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作品“拼布感动中国”究竟该归谁?

2019-04-25

南方周末 2019-04-25
关键词:研习慈善公益

耗时两年,由一千五百多人参与创造的慈善拼布作品《拼布感动中国》亮相后,作品归属权成争议。究竟该归谁,这其中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参与公益项目的社会人士对此都缺乏相关认识。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2018年12月7日,一件耗时两年,由一千五百多人参与创造的巨型慈善拼布作品《拼布感动中国》在第四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首次亮相。

作品本来应该随后进行慈善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帮助困境儿童,没想到随后几个月,主办方之一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美丽心灵”)与J0J0拼布研习室却就作品的所有权一直争论不休。

“美丽心灵”保管了作品,称公益作品“属于社会公共财产,慈善组织依法享有管理权”,而J0J0拼布研习室却认为“没有任何捐赠协议,‘美丽心灵把1500人辛辛苦苦做的拼布艺术品以‘慈善的名义‘抢走了”,要求归还。

《拼布感动中国》究竟该归谁,这其中涉及诸多法律问题,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参与公益项目的社会人士都对此缺乏相关认识。

作品被基金会带走

手造博览会开幕当天,12米×3.8米的《拼布感动中国》位于展厅边缘,并未成为展会焦点,但前来参观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拼布志愿者翁晓敏和楼幼妹都到了现场,面对媒体的采访,翁晓敏比划着作品上方深色的一块,“这里,这里到这里都是我们做的”。

两年前,2016年11月,以第二届上海手造博览会为契机,由上海手造博览会主办方、JOJO拼布研习室、“美丽心灵”、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联合发起了慈善活动“拼布感动中国”。

该活动历时2年,售出材料包2300余份,收到捐赠的万花筒作品近1596件(9576片三角形小片),来自全国各地,由JOJO拼布研习室联合分布在全国的志愿者一起拼接而成。

翁晓敏给自己和家人购买了5份材料包,捐出小块作品的同时,她还负责最后的拼接工作,赶制了约为一米八乘两米八的一块拼布。

2018年12月9日下午,手造博览会即将闭幕,三百余家展商忙着撤展打包,展览所在的上海世博展览馆远离中心城区,一旦错过展会的物流车辆,就再难找到车辆拉货了。

一段时间以来都在为拼布忙碌的南京艺术学院老师、JOJO拼布工作室负责人乔爽正在收拾、准备撤展,却得知拼布作品已经被“美丽心灵”带走了。

乔爽随后与马莉沟通一小时后未果,她打电话给另一位主办方——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负责人杨文新,杨文新建议作品可以让马莉先带走,后续再沟通。南方周末记者就此联系杨文新求证,多日未获回复。

拼布大作品位于工作室展位的后方,等到志愿者潘鑫再去时,它已从展架上撤下,打包装车。当天是乔爽与志愿者们最后一次见到作品全貌,此后他们询问作品在哪儿,如何保管,迟迟未能获得“美丽心灵”回复。

2019年4月14日,“美丽心灵”在微博上发布《关于“拼布感动中国”公益活动的说明》(以下简称“公益活动说明”),其中,“美丽心灵”解释当时取走作品的原因,“乔爽单方面安排商业伙伴来取走作品,被国际手造博览会主办方负责人发现并制止,而后通知‘美丽心灵保管”。

乔爽予以否认,她说当时的确有个商家希望展览该作品,但展览的活动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启用,并非商业活动。马莉取走作品时没有先作沟通,而是直接取走。

“整个作品从设计、制作、宣传,到最后拼接的部分,另外三方什么也没做啊,”潘鑫感到委屈,“你知道这些工作有多繁琐吗?”“我们花了心血的”,潘鑫列举了给1500多份布片拍照编码、因尺寸误差问题拆了再拼接、在地上趴了两天给作品调色等各种挑战,她无法接受作品突然被无理由地取走。

但“公益活动说明”指出,对已经完成的公益作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并不属于任何个人或公司,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同时指出,根据慈善法二十六条规定,属于公募活动的公益项目,没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本次合作的其余三方均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美丽心灵”据此认为自身“依法享有募得物的管理权”。

模糊的项目

那么,事实究竟是否如“美丽心灵”所说,因为有公募资格,所以“依法享有募得物的管理权”呢?应该说,这个慈善项目,从一开始发起,就存在诸多含糊不清的问题。

这件长达12米的大型拼布作品,创意源于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负责人杨文新。

当时,他到德国科隆参加手造艺术展览时,见到当地两名狱警发起的慈善行为。参与者每人编织一小片编织物,投入一个箱子,主办方将所有的编织物拼接起来,进行拍卖,拍卖所得用于帮助囚犯出狱后融入社会。杨文新决意借鉴这一创意,在国内发起一项具有公益慈善性质的大型拼布活动。

他找到了乔爽。乔爽师从日本手芸协会副理事长冈本洋子,获有日本手芸协会“拼布指导员”资格证书。乔爽马上想到“万花筒”形式,由6块花色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布片,按次序拼接后形成六边形小块拼布,这小块拼布形成镜像图案,如“万花筒”一般,诸多小块六边形再拼接为大块的拼布作品,最终显现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

邀请“美丽心灵”,是因为活动关涉各项公益慈善的设想。“毕竟我们都不懂慈善要怎么做才合规合法。”乔爽说。

随后,在日后的公告中,上海手造博览会主办方、JOJO拼布研习室、“美丽心灵”、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成为活动的四个主办方,但他们并未签署任何协议,仅以乔爽的工作室微信推送活动倡议书作为发起的标志,号召手作爱好者集体创作一幅大型拼布作品。

初步拟定涉及公益慈善募捐有三项内容:一是参与者到JOJO拼布研习室官方微店购买30元的“万花筒”材料包,“每销售一份材料包,我们就将为慈善基金捐献3元人民币”;第二,“捐赠一片带有签名的万花筒单元到组委会”;第三,承诺最终作品将进行慈善拍卖,所得收益的70%捐赠给慈善基金会,用于自闭症儿童等弱势群体救助,其余则设立拼布公共发展专项资金。

其中的信息后期看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但这次推送已通过“美丽心灵”审核。他们的意见是增加“美丽心灵基金会拥有该计划的解释权”。乔爽答应了。

乔爽说,活动在达成启动意向后,活动的执行就全落在她和工作室肩上,包括上述倡议书的拟定。她曾寻求其他主办方协调教学视频拍摄资源,但是没有得到支持。作品因此没能依照规划,收集足够的布片,如期在2017年手博会正式展出。直至2018年,才重新打算完成阶段作品展出。

马莉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项目因乔爽个人搬家等原因,一直拖延。“我们一直是没人管的呀”,乔爽称项目从发起到策划宣传,每个方案都是由研习室在做,其他主办方没有过问这件作品。

这种“无人过问”的时间持续很长,以致潘鑫在手博会上给公众讲解时,对方已介绍自己是美丽心灵的工作人员后,她仍以为这是不知情的参展人员,讲解近半小时。

即便用时两年,最终作品在上海手博会展出,也仅仅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大概有一个月时间是从早做到晚的。”潘鑫说,她当时主要负责后期的配色、拼接安排,每天忙得饭都吃不上;“我们熬了两个通宵”,后期拼接的工作招募了诸多志愿者完成,两个即将退休老人也在下班后通宵赶工;四川绵竹拼布教室负责人,则自己掏钱请了两位师傅专门拼接,关掉教室一起赶工数天。

那时,他们一心奔着展览,万万想不到撤展后会出现了“美丽心灵”现场带走作品的一幕。

缺失的合约

2018年1月3日,拼布研习室、“美丽心灵”及上海手博会三方负责人首次坐下来商讨计划的细节。这个模糊执行推进的项目终于有个重建共识的机会。

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拼布研习室与“美丽心灵”是否签下协议,这将成为合作双方之间协商的重要依据。

活动之初,“美丽心灵”曾寄出一份《专项基金协议书》,“我看了血压升高”,乔爽称协议对拼布研习室限制很多,各方协商地位不平等,拒绝签订。第二次,“美丽心灵”再次寄出一份简化的协议。这份协议最后在哪,双方争执不下,乔爽称收到合同,签字与否不能确定;“美丽心灵”称寄出给乔爽后,再未收回。

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拼布感动中国》没有签订任何合约。这是四方首次协商的起点。

“美丽心灵”强调四方合作发起活动,以公益名义对公众作出承诺,就应该言而有信,募捐所得的物品应当是社会公共财产。

乔爽认为,捐钱不等于捐作品,也没有明确当时捐赠的对象是“美丽心灵”。“我今天就是要把作品带回去”,她当时的诉求明确,她认为作品未完成,要求带回继续制作。双方争执不下时,三方决定签署保管协议,他们逐条逐条进行讨论,由马莉负责记录。

吕盈修是法学博士,曾在乔爽工作室拼接布片时担任志愿者,此次协商,吕盈修不间断地与乔爽通话,帮她分析。据她回忆,当时争议的主要是所有权归属问题,她建议乔爽,如果非要签署,就必须改成“因四方对拼布作品所有权有争议,经协商……”

乔爽据此提出了异议,要求修改。“‘一早上谈的东西都白费了,马莉就说”。乔爽称马莉及杨文新两方都拒绝修改。

南方周末据此向马莉求证,马莉称不存在“拒绝修改”一事,“当时四方已经协商好,协议内容都拟好了,乔爽突然反口不签……”此次协商历经10个小时,最终宣告失败,作品依然保管在“美丽心灵”。

作品归谁所有?

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继续发酵。2019年4月8日,“拼布感动中国”的志愿者群里,志愿者追问:“作品去哪了?在哪保管?凭什么拿走?”情绪激动处,双方支持者不乏谩骂。对此,4月11日,“美丽心灵”出具了“公益活动说明”,认为"公益活动成果非个人所有”,应由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保管,此外,也认为乔爽个人“难以沟通,反复变化,将已完成作品说成未完成”,并向乔爽个人发出律师函。

对于作品归属,“美丽心灵”认为拼布作品是“爱心人士捐赠依法属于公益性捐赠行为,其捐赠对象是‘拼布感动中国活动主办方,所捐赠的拼布以及最终形成的整幅作品,应为社会公共财产。”而乔爽坚称作品属于1500个人。

那么,这件作品究竟归谁所有?实际上,“美丽心灵”和乔爽的理解都存在一定偏差。

首先,“购买材料包的30元里有3元是捐赠给慈善基金会”是否属于公开募捐,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认为,需要依据项目设计具体分析。如果是类似于“每买一瓶矿泉水,捐赠0.1元”的设计则是企业把自己的收益捐赠出去,是一种公益营销,而非公开募捐;如果项目设计为“公众以27元购买材料包,3元捐赠基金会”,则是购买与募捐同步进行,涉及公开募捐。

在乔爽对外的公示中,明确写到“材料包单价为30元,每销售一份材料包我们就将为慈善基金捐赠3元人民币”,因此该捐赠是乔爽的工作室捐赠,不是公众捐赠,不属于公开募捐。

其次,收集布片是否是公开募捐?贾西津分析,公开募捐是为了特定的公益目的,向不特定的公众募集钱物,钱物包括现金及可直接折现的东西,但布片收集需要拼接成作品,拍卖后才能实现价值。在没有产生资金价值前,这应该定义为“行动”,作品并非募得物。

在未签订协约的情况下,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律师认为,“谁做的工作(指设计、执行),那他就是权利人。”

在这件事情中,1500个人所提供的是一块小布片,布片唯有拼成大件的作品,才实现其价值,其中布片拼接的过程是艺术创作工作,张凌霄认为,“这项工作非常重要,杨文新提供的是个创意,具体执行设计的拼布工作室才是权利主体”。

而在将来进行的拍卖、捐赠,拼布拍卖所得的资金,拍卖所得用于公益,但在拍卖获得捐赠前,不能认为现有作品属于公益资产,张凌霄认为,“它还是属于实际的创作人”。

也就是说,在《拼布感动中国》项目执行过程中,拼布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J0J0拼布研习室,应当由研习室保管,1500人都拥有该作品的署名权。

公募基金会的权责

如果这项公益活动一开始就签订了合约,作为一项公募活动进行执行,“美丽心灵”能否宣称项目为公益项目,基金会具备公募资质便可依法保管作品呢?

贾西津认为,公募基金会也需要注意其权责边界。

“慈善法仅仅规定的是公募的资金管理权”,也就是其中的资金应交由公募基金会管理,用于特定的公益目标实现。

“这(公募基金会在合作中)是一个‘守护公益资产、公益目标实现的角色。”贾西津解释,在侵犯公益名义、损害公益的经济利益的情况发生时,公募基金会应该及时预警。

需要注意,基金会对活动的决策权限基于活动发起时合作各方是否形成共识和契约。如果没有事先约定,依据公募资质的管理,不能隐含决策权、作品所有权等其他权利。

因此,即便“美丽心灵”具有公募资格,以取走作品的方式来阻止乔爽以及J0J0拼布研习室参加商业展览是不合适的。

乔爽向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及上海市社会团队监察总队进行投诉。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基金会处工作人员告知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已经展开调查,首要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协商解决。

“我觉得我不信任它(“美丽心灵”),我能换合作方吗?”乔爽问。

贾西津认为这涉及前期对公众的承诺,前期拼布收集及作品仍需作出交待,拼布研习室不能单方退出。“最好的方式是尝试达成新共识”。

“基于前期双方不清楚的共识,双方能做些妥协,看能不能在现有情况下达成新共识。”贾西津建议,接下来,各方应梳理自身权责,回到原定的公益目标,完成作品并拍卖捐赠,“项目的完成时间不能无限延长”。

猜你喜欢

研习慈善公益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