗址和地名的文献记载、结合镇前民间传说,查勘现存地形地貌。我们认为圣墩顺济祖庙遗址具体地点应该就在镇前村西北向的洋田地块。具体范围为离今涵黄公路西边约180米以内,离顶堰古堤80-180米以内的原“大孤屿”地块。当然,以上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文献结合口碑资料得出的,要真正坐实圣墩祖庙的庙址,尚有赖于科学的考古发掘。我们期待这座在妈祖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圣墩祖庙遗址,能择机发掘,解开这一历史文化之谜。

注释:

[1] 蒋维锬:《一篇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的发现和意义》,见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年。

[2] 庄景辉、林祖良:《圣墩顺济祖庙考》,《东南文化》1990年第3期。

[3] 蒋维锬:《关于圣墩遗址问题的再商榷》,见《海内外学人论妈祖》,1992年,第411-415页。

[4] 何 源:《圣墩遗址在何方》,《湄洲日报》1991年6月22日。

[5] 郑旭东:《圣墩顺济祖庙在何处》,《湄洲日报·海外版》2003年6月17日至8月11日分五期连载。

[6] 黄国华:《〈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解谜》,莆田文化网,2014年12月17日。

[7] 朱金明:《妈祖圣墩祖庙何处寻》,东南新闻网,ww.fjsen.com, 2008年12月18日。

[8] (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1页。

[9] (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

[10] 林龙锋:《〈灵著录序〉〈灵著录略〉的发现及其价值探析》,《妈祖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

[11] (清)徐 松:《宋会要辑稿》“礼”二〇“中兴会要”。

[12] (元)黄仲元:《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载《黄四如文集》卷一。

[13]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25页。

[14]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1180页。

[15] 方明坚:《涵江村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年,第125页。

[16] (宋)刘克庄:《新修三步泄记》,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十八。

猜你喜欢

湄洲祖庙宁海
走进祖庙博物馆 弘扬佛山文化
青丝花韵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秀水湄洲,妈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