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系统性护理的应用研究
2019-04-26段晓娜
段晓娜
(邯郸市中心血站,河北 邯郸 056001)
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血小板起到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小板的用量也逐渐增加,因此机采血小板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机采血小板消耗时间长,循环血容量大,在采集过程中需提供有效的护理以提高采集质量[1]。本研究观察系统性护理在机采血小板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站进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登记编号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37.6±4.9)岁;对照组中男55例,女46例,平均年龄(38.1±5.2)岁;两组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与常规献血护理,进行献血宣教、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采血环境的系统管理:机采血小板所需时间可达到1小时,保持采血环境的舒适是十分必要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湿度保持在40%~60%,定期进行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另外,可根据献血者情况播放舒缓、轻松的音乐,消除献血者焦虑情绪,分散其注意力。(2)献血者系统性护理:帮助献血者进行生理、心理准备,采血前3天保持饮食清淡,月经期不能献血,提前准备好水、牛奶、饼干等,采集前排尿,暴露肘部,评估献血者的身高、体重、血管情况后选择合适的分离机;心理方面注意向献血者解释机采血小板的流程、安全性,讲解分离机的基本指标以免其因不懂指示灯的意义而出现焦虑、恐慌。采集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动作轻柔,选取穿刺容易、献血者痛苦小的较粗大的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采集过程中严密观察献血者的表情、分离机运转情况,随时调整抗凝剂滴速,避免献血者因对抗凝剂敏感出现不良反应,可与献血者亲切交谈,分散献血者注意力。采集结束后观察半小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嘱献血者24小时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高空作业等,24小时内不要沾水,饮食注意清淡,食用蔬菜、水果、蛋奶鱼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告知献血者献血科电话,如有不适立即拨打电话或来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1)不良反应:依据献血反应的分级标准[2]将献血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2)献血者护理满意度: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给与评分,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献血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显著高于对照组(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献血不良反应是指在献血过程中患者发生的生理或病理性的异常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献血者生命安全,主要发生原因包括身体因素、精神因素、护理因素等[3]。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导致献血者对献血产生恐惧心理,尤其是初次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流程、对疼痛的恐惧、对不良反应的担心等,成为心理应激[4],导致献血者流失。
本研究实施系统性护理,将机采血小板的护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实施,分为采血环境和患者两个因素进行,消除环境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应激以及生理刺激后,重点对献血者方面实施系统性护理,献血前使献血者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消除患者因未知、恐惧造成的心理应激,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献血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化并给与及时处理,最终本研究观察到患者接受系统性护理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有利于提高患者再次献血的意愿。
综上所述,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可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机采血小板安全性,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