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9-04-26魏廷艳
魏廷艳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年间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增长趋势,心脑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对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具有着较高的治疗地位。但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心血管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效果下降,更增加了出现临床护理纠纷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攻击的98例的患者资料进行收集,随后依据临床护理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9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包含男性27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43~71岁,患者平均年龄(55.38±11.26)岁。试验组患者包含男性25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53~69岁,患者平均年龄(54.49±9.92)岁。患者中包含冠心病48例,高血压32例,心力衰竭18例。全部98例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试验观察,且患者基础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全程心脏指标监护,用药监护等。
对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输液管理的基础上增添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其具体应用内容如下:
护理基础增强:为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对心脏内科疾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前首先护理人员首先应当增强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科室应当组织建立优质护理服务小组,每组包含医生一名、护士长一名和护理人员若干,由科室主任领导,开展优质护理干预模式教学交流活动。小组内成员应当共同学习优质护理干预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手法,在进行临床护理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周为单位汇总一周内的护理体会,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具体处置方式。
心理护理干预:优质护理小组成员在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如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紧张、焦急等不良心理状态时要及时对患者给予开导。在进行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述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并告知患者具体的治疗效果,及时的解答患者对于治疗的疑惑以减轻患者对于治疗的恐惧心理,促进临床治疗的效果提升。
落实护理责任制:采用APN弹性排班模式进行护理人员岗位排班,做好对护理值班人员的考勤和责任人记录,在责任人开展护理工作期间对于所发生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要及时上报,记录不良事件产生原因和处置方法、处置结果。做好护理文书的书写工作,以便在出现护理纠纷时进行有效责任认定。
随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患者的SAS、SDS量表测评结果进行收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结果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两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的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水平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也要更高(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对比详见表格1。
表1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表(x±s)
3 总 结
本次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显著增强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增强患者的临床护理体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优质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就医依从性,同时推动患者的康复对于提升患者SAS、SDS评分量表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也具有着突出表现。因此,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值得在临床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