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尾白虾“黄育1号”

2019-04-26

中国水产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虾亲虾幼体

水产养殖新品种

农业农村部第28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福瑞鲤2号等多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白虾属(Exopalaemon),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业者欢迎。脊尾白虾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的浅海低盐水域,以渤海和黄海产量最大。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脊尾白虾的繁殖生物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国脊尾白虾年养殖面积超过40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年产值超过30亿元,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特色经济虾类之一。

虽然养殖规模在扩大,但脊尾白虾亲虾主要依靠野外捕捞后放入池塘自然繁殖,生长速度缓慢,养殖产量不稳定,且对病原和环境胁迫的防御能力下降,病害日渐严重,造成巨大的损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养殖所用亲体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其遗传背景为野生型,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尚未达到良种化的程度,良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脊尾白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对脊尾白虾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出具有高产、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是脊尾白虾养殖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2011年收集了我国沿海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海州湾和象山湾5个地理群体野生脊尾白虾共约30000尾构成育种基础群体,其中渤海湾海区约5600尾,莱州湾海区约5400尾,胶州湾海区约5200尾,海州湾海区约5800尾,象山湾海区约8000尾。

2.选育技术路线

2012年构建核心育种群,每年进行2代群体选育。每代以收获体长和体重为选育指标对核心育种群进行选择,每代留种率控制在3%~5%,留种亲虾40000尾以上。从2012年开始到2014年,经过连续6代的选育,选育出的脊尾白虾生长速度快、整齐度好,命名为脊尾白虾“黄育1号”。选育技术路线见图1。

3.选育过程

2012年1月从每个基础群中选择个体大、活力强、健康亲虾构建核心育种群,4月~7月份养殖第一代,7月底进行第一代群体选育(G1);8月~11月份繁育养殖第二代,11月底进行第二代群体选育(G2)。2012年核心育种群选育2代收获体长57.51mm,较对照组提高8.74%,收获体重2.90g,较对照组提高10.25%;2013年核心育种群选育4代收获体长57.88mm,较对照组提高10.57%,收获体重2.99g,较对照组提高14.56%;到2014年经连续6代选育后,收获体长较对照组提高12.62%,收获体重较对照组提高18.40%(表1),性状稳定,命名为脊尾白虾“黄育1号”(图2)。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脊尾白虾“黄育1号”新品种生长速度快,收获时平均体长较野生对照提高12.62%,平均体重较野生对照提高18.40%;整齐度高,体长变异系数<5%。

2.中试情况

2014年~2016年,分别在江苏南通、日照东港区和东营利津地区进行了脊尾白虾“黄育1号”的中试养殖,中试期间累计养殖面积4380亩,平均亩产达75kg以上,新增产值12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中试养殖效果,为当地的脊尾白虾养殖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表2)。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选择

脊尾白虾“黄育1号”亲本,来源于日照海辰水产有限公司的核心育种群。选择虾体肥壮、体色鲜艳,活动正常无伤无病的个体。亲虾的附肢具感觉、运动、摄食和防御等功能,同时与交配、抱卵孵化都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选留触角、附肢完整,特别是步足和游泳足无缺损的个体作为亲虾。经定期抽检不携带特定病原。

2.亲虾越冬培育

图1 脊尾白虾“黄育1号”新品种选育技术路线

图2 脊尾白虾“黄育1号”

表1 脊尾白虾“黄育1号”与野生对照历年对比小试结果

表2 2014年~2016年脊尾白虾“黄育1号”中试养殖情况

选择健康无病、附肢完整、活动正常的亲虾,雌虾体长5.5cm以上,雄虾5.0cm以上。亲虾越冬培育池为长方形或圆形水泥池,面积在30m2~40m2,池深90cm~150cm,池底设有排水孔,向一边或中间倾斜,坡度为2%~3%。亲虾越冬放养密度为300尾/m2~500尾/m2,雌雄比例为1:1。

亲虾入池前池内加水20cm~30cm,加入20mg/L的高锰酸钾,亲虾入池后浸泡1h,以后逐渐将池水加至1m。亲虾越冬水温维持8℃~9℃,溶解氧5mg/L以上,盐度23~35,pH值7.8~8.6。亲虾越冬期的饵料以活沙蚕效果最好,投喂量控制在亲虾体重的3%~5%,并根据具体摄食情况进行增减,投喂前饵料消毒(高锰酸钾)、冲洗干净,避免携带病原。

每天换水30%~50%,同时吸出池底残饵和粪便。越冬期应减少光照强度,使光强在500lx以下,越冬后根据所需产卵时间适当增强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间,以促进性腺的发育。

(二)人工繁殖

繁殖用雌虾应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头胸甲,无变红或变白的间断处,卵巢呈黄色或浅黄色,带黑色斑点,边缘轮廓清晰,无白色边缘。雌性脊尾白虾没有像中国对虾那样特殊的纳精囊,每次产卵前都需交尾,交尾前雌虾进行生殖蜕皮。雌虾卵巢发育至IV期时,先进行生殖蜕皮,然后进行交尾,交尾结束后,一般半小时开始排卵抱于腹部进行孵化。

交尾后雌虾腹部所抱卵子为受精卵,卵子粘性,呈黄或淡黄色,椭圆形,卵膜外有丝状物缠绕并相互粘连。受精卵有较长的发育期,发育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水温在16.5℃~18.8℃时,需要20天~21天;水温在23℃~28℃时,只需要12天~13天。脊尾白虾早期胚胎发育可划分为12个发育期:受精卵、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十六细胞期、三十二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后溞状幼体期,最终破膜而出的幼体为溞状幼体。

(三)苗种培育

1.基础设施

育苗池为长方形水泥池,面积一般为30m2~40m2,池深1.2m~1.5m,池壁标出水深刻度线,池底应向一边倾斜,坡度为2%~3%,池底最低处设排水孔,池外设集苗槽。有加温和充气设备,能控制温度,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2.前期准备

放入溞状幼体前应对培育池严格消毒,池底、池壁可用6.0mg/L的漂白粉或20mg/L的高锰酸钾浸泡24h,然后冲洗干净备用。溞状幼体入池前,在育苗池水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2mg/L,微弱充气。将溞状幼体入手抄网(100目筛绢),经计数后再将幼体移入培育池,放养密度应根据育苗池的条件而定,一般为10万/m3~20万/m3。水温控制在24℃~26℃,光照强度500lx以下。

3.苗种选择

健康虾苗应活力好,胃肠充满食物,体表无黏附物,附肢完整无畸形,体色正常,肌肉饱满。经专业部门检验合格、为无特定病原(SPF)的健康虾苗方可使用。

4.投饵

投饵量应根据幼体的摄食状况、活动情况、生长发育、幼体密度和水中饵料密度等适时调整。溞状幼体I期接种单细胞藻密度10万cell/mL;溞状幼体II期每天投喂轮虫5个/尾~10个/尾虾幼体或微颗粒配合饲料0.5g/m3~0.8g/m3,分4次~6次投喂;溞状幼体III期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5个/尾~10个/尾虾幼体,分4次~6次投喂,直至发育到溞状幼体VI期。溞状幼体VI期变态为仔虾后,饵料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为主,兼投少量虾片,虾片搓洗所用筛绢网目由120目、100目、80目逐渐更换。

5.日常管理

幼体生长发育正常情况下,溞状幼体I期~VI期,每期需2天,P1至体长0.7cm的虾苗约需7天。

培育过程中定期观察、检查幼体摄食和生长发育情况,每天对水质进行检测,水质调控保持水质指标为pH值7.8~8.2,盐度26~35,化学耗氧量低于1mg/L,氨氮含量低于0.05mg/L,溶解氧含量大于5mg/L。

确保饵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培育池及生产用具要严格消毒,各种工具专池专用,操作人员要随时消毒手足,定期消毒车间各个角落、通道,外来人员避免用手触摸池子、工具。育苗生产所使用药物应符合国家无公害健康养殖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抗生素或其他消毒药物。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脊尾白虾“黄育1号”适合在我国浙江以北沿海海水及咸淡水域养殖,养殖模式分为虾—蟹、虾—蟹—贝、虾—蟹—贝—鱼及两茬养殖、盐碱水养殖等,不同的养殖模式放养时间、放养密度和管理方式不同,但是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基本相同。

1.养殖池塘要求

养殖池塘适宜面积为20亩~30亩,池形为长方型或方型,池深2.5m~3m,养殖期可保持水深1.5m以上。池深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倾斜,比降0.2%,做到池底积水可自流排干,以利晒池和清洁处理池底。养殖池相对两端设进、排水设施。排水闸宽度为0.5m,排水闸兼做收虾用,闸室设三道闸槽,中槽设闸板,内槽安装挡网,外槽按出虾网。闸底要低于池内最低处20cm以上,以利排水。

2.池塘消毒

池塘养殖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池塘底部翻耕曝晒10天~20天,彻底清除淤泥和杂草后进行消毒。常用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等,一般在放养前10天~15天用75kg/亩~100kg/亩或漂白粉80mg/L~100mg/L泼洒池底,然后进水20cm~30cm,再浸泡2天左右。鱼害严重的地区,在上述消毒后,可再进水施放茶子饼20mg/L~30mg/L杀灭鱼类。

3.纳水和肥水

养殖池塘清池消毒后,一般于放养前7天~10天,通过60目以上筛网进水至水深60cm~80cm,向水中施经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或无机肥。一般施有机肥为100kg/亩~150kg/亩和肥水灵等生物肥料1kg/亩~1.5kg/亩,使池水透明度维持在30cm~40cm,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

4.亲虾放养

亲虾放养前必须先对养殖池水进行分析,水温应在14℃以上,池水盐度与亲虾培养池盐度差不应超过5,pH值在7.8~8.6,确认符合养殖水质条件方可放养。大风、暴雨天不宜放养。放养点应在养殖池塘较深的上风处,可根据养殖模式适当增加或减少放养量,脊尾白虾亲虾放养时间密度与养殖模式的关系参照表3。

表3 脊尾白虾亲虾放养密度与养殖模式的关系

5.养殖期水质管理

(1)水位

原则上养殖前期及中期不需要换水。养殖前期,每日少量添加水3cm~5cm,直到水位达2m,保持水位。养殖中后期,需酌情换水,采取少换缓换的方式,日换水量控制在5cm~10cm。整个养殖期要保持水位在2m以上,严防渗漏,如有可用的淡水资源,可适量使用淡水补充蒸发水的损耗。

(2)增氧

在正常情况下,放养以后的30天内,每天开机两次,在中午及黎明前开机1h~2h;养殖30天~60天可根据需要延长开机时间。养殖60天后,由于水体自身污染加大,虾总重量增加,需要全天开机。在阴天、下雨天均应增加开机时间和次数,使水中的溶氧量始终维持在5mg/L以上。

(3)水质调控

养殖过程中,每15天~20天施加沸石粉或以沸石粉、过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水质保护剂,正常情况下,每亩加20kg~30kg。另每7天~10天施用微生态制剂1次,微生态制剂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EM菌。在水温较高的七、八月份,为降低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每7天~10天可使用一次漂白粉(0.5mg/L~1mg/L),如用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应按生产单位提供的使用说明使用。

6.饵料投喂

由于水体中含有丰富的生物饵料,前中期可不投喂饵料,中后期每日投喂配合饲料1次~2次。根据脊尾白虾的体长,选择相应型号的饲料,投饵量应坚持定点、定时、定质和定量的原则,根据虾大小、存池数量、水质状况、饵料台的观察情况等,决定每天的投喂量。

7.日常管理

每天最少巡池3次,观察水色变化、虾活动蜕壳等情况;3次检查饵料台,观察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同时注意观察虾胃肠道饱满程度及粪便排出情况。

每5天~10天测量一次虾生长情况并做记录。每次测量随机取样不得少于50尾。发现异常现象或出现病虾,应及时查明原因并于当天或次日采取相应措施。

每天应测定和记录水温、透明度、溶解氧含量、pH和盐度,有条件的还应测定和记录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并掌握其变化规律。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脊尾白虾养殖生产中主要的病害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白斑综合征病毒病、桃拉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等;细菌性疾病包括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弧菌病等;寄生虫病包括纤毛虫病、微孢子虫病和血卵涡鞭虫病等。其中,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和血卵涡鞭虫病目前是脊尾白虾养殖过程中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病害。

1.对虾白斑综合征

(1)病因及症状

对虾白斑综合征是由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引起的,迄今所止的最严重的传染性虾病之一,也是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最危险的病害之一。病虾表现为体质消瘦,生长缓慢,停止摄食,活力减弱;头胸甲上出现大小不一,肉眼可见的白色斑点,并伴有虾体发红、胃肠中空,甲壳易于剥落。人工感染实验中脊尾白虾死亡率高达68.5%,而在野外自然池塘养殖条件下死亡率可达40%。

(2)防治办法

对虾白斑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根本措施是强化管理,进行全面综合预防,并通过蟹类、鱼类混养的生物防控方法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病害危害。具体防控措施包括:进水前彻底清塘消毒除害;严格检测种苗,杜绝使用带毒种苗,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模式选择相应的蟹类、鱼类进行混养,例如三疣梭子蟹、青蟹、半滑舌鳎、黑鲷等,利用蟹类、鱼类摄食池塘中可能传播病原的小型甲壳类和发病死虾来降低病原传播风险;保持养殖水体高溶氧、低氨氮和亚硝氮,维持温度、pH、盐度等水质指标稳定。

2.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1)病因及症状

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HPND)是由一种副溶血性弧菌的突变株引起的,该菌株含有独特的质粒编码出类杀虫毒素的蛋白,会引起虾类的肝胰腺坏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虾类传染性疾病。发病虾表现为体质较差,甲壳变软,摄食量大幅减少甚至停止摄食,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呈淡黄色、白色或肝胰腺肿胀、糜烂发红。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主要发生在仔虾和幼虾阶段,导致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防治方法

由于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针对AHPND目前仍以预防为主。具体措施为:严格检测种苗,选择带菌量少的种苗进行养殖;做好清池消毒,降低池底有机质的数量,减少细菌繁殖机会;采用“少吃多餐”的投喂方式,保证饵料投喂后1h内吃完,避免残饵;在水体和饲料中使用和拌喂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达到调控水质和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3.血卵涡鞭虫病

(1)病因及症状

血卵涡鞭虫病又称白浊病,主要原因为血卵涡鞭虫病寄生于脊尾白虾心脏、肝胰腺、肌肉和鳃组织所导致。虾感染血卵涡鞭虫后反应迟钝,游动缓慢,摄食下降,体色白浊,肝胰腺模糊、发白,血淋巴液呈浊白色。通常发病几天内可造成规模性死亡,同时往往会引起同塘养殖的梭子蟹发病,造成较大危害。

(2)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脊尾白虾血卵涡鞭虫病的治疗措施,针对血卵涡鞭虫病仍以预防为主。重视清塘消毒,彻底杀灭残留的杂鱼虾,以免其成为寄生虫的宿主;鲜活饵料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避免水质恶化;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地址和邮编: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106号,266071

联系人:李健

电话:0532-85830183

2.日照海辰水产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小海村,266061

联系人:王培春

电话:13066058199

(二)种苗供应单位

日照海辰水产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小海村,276805

联系人:王培春

电话:13066058199

(三)编写人员

李健,刘萍,李吉涛,翟倩倩,王培春

猜你喜欢

白虾亲虾幼体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不同产地秀丽白虾干风味物质GC-IMS指纹图谱分析
温棚保温、亲本规格对克氏原螯虾苗繁育效果的影响
凡纳滨亲虾暂养流程与管理技术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疫情当下,上半年华东地区小棚、工厂化、土塘白虾如何应对?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小龙虾繁育池越冬的管理
中国对虾亲虾培育应注意的问题
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