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慢慢磨了”

2019-04-25

南方周末 2019-04-25
关键词:浦江中华书局校本

“史学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虽无‘黄金屋‘颜如玉,但自有一种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够了。”

南方周末记者 曹颖 王华震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陈亚杰

发自广州、上海

孟彦弘校《隋书》十年,头发花白。他头一次坐京沪高铁的一等座,就是参加《隋书》修订本的出版座谈会。有朋友开玩笑,讲他《隋书》看多了,大约变得和隋炀帝一样奢靡了。

《隋书》修订启动于2009年。依例,修订主持人要选择相应的断代史学者和文献整理专家,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贵就此接下委托。吴玉贵整理过《隋书》点校本,与同研究室的孟彦弘一起修订。2019年2月《隋书》修订本正式出版时,吴玉贵已经退休,被复旦大学特聘。

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中,《隋书》修订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书。

“工作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华书局开始规划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他全程参与。2007年5月修订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二十四史修订本(下称修订本)先后出版《史记》《辽史》《宋书》和《隋书》在内的八部。徐俊有些遗憾,他退休前应该看不到修订本出齐,“现在只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慢慢磨了”。

中国古代这24部正史共3213卷,4000万字,修撰从汉武帝时代到清乾隆年间,长达1800多年,涵盖中国历史近4000年。

1950年代末,在中央指示下,中华书局开始全面点校整理二十四史。从《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开始,聚集了顾颉刚、陈乃乾等著名学者,为推动工作进度,唐长孺、郑天挺和王仲荦等学者陆续进京,住进西郊翠微路的中华书局大院。整理因“文革”中断,1971年重启,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下称点校本)出齐。近20年,“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终于完成。

点校本自此成为权威与通行的版本。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景蜀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她读书开始,这套书就是史学专业所有同学的必备,王仲荦等参与点校的学者都是代表性学者。而今,她正主持《南齐书》《梁书》和《陈书》的修订工作。

但集全国之力完成点校本仍然存在较多缺憾。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一些海外善本无法利用,且当时要求“反对繁琐考证”,学术工作无可奈何地受到局势影响。二十四史因此部分采用“无底本校勘”,选择几种善本校勘,具体异文“不主一本,择善而从”,极易造成混乱。

往昔的遗憾令徐俊殊为看重这轮修订,困难很多,版本、校勘、标点和前人经验都需顾及。不过,至少流落世界各地的善本更容易获取了,史学研究也有长足进步。他乐观地设想,十年就够了。现在看来这真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想法”。

“以前真的没想到 会花这么久”

座谈会上,一位学者略带商榷地询问,为什么不利用更多新出土史料来校订《隋书》。“我们是校书,不是改书!”孟彦弘回应得略显激动。

“校书不改书”是孟彦弘和吴玉贵一起确立的原则。对于点校修订者,校书工作就是“为古人做嫁衣、为后人做嫁衣”。吴玉贵在座谈会上强调,那“不是显示学术个性的舞台”。“点校,就是磨,一遍遍磨。”孟彦弘说。这种描述适用于任何史书。

版本调查是第一步。“主要的善本藏在哪里?哪个版本适合做底本?确定底本之后,哪些可以拿来做通校本、做参校本。”景蜀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项工作完成后,学者们需要做出样稿交给中华书局组织专家审定,确定修订工作的基本规范。

2013年,《史记》修订率先完成。1959年为了赶国庆十周年,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点校本没有留下一条校勘记。“校勘工作我们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主持修订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生群说。

《史记》修订用了十个版本,几乎每个版本都作了通校,起初两年修订小组只做这一项工作。八年里《史记》修订本新增校勘记3400多条,改动重要标点6000多处,大量讹误、脱落、衍生和颠倒的文字得以改正,人名、地名、书名和史实等诸多标点方面的错误也得到纠正。

为确保标准统一和修订质量,校勘记和标点长编都由赵生群负责,从每个标点的定夺到每条校勘记的初稿撰写,几乎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仅清代学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这个版本,牵涉到校勘问题一万条以上,赵生群花整整一年逐条审核。

上课之外,赵生群集中精力投入《史记》修订。他基本不在学校食堂吃饭,下课立即打车回家。同事感到奇怪,他解释:尽早赶回家睡午觉,下午才有精神继续工作。为争取时间,他八年没承担课题,“连申报都没有申报,时间非常紧张,不可能心有旁骛”。

“如果想要做好的话,真的必须要这样。”自《南齐书》修订启动,景蜀慧除了教学就是修订,“以前真的没想到会花这么久,以为中间用几年把这个事情了了。”景蜀慧笑道,如果年轻十岁,她想继续深入研究“南朝五史”。

每个修订组至少配有一位责任编辑,《明史》这类大部头甚至配有三位。编辑组的工作量与修订组几乎一样大,任何一条校勘,以及标点和文字的改正都要逐个复核。修订本定稿前,修订组通常被请到中华书局附近的招待所,两组一起在会议室连日讨论,用一周左右当场解决所有问题。接着,专家还要对修订稿加以二审、三审。

修订本工作每一步都必须能够回溯。学者们领到中华书局统一印装的“工作本”,其底本是老点校本,所有校勘记录都在“工作本”上清晰留存。任何一处改动都必须写成校勘长编,格式固定,卷次、页码、行次、原文、校勘记录、校改方案……甚至出版者与修订者的电子邮件也要打印存档。

校勘的真正难度往往不是辨析版本间文字异同,而在于“找到各种材料的渊源关系”。近年新出土隋唐墓志数量巨大,对纠正人名、地名和年代错讹都有一定价值,但尺度如何,怎样判定是原书错误还是后人错误,全都是问题。“我们的工作比较倾向于保守。”吴玉贵说。

“看起来很平淡,但它背后确实许多难度。这个难度并不像直接攀登一座陡峭的高山,更像从盆地到高原,可能开始很缓,但是它最后会上到一个相当高的海拔。”景蜀慧体会到一种“慢慢往上爬”的感觉。

“一种支撑平庸 生活的英雄梦想”

“这里有好多人的心血。”孟彦弘感叹。他说话语气急促,常伴有大幅肢体动作,不时爽朗大笑;搭档吴玉贵声音洪亮,但讲话不急不缓,条理清晰。他们相识近25年了。

1994年,孟彦弘毕业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恰与吴玉贵在同一间研究室,那时起就一直共事。吴玉贵长孟彦弘十岁,俩人成了忘年交。“人跟人,跟狗跟狗一样,味对,才行。”孟彦弘回忆,“他开始挺烦我,后来就很包容我了。我们老家有句俗语,叫‘大盆扣小盆,长者会容忍后生。”

相处多年令他们工作得颇为默契,遇到不同见解就反复讨论,没为此红过脸。“说得多了,相互影响,就自然往一起凑,意见就渐趋一致了。”除了他们这种学者搭档,修订组中还有老师带学生的组合。

“中华书局即将开始修订二十四史点校本的工程,计划用时五至七年。我已经接下《辽史》……我之所以接受这项任务,主要是想把这项工作用来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学辽金史的学生来说,这是进入专业领域的一个最佳途径。”

苗润博一字一句地把邮件念给南方周末记者,他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雅博士后,发件的刘浦江教授已经因病去世四年。刘浦江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2007年4月30日给参与《辽史》修订工作的学生群发这封邮件;2013年6月14日,修订初稿完成前一晚,他兴奋地再次与学生分享。

刘浦江主持的《辽史》修订组由学生构成。2007年5月19日,他与六个学生开始第一次读书课。每周六上午9点至下午5点,两周一次,后来改为每周一次,六年周周如此。读书课前,学生们分头点校各卷,完成修订稿,上课前准备好“点校初稿”和“点校后台”。

上课时,主讲人逐字逐句大声朗读初稿内容,标点也不能漏下。一段内容完毕,刘浦江常“责难”主讲人字有没有错,读的有没有错,史料有没有遗漏,理解是否正确……对于观点,他关心“你的后台硬不硬”,即支撑观点的那一摞史料。学生们期待读书课,又倍感紧张。

刘浦江每天打电话询问进展,读书课上毫不客气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一卷《辽史》几次课才能读完,一条校勘记往往反复琢磨两三个小时。“‘逼迫带来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压抑与苦闷,而是一种时时能进步、天天有奔头的学术氛围,一种支撑平庸生活的英雄梦想。”苗润博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分卷点校完成时,修订组的学生发表了二十多篇与《辽史》辨正相关的札记、专题论文,林鹄还出版专著《〈辽史·百官志〉考订》。陈晓伟、邱靖嘉、曹流和康鹏等参与者已经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就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追忆刘浦江时,认为他“非常有意识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带出一批辽金史研究的新军”。

《辽史》修订完成前,刘浦江时而感到孤寂。他曾在20年前出版的《辽金史论》一书自序自陈:“做辽金史研究是一桩很寂寞的事情,缺乏同志,缺乏对话者,与唐宋史学界那种风光的场面自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话说回来,史学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虽无‘黄金屋‘颜如玉,但自有一种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够了。”▶下转第20版

猜你喜欢

浦江中华书局校本
陈毅颂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春梅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